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富春山居圖》作者籍貫引爭議 各地搶修紀念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8 09:44:29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新豎立的黃公望墓碑

新豎立的黃公望墓碑

《富春山居圖》作者籍貫再起爭奪 身世至今成謎

黃公望紀念園入口

  《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是新洲人的説法曾一度引起爭議,但這並沒有阻攔武漢新洲區汪集街綠灣村村民對這位元代大畫家的空前熱情,該村修建的黃公望紀念園自清明節起對外開放。昨日,村民告訴記者,黃公望正成為當地彰顯名人效應、發展地方經濟的招牌。

記者在現場看到,紀念園位於綠灣村黃六官下灣。園內設施簡單,入口處有一灰色牌坊,上寫“黃公望墓園”大字。再走200米可見一塊墓地,依碑上文字所示為黃公望及夫人墓;黃公望兒子及兩個孫子的夫妻合墓,共4座,墓碑上均寫有“公望堂後裔2013年清明重立”字樣。在墓旁邊新砌的一面墻上刻有《黃氏家譜》,這是黃公望為新洲人的關鍵依據。

今年65歲的黃月南,是修建紀念園的負責人之一。他介紹説:綠灣村村民以黃姓居多,黃公望這個名字在村裏真正引起震動是2011年。當年,幾位年長村民聽到全國兩會上提到《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覺得耳熟,便找來《黃氏宗譜》查對,發現他們在新洲的始祖叫黃公望。

據宗譜記錄:“一世祖神主(亦作宸舉),號公望,字子久,自稱大癡道人,別號一峰。”宗譜裏的這些記錄和大畫家黃公望的資料基本吻合,他們由此推斷黃公望是新洲人。這一説法被媒體報道後,他們村名氣大漲,年底有遠方客商專程到村裏拜訪。

黃月南説,村民們意識到黃公望有名人效應,對發展産業有助益。去年,有村民註冊成立了含有“公望堂”三個字的生態園林公司;村裏黃氏宗親自發捐款20萬餘元,開建佔地2000余平方米的紀念園;除了彰顯黃公望的功績外,村民們還希望借此興辦農家樂等旅遊項目,拉動旅遊,黃公望紀念園即為其中一項工程,今年清明節前夕基本完工,對外界免費開放。

在採訪中,記者問紀念園裏的黃公望及夫人的合墓地,是否為元代黃公望真實的下葬地?黃月南對此沒有把握,説:該墓原為當地村民祖先的合葬墓,1959年平整土地時改成了耕地;新修墓時,他們在墓碑上新刻了“公望”等字樣。

黃公望是否為新洲人?有地方誌專家稱宗譜可信度有限。浙江富陽的黃公望研究會稱,不認可新洲人的説法。在此爭議之中建園,紀念園的前景會不會受到影響?黃月南顯得頗有自信,他説,這些爭議都不可怕,“爭得越熱,黃公望的知名度也就越高,對我們沒有壞處”。

據記者了解,有關黃公望籍貫的問題,在民間一直眾説紛紜,除了有新洲説,還有杭州説、松江説、常熟説、富陽説、徽州説、永嘉(溫州平陽)説等多種説法。2011年,溫州平陽開建黃公望文化廣場,項目總佔地面積103畝,投資過億,計劃於今年年底竣工。目前學界主流的看法是,黃公望本姓陸,名堅,是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為義子,因此改了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

籍貫有多個説法 黃公望身世至今成謎

黃公望由於成名時已是全真道士,浪跡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時代人,也沒有講清他的籍貫和逝世時間、地點。關於其籍貫,當下有多個版本的説法,以下為其中6種。

1、杭州説。“元明間常州人王逢(1310-1388)認為黃公望是杭人。他在《題黃大癡山水》詩中寫道:“大癡名公望,字子久,杭人……”

2、松江説。元朝鐘嗣成認為黃公望是(上海)松江人,他在《錄鬼簿》中寫道:“黃子久,名公望,松江人。”

3、常熟説和衢州説。元代末年繪畫鑒藏和史論家夏文彥認為黃公望是(江蘇)常熟人。他在《圖繪寶鑒》裏寫道:“黃公望……平江常熟人。幼習神童,科通三教,旁曉諸藝,善畫山水。”但夏文彥的《圖繪寶鑒》神州國光社本又冒出自相矛盾的另外一種説法,説黃公望是(浙江)衢州人。江蘇常熟有黃公望墓,建於清乾隆時,2008年又新建了常熟黃公望紀念館。

4、富陽、徽州説。《明一統志》(1461年成書)卷三十八:“黃公望,富陽人。”明淩迪知《萬姓統譜》也持(浙江)富陽説。明萬曆陳善《杭州府志》增加“(安徽)徽州人”的説法。浙江富陽1994年建有黃公望森林公園,為浙江省級森林公園。

5、莆田説。《大清一統志》(乾隆間編成)卷五十九:“黃公望,字子久,(福建)莆田人。”乾隆《婁縣誌》卷三十:“黃公望,字子久。相傳莆田巨族,一雲常熟陸神童之弟。”

6、永嘉説(今浙江溫州市)。元末明初,黃岩陶宗儀認為黃公望是永嘉人(今溫州市),他在《輟耕錄》卷八《寫山水訣》裏寫道:“黃子久散人公望,自號大癡,又號一峰,本姓陸,世居平江常熟,繼永嘉黃氏。”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其山水畫自創一格;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圖》為其傳世之代表作,完成于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是黃公望為友人無用師和尚所繪,曾被明代書畫家沈周、董其昌收藏。該畫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1650年(清順治七年),宜興收藏家吳洪裕病危,竟以此畫投火為其殉葬,幸被其侄從爐火中搶出。該畫焚後分為兩段:前段為剩山圖長51.4釐米;後段世稱無用師卷長636.9釐米。《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1948年底被運至中國台灣,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則為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富春山居圖》在分離63年後首次實現歷史性合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