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廣東美術館舉辦風雅頌十五週年館藏精品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5 14:25:3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觀眾參觀展覽

觀眾參觀展覽

本土符號,紀錄嶺南民眾生活

此次展覽力求貼近民眾心靈,有不少具有嶺南特色、還原廣東民眾生活場景的作品展出。

廣州西關一直是廣州極具代表性的地標性建築,這一場景在楊蔭芳《廣州西關》(1935)一作中得到重現,畫作仿佛把觀眾帶往1935年的西關小巷,在河涌上泛著小舟尋找往事,欣賞和回味那些已經被歷史淡忘的西關風情。

《廣州,上班人流》是安哥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拍下的廣州老場景:1986年,熙熙攘攘上班人流推著單車擁擠在海珠橋上,此情此境應該會喚起了不少80後的童年記憶:遙想當年,我們就是坐在爸媽的單車後架上,晃蕩著雙腿,懵懂而好奇地開始觀察這個世界。安哥在1999年《惠福西路譚氏健身所》一作中同樣關注了廣州民眾的尋常生活,通過瞬間的捕捉,用鏡頭下記憶了青春的健美,留住了那些不捨的過往。1982年的《外地幹部蹲在廣州街頭琢磨城市的變化》雖然只得幾個安靜的背影,背景是虛化的車水馬龍,動靜對比間將廣州那種日新月異、讓人措手不及的變化無聲地凝固在鏡頭下。

時光荏苒,這座城市的幾多滄桑隨著不停地拆與建早已散入歷史的塵埃,只有老作品依然在講述光陰的故事,就像“廣鋼高爐”這一極具時代印記的構築物早已成為永恒的曾經,留在畫作王肇民1959年的《廣鋼高爐》一作中。

專注于廣州城市影像系列作品的拍攝工作,《人民日報》攝影記者許培武用《寬幅城市·昨天廣州》、《廣東廣州——大面積拆除城市的臨時建築》等攝影作品紀錄了廣州這座城市的建設與變遷,鏡頭下昔日的“村莊”變成“豪宅”,城市的新中軸線延伸到珠江邊。而今,這些記錄珠江新城變遷的圖片陳列在廣東美術館的展廳裏,講述著繁華背後那些不為常人所知道的故事。

陳邵雄的《集體記憶之廣東美術館》(2006)則是採用了一種當代比較先鋒的創作方式,邀請了上百名觀眾,用手指蘸墨在紙上一點一點地按出廣東美術館的形象,畫作也因此留下了觀眾們的體溫和故事。

另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薈萃的潮汕風情也在展覽中得到展示,如《潮汕柑市》(王蘭若、1956年)、《潮汕蜈蚣舞》(盧中見、1998年)等。肖映川的《潮汕農家》(1989),描繪了潮汕地區古典屋宅的場景:大門微啟,天井的大瓦缸養著荷花,屋檐下晾著暖色的衣服,整幅畫面用色單純,不同明度的藍色構成了畫面的主色調,傳達出異常寧靜的感覺,引起觀者懷古之思。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説,這些帶有時代痕跡和觀眾體溫的作品不但是象徵性的圖像符號,也成為歲月不可磨滅的記憶。

福到廣州,紅火迎新年

為了給觀眾獻上一場風雅的精神年夜飯,廣東美術館展覽現場亦營造出歡松愉快的過年氣氛,美術館外墻以民間傳統剪紙為設計元素,裝點出節日的紅火氣氛。而《福到廣州》這幅作品無論是標題還是內容,都滿足了街坊對“好意頭”的追求。倘若街坊們過年想去看長城,這回也不用再到首都去,廣東美術館就有《南國長城》,讓您足不出戶在南國看一回長城當一回好漢,仔細端詳,會發現“長城”上的陶瓷便是大家熟悉的廣州騎樓。另外,還有明星林志玲“蒞臨”廣東美術館陪街坊過年,劉小東《美女林志玲》的布面油畫像維妙維俏,笑容清新甜美,猶如其親身在向觀眾表達新年祝福。

精品藏書、互動活動以饗觀眾

為配合本次展覽,廣東美術館舉辦了一系列互動活動,於人文圖書館舉辦“風•雅•頌——廣東美術館叢書藏書精品展”,人文圖書館還有“臨摹名畫工作坊”,將為藝術愛好者提供紙筆顏料進行名畫臨摹。此外,廣東美術館還將舉辦“與策展人一起看展覽”“作品天天看微網志線上互動”“拼圖識畫”等公共教育活動,具體資訊請留意廣東美術館人文圖書館、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的微網志、網站。

這場由廣東美術館于新春之際傾情為廣大觀眾呈現的藝術饕餮盛宴,將於2013年2月5日開幕,展覽將持續展至3月13日,春節期間照常開放,觀眾可前往免費觀展。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