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邵亦楊:從繪畫到影像——數位時代的三個片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07 09:15:36 | 文章來源: (null)

  一 關於記憶

模糊的影像與真實的現實—裏希特和它的相片畫

德國藝術家裏希特(Gerhard Richter)在當代藝術界享有巨大聲譽。當20世紀70年代觀念藝術大行其道,繪畫瀕臨死亡時,他為繪畫指出了新的出路。

相片和相片畫是裏希特藝術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相片做畫並不新鮮,歷史上許許多多的藝術家都曾借助相片作為創作的輔助工具,尤其是肖像畫家。對於很多人而言,相片是記憶的儲存器;而對於裏希特來説,相片本身就是現實。他所選的相片內容不全是他的個人經驗,而且是集體經驗。裏希特自1961年就開始收集二戰以來的老照片,這些照片有報紙和雜誌上刊登的,也有他自己拍攝的,其中有歷史人物,也有普通人的肖像,甚至還有一些色情照片。裏希特把它們稱為《地圖集》(Atlas)。這些照片本身就成了裏希特藝術作品中的一部分,和他的相片畫一起在世界各地展出。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到裏希特所看到的現實世界。在《理想國》中,柏拉圖中曾經轉述過蘇格拉底的箴言:這個世界本是一個牢籠,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只不過是在墻上留下了影子,只有借助於哲學的思考,我們才可能觸及到那個真實的現實。從裏希特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真實世界的影子,還有現實生活本身,那是人類真實的生存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裏希特這一代德國藝術家至少面臨兩個重要現實課題:其一,他們需要與現代主義藝術再次建立聯繫;其二,他們不得不面對冷戰開始後國家在政治上的分裂,以及大戰留在整個德意志民族心理上的永久傷痕。裏希特1932年出生於德國,在東德的德累斯頓美術學院完成了傳統的寫實藝術訓練。但是,當他在1959年在第2屆卡塞爾文件展上第一次接觸到紐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時,就産生了要與這種當時最前衛、最現代的藝術語言對話的衝動。1961年,在柏林墻即將被建起之前,裏希特逃往西德,這種行動證實了他對抽象畫的崇尚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選擇,而且代表了一種精神的追求,所對應的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和歐洲反形式(Informel)抽象藝術所代表的反獨裁的、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

裏希特的作品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他游離于抽象和具象之間,從沒有在任何一種形式上固定下來。但是無論是他的抽象藝術還是具象作品,有一種共同的東西:就是疏離感。這種疏離的感覺既存在於藝術家和他的作品之間,也存在於作品和現實世界之間。這種疏離感讓你覺得畫面上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所表達的東西。穿過作品的表面,你可以感覺到藝術家冷靜的目光。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