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民營美術館的模式:不可大幹快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2 09:38:0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

民營美術館的模式

任何話題言必稱西方,實在是有些令人厭煩,但是,説到美術館,很難想像,除了盧浮宮、大英博物館這些殿堂級大館之外,可以不提到古根海姆,不涉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甚至,在當代藝術的收藏和展覽方面,古根海姆的分量已無出其右者,而作為北美最大的私人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被評選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如果不是刻意考究出身或者是專門研究美術館歷史的專業人士,沒人在意這些全球最重要的美術館有哪些隸屬於私人,哪些歸屬於國家。衡量美術館的標準在於特色和綜合實力。而相比較西方國家龐大的美術館體系,與其説羨慕他人的美術館實體,不如感懷人家的美術館文化。

這種文化包括美術館的建築設計、硬體設施、龐大的館藏、高素質的觀眾、完善的捐贈體制及配套的政策法規。公立的、私人的……共同構成了西方高度發達的美術館文化。

美術館不可大幹快上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躍升第三大經濟實體的實力令世界矚目,其藝術市場領域也早在兩年前同樣躋身世界第三的位置。任何建設都是艱難而長久的,文化的重建更是如此。面對國際社會關於“中國威脅論”的傳言,中國“沒有給世界貢獻當代文化和原創藝術”的論調更為尖刻。

面對這種尖刻論調的刺激,特別是對當代藝術的評價標準一直模棱兩可的前提下,以民間資本的形式建造美術館,進行現當代藝術的收藏和展示,正成為某種迫不及待的補充,哪怕這種補充有種种先天不足的惡疾。

2002年以來發生在中國境內的興建民營美術館的熱潮,同當下的經濟熱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一方面是房地産熱的余溫,另一方面則是藝術市場火的表現之一。在這股熱鬧的民營美術館熱中,一多半跟房地産項目有著密切的關係,北京今日、上海證大,不一而足。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房地産需要文化和藝術的包裝,賣個好價錢,提升品牌競爭力。同時,房地産商更方便解決美術館的實體問題:地和房子。相比較這兩樣,後續的資金還是次要的,儘管,往往因為後續資金和專業人才的管理問題,導致了不少民營美術館的陸續解體。上世紀90年代的上河美術館、瀋陽東宇美術館等皆遭遇了類似的命運。

中國的美術館系統缺乏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優秀的美術館專業人才更是鳳毛麟角。想要通過民間資金蓋若干間美術館,舉辦若干大型展覽式的大幹快上;指望著房地産的熱鬧和民營美術館的一波波熱潮推動當代藝術突飛猛進,無異空想。而正是面對西方美術館系統的完善與發達的比較,才總結出近年來民營美術館的若干問題:專業度不夠,收藏體系不足,以美術館之名行畫廊之實等等。

美術館的模式

晚清以來,中國被“一切向西方看齊”這條“瘋狗”追得拼命狂奔,人家有船堅利炮,我們也要有;他們穿錦衣華服,我們必須拋棄長袍布衣;對方開PARTY,咱們也不能不識高腳杯……從廣義上講,並不存在不同文化和藝術優劣的比較,但面對槍口和貧富差距時,這種比較會變得無比現實。文化的比較,只能進行結果的對應,卻無法複製土壤的基因。

回顧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除了國有企業的實力,最為世界稱道的仍然是來自民間、凝聚無數小人物智慧的溫州模式,這種模式儘管受到各種宏觀政策的掣肘,法律法規的牽絆,人情世故的撕扯,人力物力的局限,依然在30年的時間裏,走出了自己的形態和模樣。這種形態是致富,模樣則是活力。

對於很多致力於建設美術館的投資人來説,想在有生之年建立一家中國式的大都會或者古根海姆確實有點難,因為在目前的現實條件下,建一個有自己鮮明特色和喜好的美術館則更有現實性。每次談及建設美術館的目的,不必都是一副熱愛藝術、弘揚文化、拓展價值的腔調,有時候,一個美術館的建立、發展,不過是源自最樸素的理由,如同溫州模式,無非是因為想要更好活著的基礎願望。

這些樸素的理由中包括:一個熱愛父親的孩子完全可以建一所兒童畫的美術館,這種收藏所需經費比起當代藝術簡直少太多了,卻可以真正對兒童教育和藝術培養起到莫大的作用;一個不懂得藝術的人,也可以因為對母親的思念,辦起了剪紙和年畫美術館,因為那是兒時的回憶;一個喜歡藝術的人,也可以對藝術作品是如何從無到有産生興趣,進而建立起全國最大的手稿美術館;甚至,一個並不致力於偉業的人,可在自己的樓盤建立一個塗鴉美術館,供任何有興趣創作的來此涂涂寫寫,而從中發現了天才,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誰又能説這些不是好的民間美術館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