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上海美術館“解凍”展覽 呈現1985-2010中國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28 14:48:0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展出作品



盧 緩

從元旦前到2月8日,上海美術館以“解凍”為名,為觀眾呈現該館收藏的1985年至201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從“地下”到“地上”,從輸入到輸出,從實踐到實驗的30年摸索與革新的過程。這期間,無論是個體藝術家追求自由與獨立的觀念,還是藝術界轉向關注全球化文化格局的集體努力,中國當代藝術都已身在國際文化命題的前沿,與當下多元化的藝術語境同呼吸、共命運。“解凍”展覽是從創作主體對於“中國”特質與文化主體的認識與闡釋的角度出發,進行的分析、提點與歸類。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藝術界普遍尋求藝術形式與創作語言自我突破的過程中,一批中青年藝術家開始嘗試使用各種西方現代主義以來的哲學理念與思維方式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他們以一種新的視角拾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片斷,接續了被政治主導的主題性中斷的文化關懷傾向。這開始了重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表述的歷程,是前衛藝術宏大敘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90年代,一批嶄露頭角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開始了在海外跨文化語境中的“文化遊牧”生涯,他們在國際化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到了本體缺席的“中國想像”,並順理成章地承擔起在國際範疇的當代藝術視野中,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角色。他們雖然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國際身份”,但在進入西方情境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文化身份的強調與認同成為一種共性的選擇。而這種傾向及其帶來的國際化成果反過來影響了一個時期的中國本土當代藝術創作,從而形成一種共性的文化景觀。

進入21世紀,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與網際網路等虛擬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年輕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成長與創作帶來了一個更具有通約性的文化背景。同時,過於強調差異性的文化符號的挪用與氾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使得藝術家在創作中開始反思一種針對具體文化背景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異化”所蘊含的後殖民主義的危機。於是,過度的“中國式敘事”在引發審美疲勞的同時開始逐漸為一種更開放的敘事方式與文化視角所取代。

中國當代藝術30年,不僅在積極構建一個立體、全面而富有“中國”意味的文化想像,而且不斷地找尋著與西方創作形式和文化體系更具有通約性的方式與方法,實現在規則對接基礎上的文化交流,並逐步創造著更多的“自我言説”與“中國視覺”。

此次展出上海美術館歷年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覽分三部分來呈現:

第一部分以“自省/重構”為題,展示20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風貌。當時一批中青年藝術家更多地使用當代藝術的方法對中國元素進行重新闡釋與解讀,在借鑒一種中國式的表現語言的同時,往往蘊含著自省的文化立場。

第二部分主題為“觀念/強化”,呈現出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創作,更多地表現為以一種熟練的觀念藝術的表現手法與綜合性的藝術語言來強調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質的當代表述。

第三部分則以“自我/解構”為主題,表現出21世紀後,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更多的立足於當下本土的文化情境,而不再刻意強調觀念化的文化差異。這一類型的作品第一感覺中國意味有所減弱,材料選用與作品形態上不再具有一目了然的“東方性”,但是在作品氣質上卻越來越顯示出中國本土的文化特質與更為積極的“中國視覺”創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