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風•雅•頌——廣東美術館開館十五週年館藏精品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7 09:55:1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300余件館藏精品,傾情惠民迎新春

         ——“風•雅•頌——廣東美術館開館十五週年館藏精品展”2月5日起在廣東美術館舉辦

雕塑家潘鶴在展覽現場

2013年2月5日,廣東美術館舉辦“風•雅•頌——廣東美術館開館十五週年館藏精品展”,在蛇年春節期間為觀眾奉獻一場豐盛的視覺文化大餐。這是一個超規模的大型藏品展,廣東美術館用全部展廳,展出從3萬餘件(套)館藏品中精選的300余件藝術作品,其中既有以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為主體的架上藝術,也有以裝置、影像、攝影、當代陶藝為主體的當代藝術。這種超大規模的藏品展,在中國美術館界也是第一次。

展品以《詩經》“風、雅、頌”分類方式把展品分為三大類,這種分類方式不僅是對作品內容的簡單歸類,更涵蓋了關於藝術社會功能和社會身份標識(禮制)的思考與討論,通過這種獨特展示結構的分類,既向公眾清晰地呈現了廣東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又以一種對藝術結構的宏觀把握,來探討當代中國視覺藝術在當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從而便於觀眾以自己的知識結構、審美取向以及價值評判,與展品産生碰撞,進而認識、了解作品,獲得審美愉悅。而展品也將在此過程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審美價值,實現廣東美術館以優秀展品文化惠民的理念。

“風”——100余件當代藝術作品,既呈現出一種普遍的平民情懷和個人意識的表達,又以豐富的互動模式,讓觀眾獲得交疊多元趣味的體驗。

在詩經中,“國風”是周王朝各諸侯國日常生活的再現,是平民情懷和個體意識的表達。與此相應,“風”這一部分主要展現的作品,儘管創作者來自於中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然而都是以一個普通人的眼光——而非藝術精英——的眼光來看待並且表現當代的生活與情感。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個體在工業化社會中的機械化;可以看到大眾文化中個人真實情感的缺失;可以看到都市生活中普通人的迷茫與無助,或者是荒謬和呆滯。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對於當代生活狀況的反思以及對於未來生活的探討。正如所表現的題材一樣,這些作品的語言同樣是多元而自由的,我們很難在它們之中找到一個一致的或者統一的標準和格式,但是卻和國風一樣,充滿了各自鮮明的特點。

“風”的這部分當代藝術作品,在陳列中我們加強了展品與公眾的互動性,目的在於讓觀眾可以參與到作品當中,不僅在作品前感到好看,更要讓他們感到“好玩”、“有趣”,在“好玩”、“有趣”的感受中認識當代藝術,了解當代藝術,從而喜歡上當代藝術。例如梁鉅輝的裝置作品《變、變、變》,許多道同樣的門被置於一個房間,置身其中的你是驚喜、是焦慮、是困惑、還是迷茫?你會打開那一扇門?敞開的門背後又有什麼?會不會有一扇像童話中的隨意門那樣可以穿越時空?答案正在等待觀眾自己走進作品去尋找,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又如王魯炎的《自行車》,幾輛與普通單車無異的自行車停放在展廳裏,若你能親自騎上去嘗試,這幾輛自行車又將帶給您不一樣的驚喜和發現:原來這些單車是可以倒著騎的!這些作品在讓觀眾親身體驗的同時,使觀眾成為作品的重新演繹者,而作品也會因為觀眾的參與和演繹,煥發出新的獨特的魅力。

面具 曾梵志 油畫 144.5x159cm 1999 年

“雅”——百餘件花鳥畫、山水畫、油畫、版畫作品,以普遍性和共通性的審美語言,給觀眾一種視覺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以如書齋般平和嫻靜的展廳格調,讓觀眾進入單純、輕鬆的審美環境,于喧囂的都市中獲得一刻逸靜。

詩經中的“雅”本身是一種正樂,是文人階層審美趣味的再現。本次展覽“雅”這一部分的藝術作品同樣強調語言的感染力和審美元素。展品涵蓋了山水畫、花鳥畫、油畫、版畫、瓷器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了風花雪月般的閒情雅物和美好場景,通過真摯的情感、純粹的語言來表達美的情感,勢必能給觀眾帶來視覺和感官的享受。觀眾駐足於此,近距離地觀賞著黃賓虹、于非誾、林風眠等名家大師的畫作,嗅聞著淡淡的紙香、墨香,感受著滿屋的才氣、雅氣,足以滌蕩現代喧囂都市的疲憊,凈化原本清凈愉悅的身心。

