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修復“暴露”中國油畫難傳世(圖)

時間:2012-02-03 16:29:37 | 來源:東方早報

資訊>展評>

國內油畫家在材料技法方面

存在很多問題

藝術評論:國內油畫家在材料技法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王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底材底料處理不夠講究,造成色層的黏合力差、易剝落,或吸油太嚴重使色層失色。二是繪畫環節,有些時候油畫的色層需要等待一定的時間晾幹再覆蓋新色層,任意縮短等待時間,就容易造成表面吸油,或者色層間銜接處理不到位,也會造成脫色隱患;上光油涂得太早也會造成顏色暗化。像吸油和變色這些病害都是不可逆的。但現在都是普遍現象,有些畫家用油也很不講究,甚至有人用菜籽油,即便過10年顏料仍然是濕的,而且很暗,這都是我們無法修復的。

對比之下,西方古代的油畫家則非常重視這些問題,一些早至文藝復興時期有著500年以上歷史的油畫至今仍保存完好。我們的專業是古畫修復。這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局限。而中國油畫主要都是屬於現當代文物,所以我們的知識也還存在著空白。

藝術評論:你對國內的藝術家有何建議?

王方:先從理念上加以澄清。油畫這個畫種在西方也不是自古就有,也不見得會長期留存。可以説它在西方也快被當做非物質文化遺産來看待了(很多知名藝術院校已經不教授這種技法),這個畫種從培訓到製作相對來説都需要較長的時間,物質成本也較高,並不適合當代社會的節奏。當代的畫家更注重藝術創作的實效性,而非藝術作品保存的持久性,他們更重視作品與當代觀眾的互動,卻未必會期望它們傳世。這在當代西方藝術中也體現得很明顯,比如杜尚。所以中國的畫家目前在材料和技法的選擇上也體現出了較強的隨意性,中國雖然有很多人畫油畫,但從技法上已難以定義為油畫,包括一些著名的油畫家都是用丙烯在作畫,綜合材料現在非常流行,這些藝術品的病害和修復保護屬於現當代繪畫修復研究的領域,我們目前接觸的同行則多為傳統西方架上繪畫修復專業的。

中國油畫作為系統的院校教育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早期留洋的畫家通常在海外學習時間較短,而且學習的目的往往也不是以技法為主,所以傳進來的時候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法的缺陷。包括徐悲鴻、潘玉良等老一輩油畫家的畫作現在的保存情況都可以看作直接的證據,變色和色層脫落是較普遍的病害。

其次在使用調和劑的習慣方面,中國畫家也有個普遍的特點,因為中國傳統繪畫主要使用水性顏料,水在顏料中同時作為稀釋劑和調和劑,畫完之後就完全蒸發了,所以中國畫家在畫水性顏料繪畫時(國畫、水彩、水粉)習慣多加水來稀釋顏料,形成透明有空氣感的渲染效果,但油畫使用的調和劑不同,要分稀釋劑和媒介劑兩種,一種完全揮發,一種則不會揮發,結膜後形成油畫色層半透明的質感,國內學美術的學生不大注意這類問題(因為多年來我國的繪畫培訓都以水粉畫作為入門和考前培訓的主要工具,已經養成了用水的習慣),很多時候希望色層透明就拼命加油,加媒介劑,結成無法揮發的膜,不僅造成色層效果污濁油膩,還很容易變色變暗,這都是不可逆的。有些在色層表面上形成的棕色覆蓋層會産生讓人非常不愉快的效果——當然這在作畫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

最後,我個人認為,不能盲目要求當代中國畫家都練就一手地道的西方傳統油畫技法,畫出像古代大師那樣耐久的畫作,從教學環境來看,也不現實,中國油畫走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它的特點,這種特點也反映在繪畫保存的問題上,在西方院校都逐漸摒棄傳統油畫教學的背景下,在中國強調技法教學就未必有普遍適用性。而作為藝術家,對這個問題還是應當有一個自覺認識,想清楚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要傳世,自己的技法能否實現這種願望。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