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剩山圖》考疑:《富春山居圖》火前全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03 14:56:39 | 文章來源: 《詩書畫》雜誌

首先,必須證明“鄒氏辛卯本”為真跡無疑。

樓秋華先生便認為,“鄒氏辛卯本”是“偽托之作”(《〈富春山居圖〉真偽》上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微網志],2010年,第176頁)。果然如此的話,不但惲壽平難脫“以訛傳訛”之責,“八紙”説也將土崩瓦解。遺憾的是,樓氏斷語並無證據,頗有臆測之嫌。鄒之麟存世作品不多,但其上海博物館所藏的《近水遠山圖》,山水筆法與“鄒氏辛卯本”如出一轍,似可佐證後者非偽。但兩件作品的款識,筆勢大異,前者內擫,後者外拓,且遍查國內鄒之麟畫作(參見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後陸續出版),款識書風多類前者。鄒之麟書法顏面歐骨,雖然也有外拓書風,如天津博物館所藏書法扇面(參見《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九冊,第198頁,津7—0551號作品),但其筆法、神韻和“鄒氏辛卯本”款識實乏一致之處。因此,“鄒氏辛卯本”是否真跡無疑,尚需加一問號。

其次,必須解釋“鄒氏辛卯本”為何缺失吳問卿從子所説的“城樓睥睨”一景。

第三,必須解釋為何沈周背臨本、《子明卷》同以水前小阜起手,又俱失“平沙五尺”。

也許正因為上述問題的暫不可解,“七紙”説自有其立足可能。除了徐邦達先生,樓秋華先生《〈富春山居圖〉真偽》也持此説;單國強先生則在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的“海峽兩岸黃公望藝術論壇”上,發佈了就此問題的研究成果,亦持“七紙”説。

若“七紙”説成立,第一紙長度如何?徐邦達先生認為“至多也僅80或90釐米”,樓秋華先生認為“長約106釐米左右……焚燬約54.7釐米左右”(《〈富春山居圖〉真偽》上冊,第175頁)。前者是約略估計,後者亦未作詳盡分析。究竟哪個數據更準確些,尚需剖析。

存世臨本中最能反映出《富春山居圖》燒燬內容者,當屬《子明卷》。在《子明卷》上約略估計《剩山圖》首尾及《無用師卷》起手處的對應位置,可知被燒燬並裁切的畫面內容,即圖中色彩較濃的兩段(見圖三)。

試將《無用師卷》與《子明卷》的原大複製品全部展開,比較其畫面景物的大小與位置關係,發現《子明卷》略小于《無用師卷》,這一關係同樣見於前者對應于《剩山圖》的畫面,長度也略短于《剩山圖》。按此相應比例,經電腦測算,《剩山圖》與《無用師卷》間約缺失1.7釐米,《剩山圖》之前約缺失47.5釐米,加上《剩山圖》,可知“第一紙”的總長度為100.6釐米。加上《無用師卷》長度,“七紙”説的火前《富春山居圖》長約737.5釐米。

值得指出的是,還原出《剩山圖》與《無用師卷》的火前位置關係是有一定意義的:1.證明了《剩山圖》左上角“吳”字半印係火後補鈐(圖中空白處的“吳”字半印,是原印所鈐位置)。2.解釋了部分學者對《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山不相連”的疑惑。3.使《剩山圖》與《無用師卷》起手處的五個連續火痕更顯自然,進一步證明了《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本為一體。(二)高度

《剩山圖》高31.8釐米,《無用師卷》高33釐米,兩圖高度差為1.2釐米。這一現象不難理解。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火後的《富春山居圖》,其“前燒焦一紙”(吳其貞《書畫記·卷三》)的上下邊緣燒燬比較嚴重,為求畫面整齊美觀,裁取《剩山圖》時分別切掉了一部分。

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是:《無用師卷》的上下邊緣是否也曾裁切?《富春山居圖》的火前高度可能是多少?

關於第一個問題,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一、按常理,一個收攏的手卷置入火中,兩端必然會逐漸燃燒,而燃燒的速度,卷首肯定快於接近軸心的卷末,至於哪一端燒燬會嚴重些,取決於該端所處位置火力的強弱,既可能兩端燃燒基本均衡,也可能一端略強,甚至在初始階段一端已燃,另端卻完好無損。這一物理規律既解釋了《剩山圖》為何更窄些,也決定了《無用師卷》若火後未曾裁切,至少有一個邊緣火痕纍纍。現存《無用師卷》上下邊緣完好整齊,唯一的可能是單獨裝裱時曾被裱畫師“光邊”。

二、裝裱《無用師卷》時被移作前隔水的董其昌跋,下端裁切明顯,“在”、“會”二字,僅剩其半;上端文字過於頂邊,不符合董其昌書法的布白習慣,肯定也曾遭裁切。這種極其過分的裁切,恐怕是裱畫師為了適應《無用師卷》高度的明顯縮減,求裝裱美觀而為之。

三、比較《子明卷》,《無用師卷》前兩座高峰明顯少了內容,尤其是處於第三紙的山峰,使畫面頓顯跼踀,而《子明卷》的畫面上部,則頗有恰到好處之感。

關於第二個問題,是否可以這樣假設,《無用師卷》上端畫面以《子明卷》為準;下端則考慮畫面應有的完整程度。經分別測算和估算,如在《無用師卷》畫面上端加上1.6釐米,下端加上0.7釐米,應是火前《富春山居圖》的大致高度,即35.3釐米。以此高度,倘若加上裝裱時上下兩端的包邊,《富春山居圖》手卷火前的總高度應近36釐米。如果將現存董其昌題跋置於如此高度的尺幅,相信可以充分展現空靈灑脫的董氏書風。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