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公共教育為美術館增添活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5 10:23:3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此次優秀公共教育與推廣項目評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地方美術館甚至區縣一級的美術館佔了很大比例。和大美術館較為成熟的活動相比,這些小館的活動體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和針對性。黑龍江省美術館以“中國·黑龍江國際藏書票邀請展”為契機,開展“龍江美術講堂:讀書·愛書·藏書——藏書票創意體驗之旅”活動,通過專題講座、觀眾親手製作藏書票等形式吸引公眾參與,充分發揮了該館在版畫收藏與研究方面的優勢。常熟美術館為人熟知的是龐薰琹作品的收藏,但該館2012年推出的“王石谷與虞山畫派——紀念王石谷誕辰380週年系列活動”同樣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該館不僅從各地文博機構借用了大批王石谷藝術精品展出,還以“成才之路”“名動天下”“筆驚天子”“虞山畫派”等為題進行了6期專題講座,並深入當地學校進行推廣,使常熟的地域美術資源得到了更廣泛的認知。上海市徐匯區藝術館的“我的夢想,我主持”美術普及系列活動、鄭州美術館的“共賞·共識美術館與少兒教育”系列公共教育活動等在選題和策劃上也都從本區域公眾的需求著眼,以鮮明的主題取得了良好效果。

拓展美術館的外延

美術館要實現自身的發展,需要做到一般展覽機構不具備的專業水準,而面對公眾時又需要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公共教育與推廣活動是美術館“放低身份”的集中表現。在“2012年度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中,各級美術館對優秀公共教育和推廣項目的申報共有30余項,從書畫進社區、進村入戶到“館校共建”等新形式,從具體展覽的宣教活動到以美術館為平臺的品牌系列活動,美術館的外延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寧波美術館推出“坐上地鐵去旅行”少兒藝術節活動,將公共教育活動移置美術館之外,與即將建成的城市軌道交通結合起來。江西贛州美術館的“百名書畫家萬幅好作品進村入戶”活動,廣州藝術博物院的“讓歷史告訴未來藝博與校園的藝術互動”,廣東莞城美術館的“館校共建”的新模式,廣東時代美術館的“下一站,黃邊時代美術館社區藝術節”……從“請進美術館”到“走出美術館”,無論美術館自身大小,以各種形式將藝術資源向社會推廣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選擇。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美術館之夜”活動已經連續舉辦四季,從“CAFAM青年藝術之夜”“超有機大集結”到“觸摸典藏、書香滿溢”“關於電影藝術的集結”,每一次活動都給人以時尚、青春的氣息。該館館長王璜生告訴記者,美術館有不同層面的公共教育活動,比如實踐性的工作坊、學術性的講座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申報的“美術館之夜”是公共教育中比較活潑、具有跨界特點的一個。王璜生介紹,有一次“美術館之夜”活動邀請了北京大學滑板社團的參與,學生們拿著“美術館之夜”活動的棋子在路上進行滑板表演,不僅豐富了活動的內容,也對活動的推廣産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美術館不僅僅是呈現視覺藝術的地方,也是一個思考、研究的平臺,通過主題多元的策劃,將娛樂、審美、思考的功能融合到一起,不僅可以實現美術館功能的拓展,也讓美術館成為了公眾可以親近的地方。”王璜生説。

教育推廣需專門人才

美術館在收藏、研究和展示藝術精品等方面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能雖然不易用具體的成果加以衡量,其在美術館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錢林祥表示,通過近些年政府的推動和扶持,“美術館要有公共教育”這樣的觀念已經得到了普及,這一點從各級美術館對公共教育和推廣項目的積極申報中也可以看出。但是,公共教育怎麼做,怎麼做得更專業、更好,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現在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越來越難做了,對展覽或者美術基本知識的普及已經成為美術館公共教育裏的經常性工作。美術館如果還像原來那樣開展一些簡單講座、介紹一下展覽的情況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錢林祥説。

從各美術館申報的項目中也能看出不同地區美術館發展水準的差距,有些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活動已經在尋求多元創新,而一些未能入圍的美術館對公共教育的概念還不清楚,以為一般的展覽項目也可以當做公共教育項目來申報。錢林祥認為,美術館的典藏、策展等急需專門人才,而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和推廣活動同樣如此。美術館的展覽需要策劃,現在的公共教育活動也需要有深度策劃,策劃者既要懂美術,有時候還要具備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最終展覽和活動才能有效結合,更大地發揮效益。

“近些年凡是美術館自主策劃的展覽,除了展覽本身精彩,都會在公共教育和推廣等方面精心籌劃,只有綜合的、立體的展覽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董小明與錢林祥的看法不謀而合。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