為了讓觀眾可以在清新高雅的審美氛圍中怡養心性,位於三樓展廳的“雅”的部分,在展廳佈置上採用具有傳統符號的木隔板,營造出具有“家”的氣息的展示空間,以一種如書齋般平和嫻靜的格調,讓觀眾很快就走進一種單純的、輕鬆的欣賞環境,沉浸到恬靜清雅、如夢似幻的藝術氛圍中,體味藝術之美帶來的無限愉悅。這種布展結構,使走過一、二樓的熱鬧場景的觀眾,到了三樓的展廳,可以體味到另一種寧靜,從而對美的認知也獲得一些別樣的領悟。

春江放筏 關山月 中國畫 126x91cm 1972 年

“頌”——匯集建國六十年來廣東最優秀藝術家的代表作,呈現出他們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思想解放等方面“正能量”的表達。這些作品是以廣東視角和立場為主線鉤沉的一部社會發展史和藝術的發展史。

詩經中的“頌”是宗廟祭祀之樂,突顯了國家主體和意識形態的正統性與嚴肅性,具有“文以載道”的宣教功能。本次展覽中“頌”的部分,選取的是最能展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作品,匯集了建國六十年來廣東最優秀藝術家的代表作。在這些作品中,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國家和社會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思想解放等方面進行“正能量”的表達,張揚民族正氣,呈現出時代主流的文化氣息。作品鮮活地呈現了一部濃墨重彩的中國發展史,這是建國六十年以來社會的發展史,也是藝術的發展史。與平常的發展史不同,這部用藝術作品勾成的社會史、藝術史,是以廣東為主線來書寫的,因此更加具有廣東的視角和立場。

展品中楊之光《雪夜送飯》、王玉玨《農場新兵》、潘嘉俊《我是海燕》、林風俗《公社假日》、邵增虎《螺號響了》、湯小銘《讓智慧發光》、林墉《宋慶齡》等都是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的作品。如《雪夜送飯》一作于1958年“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中引起轟動,後來更在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獲得金質獎章。這些收穫無數掌聲的作品是廣東人心中當之無愧的美術經典,至今仍然不斷喚起人們的藝術激情。對於這些著名作品,觀眾們終於可以彌補往日在書上觀摩印刷版“隔靴搔癢”的遺憾,到現場一飽眼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些作品創作于不同的歷史階段,當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走到展廳裏來,都將被喚起不同的時代記憶,産生強烈的藝術共鳴。

雪夜送飯 楊之光 中國畫 292x120cm 1959 年

國際化的視野,構建中外交流平臺

此次展覽中有不少外國名家的作品。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此次展覽就展出了他的系列版畫《賽萊斯蒂娜》。同樣,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的版畫《麗達的肖像》,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版畫《南瓜》《檸檬茶》等作品也將出現在本次展覽當中。

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的作品《土地》採用的是“身體與土地對話”的創作方式。用安東尼的話説:“反覆地用泥丸做一個形體,手就像一個子宮一樣,像一個模具一樣,很多感受從裏邊産生出來”。展品中的一尊尊小泥人,都是廣州街坊用雙手捏出來的,它們雖然只有手掌大小,粗糙、簡單,但形狀各異,每一個個體都有獨特的韻味,把他們組合起來,就形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讓人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土地的博大、寬廣和厚重的底蘊。

當然,還有反映國外藝術家眼光中的中國,法國當紅攝影師克勞迪•斯魯本《中國》和索瓦•豐丹的《迷失在中國》攝影作品,等等。

這些國外作品的展出不僅體現了廣東美術館的國際化視野,也讓中外文化得到碰撞交融。

中國 克勞迪•斯魯本 Klavdij Sluban 法國 攝影 25.2x38cm 2003-2005 年

本土符號,紀錄嶺南民眾生活

此次展覽力求貼近民眾心靈,有不少具有嶺南特色、還原廣東民眾生活場景的作品展出。

廣州西關一直是廣州極具代表性的地標性建築,這一場景在楊蔭芳《廣州西關》(1935)一作中得到重現,畫作仿佛把觀眾帶往1935年的西關小巷,在河涌上泛著小舟尋找往事,欣賞和回味那些已經被歷史淡忘的西關風情。

