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公共教育為美術館增添活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5 10:23:3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各級國有美術館的免費開放,不僅開啟了中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的新階段,也拉近了美術館與普通觀眾的距離。越來越多的觀眾把去美術館作為學習、休閒的優先選項。美術館在“免費”之餘,如何通過各類公共教育和推廣活動吸引大家的持續關注、參與互動,從而真正達到提升審美水準的目的,更是美術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

記者從文化部日前開展的“2012年度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中看到,優秀展覽及其公共教育與推廣是近兩年來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引導美術館專業化建設、促進美術館規範化發展的扶持重點。其中,探索內容日益豐富、形式靈活的公共教育和推廣活動,已逐漸成為各美術館的文化自覺,其意義正在不斷地顯現出來。

美術館公益屬性得到強化

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理事董小明已連續兩年參與扶持項目的評選工作。他認為,近年來文化部高度重視全國美術館的專業化發展,《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辦法》的出臺,為《全國美術館管理條例》確定了一個雛形,對各級美術館自身建設具有指導性作用。而以獎勵性扶持的形式對美術館的優秀項目加以肯定,則是從細處入手,使得這些案例式的優秀項目不僅給美術館界提供借鑒,更能調動各級美術館加強專業建設的積極性。

董小明説,從公共教育活動的開展上來看,這種美術館專業建設的自主性、積極性體現得更加明顯。“長期以來大家在觀念上更重視美術館的展覽功能,但是隨著人們對美術館功能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做好公共服務已經成為強化美術館公益屬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董小明告訴記者,通過近兩年的參評工作,他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民營美術館開始重視公共教育和推廣活動,而且許多活動策劃得十分超前、很有特色。這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民營美術館在貼近社會和公眾需求上有更靈活、更主動的一面,也表明無論公立美術館還是民營美術館都在努力追求自身所發揮的社會效益。

此次申報優秀公共教育和推廣項目的名單中,民營美術館佔總數近1/3的比例,印證了董小明的感受。北京元典美術館的“共建東湖社區文化藝術新文明項目”、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美術館的“與雕塑大師對話——托尼·克拉格雕塑與繪畫展”公共教育活動等入圍項目讓人眼前一亮。

北京今日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陳鑫將公共教育看作是美術館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非僅僅一項附加服務。該館2009年起以藝術教育的形式推動城市邊緣兒童融入社會的公益項目“插上藝術的翅膀——流動兒童美術教育項目”受到好評。陳鑫介紹,該項目通過精心策劃和三年的實驗,編寫出了一套《流動兒童藝術教育指導手冊》。手冊不僅與國家頒布的美術課程標準緊密結合,還將藝術家講授和教學成果展覽等引入項目。陳鑫告訴記者,在今日美術館跟蹤調查的反饋中,學生們表示,在“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學到有用的繪畫技巧”“開闊了眼界”的同時,也“有一點點融入了北京”。

展現主題特色和地域特點

公共服務是美術館公益屬性的題中之義,但服務的內容卻不能千篇一律。北京畫院美術館推出的“龍文書經——小手篆習大格言”兒童主題活動頗顯用心之處。策劃者一改以往初學書者總是“言必稱唐楷”的慣性,從篆書筆畫相對簡單、結字富有裝飾性、更能吸引兒童的興趣等特點出發,開展對小學生的篆書啟蒙教育,取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普遍認可。10歲小學生周源的家長評價,美術館中的活動更能吸引孩子的興趣,而活動控制參與人數,優化教育品質,設置了許多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參與的教學活動,也與校園的美術教育有很大不同。林家奧同學的家長反映説:“平時孩子們很少接觸篆書這種書體,今天才明白篆書對少兒書法啟蒙具有重要作用。”

廣東美術館的“紙飛機——童年十二天”活動同樣具有規模不大,專題性強的特點。活動以“童年”作為切入點,孩子們連續12天在美術館中進行繪畫、手工、裝置和影像等方面的創作,最終以近400件作品展現了少年兒童在美術館中的創作成果。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