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用創新啟迪心智——談吳大羽的繪畫創新精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5 13:08:47 | 文章來源: 人民政協網

吳大羽先生像

吳大羽作品 採韻 布面油畫 尺寸53x38cm

文/郭慶祥

藝術家吳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留法回國後成為了當時國立杭州藝專的學術旗幟、中國現代派繪畫的一代宗師。董希文、王式廓、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趙春翔等等這些如雷貫耳的繪畫大家,雖然他們在美術史上各自走上不同藝術道路,但是他們至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吳大羽的學生,都曾經接受過吳大羽藝術思想的培育和灌溉。因此,吳大羽是一位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教育家。

吳冠中曾在一篇懷念文章中提到人們不知道吳大羽是“國有顏回人不識,國之恥”。2003年,已年逾八旬的趙無極在寫給上海老同學張功慤的信中提到:“在杭州藝專當時我才14歲即受吳大羽老師班上的教導……一生在其指教下,我們一向都尊敬吳大羽先生的教導……我一生都不會忘記他們”。可見,吳大羽藝術理論在這些大師學生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

吳大羽留法時,求學于享譽世界聲望的羅丹大弟子、雕塑大師布爾德爾門下,使其藝術眼界從一開始就高於同輩留學生。在差不多同期赴法留學的學生中,被大眾廣為熟知的有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等等。在當時的歐洲,正是現代化工業高速發展時期,各種科學技術的創新和變革日新月異,在文化思想上體現自由創造力的現代藝術,也正如火如荼地興盛著。作為一名藝術學子,此時的吳大羽就看到了這種適應人類文化發展潮流的藝術變革,他借用了西方現代思維方式,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找尋和感悟東方的藝術表現語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理論體系。回國後,1928年年僅26歲的他,即受蔡元培之邀和林風眠一起創立國立杭州藝專,並擔任西畫系主任,主導繪畫創作和教育。在吳冠中的眼裏,吳大羽就是“杭州藝專的旗幟”,也是“學生心目中最崇敬的導師”,“都感恩大羽師高瞻遠矚,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啟迪了個人不同的畫眼”。

西方現代繪畫及其藝術思想的標誌即不滿足對自然的模倣和再現,更嚮往的是追求“藝術的真實”。它尊重藝術家自身個體的情感,從個人感受出發,抒發主觀意念,創作“心靈的作品”。“心靈的作品”也是中國歷代畫家在作品中的精神寫照。所以,對於傳統和創新,吳大羽説:“中西藝術本屬一體,無有彼此。非手眼之工,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靈的徹悟”。實質上,他已經把東西方文化中固有的精華都吸納成為自身藝術創作的源泉,以開放的姿態對超區域的文化傳統進行繼承和再創造。因為,他深深體會到西方的現代藝術,不是純粹西方傳統藝術的延續,它已經被融入了世界各區域的文化藝術形式,並被取捨、革新和再創造。

上世紀40年代初,吳大羽在給學生吳冠中、朱德群的信中寫道:“繪教之有法則,自非用以人性桎梏人性,驅人入壑,聚殲人之感情活動。當其不能展勒肘軸、不能創發新生,即足為歷史累。”明確指出,繪畫教育不能束縛人性、剿滅人的感情。當一個畫家不能自由思想、不能創新與發展,就會成為藝術發展的累贅。由於他的藝術創新主張,可以説,吳大羽及其學生們在當時的藝術活動中,就幾乎是和西方的美術發展同步進行的。如趙無極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遠赴法國後,很快就融入世界性的繪畫團體中去,並從中國古代空靈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抽象繪畫語言,在國際畫壇上獨樹一幟;而另一位學生張功慤,雖然未出國門又長期在文化封閉狀態下創作,卻也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熏陶,創造了其“天人合一、自然成趣”的非具象自由畫風。

然而,當時有的留學生卻看不到世界文化的這種變化趨勢。其時科學技術已發展到較高階段,繪畫原先的再現功能、記錄功能和思想功能已經被影像技術所替代,繪畫本身已經不具有這些生動性、真實性和深刻性的功能優勢。如果沒有更個性化的思想參與,那麼繪畫就僅僅剩下了一張寫實技術的皮。寫實主義繪畫曾經統領了19世紀以前整個西方美術史,其解剖學、透視和色彩原理等在繪畫造型上的運用,使繪畫成為了可以類科學分析式的物化技術。當繪畫接受了靈性,有了人性情感,那麼藝術表現就會變化莫測,外表的真實也就不等於是內在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也因此,寫實技術類的繪畫在二十世紀初就退出了西方畫壇主流,取而代之的就是充滿變化和創新的現代藝術。

吳大羽的藝術教育思想是啟迪學生的心智,吳大羽的繪畫創作精神是“創發新生”。這就是他的現代繪畫教育成就和藝術貢獻。他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美術事業做出了擔當。今天我們已經深刻體會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的涵義,迫切需要補上現代藝術這一課。因為“現代藝術”一詞曾在我國被喻為洪水猛獸,而遭到批判和抵制。而實際上現代主義藝術,就意味著藝術“現代化”,它充滿了思想的創新、形式的創新和風格的創新,在不斷創新而多元中,豐富和發展了文藝事業。

小平同志曾對我國教育事業提出指導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套用這句話,我們現在的文化大發展和藝術創作,更需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那靠什麼呢?就是靠創新。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其社會文明、科技生産力發展到什麼水準,其文化發展也相應匹配到什麼程度。我們有過燦爛的古代文明,更嚮往美好的未來生活,如果每一位藝術家多一份藝術創新的擔當和責任,那麼圓夢文化強國也就不遠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