《廣州,上班人流》是安哥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拍下的廣州老場景:1986年,熙熙攘攘上班人流推著單車擁擠在海珠橋上,此情此境應該會喚起了不少80後的童年記憶:遙想當年,我們就是坐在爸媽的單車後架上,晃蕩著雙腿,懵懂而好奇地開始觀察這個世界。安哥在1999年《惠福西路譚氏健身所》一作中同樣關注了廣州民眾的尋常生活,通過瞬間的捕捉,用鏡頭下記憶了青春的健美,留住了那些不捨的過往。1982年的《外地幹部蹲在廣州街頭琢磨城市的變化》雖然只得幾個安靜的背影,背景是虛化的車水馬龍,動靜對比間將廣州那種日新月異、讓人措手不及的變化無聲地凝固在鏡頭下。

時光荏苒,這座城市的幾多滄桑隨著不停地拆與建早已散入歷史的塵埃,只有老作品依然在講述光陰的故事,就像“廣鋼高爐”這一極具時代印記的構築物早已成為永恒的曾經,留在畫作王肇民1959年的《廣鋼高爐》一作中。

專注于廣州城市影像系列作品的拍攝工作,《人民日報》攝影記者許培武用《寬幅城市•昨天廣州》、《廣東廣州——大面積拆除城市的臨時建築》等攝影作品紀錄了廣州這座城市的建設與變遷,鏡頭下昔日的“村莊”變成“豪宅”,城市的新中軸線延伸到珠江邊。而今,這些記錄珠江新城變遷的圖片陳列在廣東美術館的展廳裏,講述著繁華背後那些不為常人所知道的故事。

陳邵雄的《集體記憶之廣東美術館》(2006)則是採用了一種當代比較先鋒的創作方式,邀請了上百名觀眾,用手指蘸墨在紙上一點一點地按出廣東美術館的形象,畫作也因此留下了觀眾們的體溫和故事。

另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薈萃的潮汕風情也在展覽中得到展示,如《潮汕柑市》(王蘭若、1956年)、《潮汕蜈蚣舞》(盧中見、1998年)等。肖映川的《潮汕農家》(1989),描繪了潮汕地區古典屋宅的場景:大門微啟,天井的大瓦缸養著荷花,屋檐下晾著暖色的衣服,整幅畫面用色單純,不同明度的藍色構成了畫面的主色調,傳達出異常寧靜的感覺,引起觀者懷古之思。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説,這些帶有時代痕跡和觀眾體溫的作品不但是象徵性的圖像符號,也成為歲月不可磨滅的記憶。

廣東廣州 新建築一天天擠走女孩們嬉戲的空地 許培武 34x51cm 攝影 1999 年

福到廣州,“熱吻”迎新年

為了給觀眾獻上一場風雅的精神年夜飯,廣東美術館展覽現場亦營造出歡松愉快的過年氣氛,美術館外墻以民間傳統剪紙為設計元素,裝點出節日的紅火氣氛。展廳內法國藝術家路易帝朗的裝置《烈焰紅唇》,似乎想要給觀眾帶來一個火辣的熱吻,願能吻出興旺、吻出紅火、吻出幸福的新生活。而《福到廣州》這幅作品無論是標題還是內容,都滿足了街坊對“好意頭”的追求。倘若街坊們過年想去看長城,這回也不用再到首都去,廣東美術館就有《南國長城》,讓您足不出戶在南國看一回長城當一回好漢,仔細端詳,會發現“長城”上的陶瓷便是大家熟悉的廣州騎樓。另外,還有明星林志玲“蒞臨”廣東美術館陪街坊過年,劉小東《美女林志玲》的布面油畫像維妙維俏,笑容清新甜美,猶如其親身在向觀眾表達新年祝福。

美女林志玲 劉小東 油畫 200x200cm 2007 年

精品藏書、互動活動以饗觀眾

為配合本次展覽,廣東美術館舉辦了一系列互動活動,於人文圖書館舉辦“風•雅•頌——廣東美術館叢書藏書精品展”,人文圖書館還有“臨摹名畫工作坊”,將為藝術愛好者提供紙筆顏料進行名畫臨摹。此外,廣東美術館還將舉辦“與策展人一起看展覽”“作品天天看微網志線上互動”“拼圖識畫”等公共教育活動,具體資訊請留意廣東美術館人文圖書館、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的微網志、網站。

這場由廣東美術館于新春之際傾情為廣大觀眾呈現的藝術饕餮盛宴,將於2013年2月5日開幕,展覽將持續展至3月13日,春節期間照常開放,觀眾可前往免費觀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