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是國畫中的一個種類,傳統上是指文人、士大夫所畫的作品,有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
“文人畫的文化價值正在回歸。”這是記者聽到許多參觀者看完白鷗堂收藏書畫展後發出的感慨。這個畫展5月11日在廣州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正式揭幕,展至5月20日結束。
文人畫是國畫中的一個種類,傳統上是指文人、士大夫所畫的作品,有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近百年來,國內畫壇先後出現過3大板塊:先是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文人畫”作品;然後是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的“主流現實主義”美術作品;最後是上世紀80年代迅速崛起的“商業美術”作品。其中,文人畫經過多個朝代的文化積澱,聚合了豐富的人文資訊和時代烙印,具有高度完善的形式語言。它以書法用筆入畫,筆由心生,意到畫成,是傳統讀書人一條自我修行的路徑,也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文人畫的表現題材主要有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類,在看似固定不變的內容與程式中寄託著作者胸臆中深邃的意境和高遠的視野。所以,這類畫作看上去往往不帶煙火之氣。
據悉,白鷗堂收藏書畫展展出的100多幅作品多屬新中國誕生前,有些還是抗戰前由一些國畫大師創作的文人畫。這些作品包括與張大千並稱“渡海三傑”的溥心畬、黃君璧的代表作,還有“嶺南四大家”中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的精品,以及在藝術流派分野上與“嶺南畫派”對立但同樣具有很高藝術造詣的“國畫研究會”的代表人物李研山、張谷雛等的用心之作。那個年代,中國總體動蕩不安,但在某些局部地區,如抗戰前的上海、廣州,抗戰中的大後方重慶,卻是基本保持穩定的,當局對那些沉浸于純藝術的畫家干擾不多,也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創作環境。大師們雖家族背景不同,衣食卻是無憂的,往來唱酬的騷人墨客也多是“不聞窗外事,只顧畫丹青”的主兒,這樣一來,反倒讓他們創作出得以傳承國粹的文人畫精品。新中國成立後,這些文人畫大量流傳海外,內地反而不太常見。當這批珍品由海外進入廣州時,看到這批作品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李遇春高興地對有關人員説,能夠組織到這批書畫,相當難得。
説到這批作品,就不能不提到白鷗堂的主人王商一、王聞善父子。這次展出的100多幅文人畫之所以能夠落入王家父子手中,與他們的收藏品位不無關係。王商一曾任民國政府中央通訊社總務部主任,不僅與政府要員交往甚多,且與眾多名家如溥心畬、傅抱石、張大千、黃君璧、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昂、李研山、張谷雛、丁衍庸等交往密切,時常聯袂潑墨,以互作題跋、互贈畫作相悅。即使後來移居海外,與各位名家的交往仍是畢生未斷,因而收藏到許多名家真跡。王商一1972年病逝後,其子王聞善承襲家傳,除繼續與大師們交遊往來外,更是精於鑒賞,愛好收藏,且其收藏富而不俗。其中包括六朝寫經的精品,宋元名家的尺牘,明代中期吳門諸子的佳構等等。不過,他收藏之中最得意的是石濤的6尺巨制《黃山白岳圖》,因為它是全世界私人收藏的石濤水墨中尺寸最大的作品。
多少年來,在王家父子手中停留過的書畫無法統計,如果不是精品是不可能保留至今的。正因為他們具有很高的收藏品位和鑒賞能力,才使這麼多難得一見的書畫珍品匯集一起,60多年後回歸故國,返回嶺南畫派的發源地——廣州。這批文人畫以其無與倫比的魅力昭示世人,是有別於當今流行美術潮流,能夠承載東方博大精深的文化價值的中國傳統書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