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美術館建築樹立另一种經典和品牌形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1 09:51:24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全景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奇特的天窗

寧波博物館全貌

幼年時參觀美術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聽人介紹它的鎮館之寶,通常是大師巨作或是傳世珍品,值得再三仰視。長大後開始關注各種美術館,發現不少相對新建或是近期翻新的美術館都有這樣的特點:美術館的建築本身,業已成為最重要的鎮館之寶。它們不僅是藝術舞臺,更是藝術作品。它們為美術館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創造獨特的藝術空間,將展示效果達到最佳,成就參觀者一段難以忘懷的體驗。除此以外,它們本身蘊含的美學哲思、工藝技術、文化傳承,也讓它們成為足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

最鄉土,最國際

2008年開館的寧波博物館便是最佳案例。這座博物館主打寧波民俗文化,藏有8萬餘件河姆渡文化至今的青銅器、竹刻、玉器、書畫、金銀器等。但最能代表這座博物館理念的,卻是博物館本身。它是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中國建築師王澍所提出的“新鄉土主義”建築風格的代表作。主體建築有兩大特色,一是斜墻以寧波盛産的毛竹為模板,澆築清水混凝土而成,灰色的墻面上清晰可見毛竹的紋理。二是外立面採用寧波歷史悠久的瓦爿墻,上百萬的磚瓦全部就地取材,來自回收的寧波舊城改造,有些有幾百年曆史。寧波三江匯集,是江南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因此博物館的建築造型似一艘上岸大船,墻面上不均勻分佈的窗口也令人聯想到舷窗。自入口處的水域拾級而上,仿佛就走上了穿越歷史的長廊。整座建築的造型、建造工藝、細節都與寧波“敬鄉重土,面向大海”的地方文化嚴絲合縫。而2012年王澍獲獎的原因,也是因為“他的作品超越了紮根過去還是面向未來的爭論,並演化成紮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最逆襲, 最聞名

10多年前,畢爾巴鄂還是西班牙一個無名的破舊港口小城。18到19世紀時一度以鋼鐵及造船業而興旺發達。20世紀逐漸喪失工業競爭力,1983年更遭遇淹沒城市的洪災。2010年,它已戰勝66座城市,獲得首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而這一切逆轉的起因,就是一座美術館。

畢爾巴鄂河邊,有一座巨型雕塑般的建築,俯看如花朵盛放,側看卻是堆疊的鋼鐵之船,周身被鈦合金片包裹,仿佛由銀色的不規則流線畫就,在陽光下熠熠閃亮。它的周圍,豎著高達9米的聳人銅制蜘蛛,另一角,卻立著五彩斑斕、鮮花覆蓋的寵物型雕塑。這就是由美國著名解構主義建築師弗蘭克·蓋瑞設計、動用電腦三維交互應用系統建模,以33000多片太空用鈦合金片裝飾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24000平方米的空間優勢,使它在陳列裝置藝術、雕塑及其他氣場攝人的當代藝術作品上獨佔鰲頭。這座珍藏了傑夫·昆斯、安賽爾姆·基弗等當代藝術名家作品、本身有如當代藝術雕塑般的美術館,在畢爾巴鄂傳統歐洲小城的風貌中顯得格外前衛,而建築本身大量應用的鋼材和船型外形,卻暗合小城造船業及工業的歷史背景。如此充滿看點的美術館一橫空出世,立即大獲成功。開館第5年便達到550萬人次的參觀記錄,開館10多年後,僅門票的收入就佔到了城市稅收的4%,帶動的相關收入佔到20%以上。除遊客外,這座城市地標更為畢爾巴鄂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目前城市的工業産品凈值已較開館前增長5倍之多。

與其他依仗反映城市文化而成功的美術館不同,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一舉將城市形象扭轉為旅遊、服務、新工業結合的全新城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但不是哪兒都能有這樣一座美術館,賦活一座城市。

究竟什麼才是美術館的鎮館之寶?用與時俱進的想法思考這個問題不該有一定的答案。但美術館的建築,毫無疑問已經開始承擔遠比容器更重要的使命。好的美術館,它的建築底線是擁有獨立的設計、技術或藝術價值,並且能夠作為一張一眼就令人明瞭的名片,向外傳達美術館的文化、藝術理念。這也是一種對藝術、對觀眾最有誠意的尊重。

想消失,想簡樸

與此相比,老館翻新的案例同樣精彩。由日本東武鐵路創始人根津嘉一郎創立,建造于1941年的根津美術館,是東京最著名的老美術館之一。在亞洲時尚之都東京最為高檔新潮的表參道內,這座佔地超20000平方米的美術館坐擁佔地17000平方米的日式庭院,以創始人收集的薈萃東方古代美術品、茶具、佛像傑作、與庭院“十景”聞名於世。美術館于2006年進行過三度整修,2009年以翻新後的舊館與新館示人,引起了相當大的話題,這個由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負責的項目,以“弱建築”哲學,最大程度地凸顯了這座罕見的園林,同時因地制宜,創造了獨特藝術品展示和充滿禪意的參觀者體驗,算得上“青出於藍而遠勝於藍”。

入口處是由竹排墻與鮮活翠竹夾道的石板路,順著石板長廊轉一個彎,才能遠遠看見真正的建築進口。這一段路、一個彎就有一段講究,這是一段“降低自己、消除自己”的過程,是一種讓人心從城市的時髦浮躁中抽離出來,向傳統與自然至今的儀式。新館低調簡樸,以鋼筋混凝土和落地大玻璃構成,建築寬而長,屋檐低矮,宛如私人住宅。咋看平凡無奇,放在園林之中,才能體味各中妙處:大氣樸實的和式造型完美地襯托了國寶級館藏與庭院的四季美景,而大落地窗直接將館藏與園景聯通起來,並將自然光引入室內。建築師意識到這園林才是鎮館之寶,此處建築的作用不是喧賓奪主,它被設計成為此景的一部分,而這才是這座新館最值得稱道之處。隈研吾一貫追求建造“看不見的建築”,認為建築應與環境融于一體,這與設計師尊敬自然,與自然共處的傳統美學非常一致,而這也是根津美術館最根本的理念。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魏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