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以藝術史為線索:廣東美術館15年精品回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5 10:52:19 | 文章來源: 資訊時報

山水冊頁 黃賓虹 1934年 33×49

《無題1》 岳敏君 200×220 丙烯畫 2001年

《面具》 曾梵志 144.5x159

龍羊峽 中國畫 關山月 153×130cm 1979年

2012年2月5日,《風·雅·頌廣東美術館開館15週年館藏精品展》以12個展廳的空間在廣東美術館拉開帷幕。這是春節期間,廣東美術館為全市人民送上的一份文化大餐,同時也是對自身開館15週年來學術道路的一次梳理。

廣東美術館開館時間是在1997年11月28日,而15週年典藏展卻在2月進行,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告訴記者,這是基於展場空間與跨年誌喜的綜合考慮:“廣東美術館開館15週年,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典藏大展,而且想要選擇在一個喜慶的時間段。之所以沒有在去年11月做這個展,就是因為希望把它放在跨年的時候,想要用到整個廣東美術館的所有空間做一個大的展覽,它既是美術館15週年的一次回顧,也是我們在春節期間給觀眾奉獻的一個藝術的年飯。”

15年來,廣東美術館以藝術史為線索在收藏工作中做了諸多積極的探索,展覽從館藏中遴選出包括主流經典、當代藝術、雅致小品等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展現了各個時期的藝術家針對社會形象及意義追尋的不同面向,這些作品既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串聯成了這一時期中國美術發展史的縮影。因此,對於今天的觀看者來説,它們不但是審美的對象,也成為了時代的記憶。

專訪

羅一平:書寫廣東立場的世界藝術史

此次展覽的主題和對展品的分類方式比較特別,是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音樂性、文學性的分類方式,來梳理這樣一次視覺性的展覽。這是出於一種怎樣的學術構想?

羅一平:廣東美術館的藏品那麼豐富,起初我們試圖用時間的順序,通過展品收藏的年代來展現廣東美術館的一些變化。但是從展覽的角度看,呈現效果不佳。後來,因為我在大學中教過一門關於“我們怎麼讀經典”的課程,其中講到我們在《詩經》中讀到了什麼,比如在《詩經》中是否讀到了色彩,在色彩中是否讀到了意識形態、愛情、平民意識等等,我是在用視覺的角度來看詩經,所以後來在討論時就想到了“風·雅·頌”。

《風》是當時諸侯國家的民歌總集,體現出的是平民意識、個體情懷、多元化。與此相印證的就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也是如此,表現的是當代生活與情感,題材多元而自由,兩者非常貼近。我們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作品拿出來,它沒有宏大的敘事,儘管它體量龐大,但是實質上它是一種個人平民意識的表達。同時很多當代藝術作品中體現出的互動性、可參與性,也是這種平民意識的體現。《雅》本身就是一種正樂,強調的是一種語言,恰恰我們的山水、花鳥、版畫中就有這樣強調情趣的、唯美的部分。這些抒情、經典、錘鍊語言、講究文人情懷、生活情調或者個人思緒的作品,比如中國的花鳥畫、山水畫、剪紙、攝影、版畫、瓷器……總之是講究語言美,讓觀眾在展館中心情愉悅放鬆的作品,我們把它們分類為“雅”。《頌》就是體現國家意志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集中展示新中國以來的繪畫和一部分雕塑作品,尤其是廣東優秀藝術家的作品。

這樣三個版塊的劃分實際上體現了廣東美術館對傳統與文脈的尊重。廣東美術館雖然一直以做當代藝術為強項,但是當它在做當代藝術的時候,它堅守的立場和背後的支撐都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來幫助它辨識、審視、判斷哪些作品與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國情、與中國民眾審美的需求可以相吻合。“風·雅·頌”其實是一個歷史,把我們的視線和中國遠古五千年最純粹、最“正”的文化連接起來。

這種分類比較新鮮但也相對模糊,三者其實是不同邏輯系統的分類方式,我們面對一件具體的作品,它可能既是當代的,也可以是視覺的,同時也體現意識形態,這時候如何劃分?另外,“頌”中“反映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專類的提出,會不會過於強調意識形態?

羅一平:“頌”主要是強調社會關懷。其實任何的分類都是相對而言的,就《詩經》本身中的“風·雅·頌”,風中有雅的成分,風中也有頌的成分,因此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不是二分法的分類。比如當代藝術,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國的當代藝術是一種社會批判的藝術,是一種荒誕的、與傳統拉開距離的藝術。還有一個當代是時間的概念,就是指我們生活在當代,接受著當代的思維,也就是説這種思維不是古代的思維。你只能是這個時代的人,也許你使用的是傳統的筆墨,但是它骨子裏透出的是現代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把握。

在這樣一個15週年館藏精品展的基礎上,相信廣東美術館對自己15年來的館藏進行了一次梳理。大家知道廣東美術館是以廣東美術、中國近現代美術以及當代藝術為收藏重點,你如何認識現有館藏,以及美術館未來的學術定位和收藏拓展方向?

羅一平:現在我把廣東美術館的學術定位歸納為沿海性與當代性。跟原來的定位有相似,我們主要強調一種文化的特質。廣東處於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的交匯處,作為晚清唯一的一個開埠城市,廣州在文化上受西方的影響,地理位置又使它與中原文化相距較遠,因此傳統文化對它的深層制約就更少,而它接受西方文化就更為容易,文化也更容易變革。

針對這種海洋性,對於廣東藝術家的留學經歷,以及體現他們東西交融的這一方面的作品我們特別重視。我們不僅僅注重收藏在中國藝術品中佔有獨立篇章的一線人物的作品,這兩年來還特別注意收藏由於種種原因被歷史灰塵掩蓋了的二線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也有一個原因是現在的藝術市場升值得太快。我們希望通過收藏二線的作品,來構成一個廣東立場的世界藝術史,也就是以廣東作為主線,以廣東作為基點來看中國、看世界,所以廣東美術館用藏品鋪墊的這部藝術史是廣東角度的藝術史。這就是美術館收藏基於沿海性和當代性兩大相互獨立,相互依存的定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