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波普藝術在中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4 09:06:28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1985年11月15日,中國美術館迎來了建館以來最出格的一個展覽——“勞申伯格現代藝術展”。這位美國波普藝術的先行者,將舊報紙、老照片、廢紙盒、舊輪胎、爛繩頭、破麻袋、紙頭布片、瓶瓶罐罐,佔滿了中國美術館一層的三個大廳。當時的盛況讓藝術界人士至今記憶猶新。評論家鄭勝天回顧説:“勞申伯格帶著中國觀眾一步走過100年的西方現代藝術史。中國人需要知道他們的鄰居在做什麼,他們的面貌是什麼。”

  此時恰逢中國的85新潮運動,藝術青年本著拿來主義的態度將西方的各種形式風格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不過當時的藝術青年沉浸于烏托邦的精神世界,對波普的借鑒依然有精英主義和“文革”記憶的影響,比如吳山專以大字報形式創作的《今天下午又停水》(1986)流露出對虛妄的表達方式的反諷。

  19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波普藝術作品或許就是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王廣義打格的油畫《毛澤東》(1987)。所謂“政治波普”作品在1960年代開始的政治運動和學生運動在全球如火如荼時曾經在歐美藝術界和蘇聯藝術界出現,比如安迪·沃霍爾就曾在1972年創作過一系列以毛澤東為主題的版畫作品。

  在1989年之後的5年內,“政治波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為一股潮流,並通過廣州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一躍登上世界舞臺。最早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是湖北藝術家群體,包括王廣義、魏光慶、舒群、楊國辛等。王廣義在1990年起開始製作“大批判”系列作品,他利用“文革”時期的報頭圖案和商業社會的符號進行結合,這類作品不需要很多繪畫技巧,卻可以不斷延伸演繹,並且緊扣了政治、商業等熱門主題,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這一時期同樣獲得關注的還有上海藝術家李山的“胭脂”系列,他同樣在充滿曖昧意味的胭脂色彩中使用了政治人物作為符號。同樣在創作中使用政治人物作為元素的還有上海藝術家余有涵、薛松等。這一種對於中國政治符號不厭其煩地把玩、演繹,一方面可以看做對於過往的反思和回應,更成為而今中國藝術家獲取國際身份的一種手段。而隨著藝術市場的興起,波普藝術以其天生優勢,成為與市場合謀的利器。

  此外,曾經一度流行于中國藝術界的艷俗藝術等風格,都有波普藝術的影子。而波普,作為對時代精神、流行文化的一種反射,已經滲透入當代藝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在這一基礎上,政治、商業、民俗、大眾文化、性等主題無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美,還是在世紀之交的中國,都是永不過時的素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