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2010年藝術圈十大人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26 17:22:51 | 文章來源: 《藝術生活快報》

回望2010的藝術圈,固然有不少歡欣鼓舞的事,也有不少扼腕嘆息的事,譬如好幾位大師的去世讓我們平添幾分傷感,老一輩的藝術家曾在推動藝術發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完成了他們的時代使命,而後來者迎來的的卻是一條更漫長更難以把持方向的道路。這個時代很豐富,而藝術的豐富性讓人興奮,也讓人困惑,什麼是好的藝術?什麼是好的藝術家?或者這一切無法由當局者判定,就留給時間去審核吧。至於我們,看著這些在當今藝術界風雲變幻的明星們弄潮亦是樂事。

1.張仃 大師逝世

2月21日,著名藝術家、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仃先生走完了他充實而光輝的一生,享年94歲。張仃先生近80年的藝術生涯,每一個重要時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上世紀三十年代,他以漫畫投身民族救亡的洪流。新中國成立時,他負責和參與開國大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美術設計工作,設計改造懷仁堂、勤政殿,設計天安門廣場大會會場和新中國第一批紀念郵票。曾領導中央美院國徽設計小組參與國徽設計。五十年代,他是新中國展示藝術的開拓者,從1951年至1957年,多次擔綱萊比錫、布拉格、莫斯科、巴黎等城市的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總設計師。1954年,他與李可染、羅銘先生發起的水墨畫寫生運動,倡導中國畫寫生,開創了中國畫深入生活面對自然寫生作畫的一代新風,從而成為中國當代山水藝術轉型的先行者之一。改革開放後,張仃他領導了著名的“首都機場壁畫”創作,推動了中國壁畫藝術復興。晚年他致力於探索焦墨這種中國古已有之的繪畫技法,並將之拓展為一套獨立完整的藝術語言開闢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新空間與新境界。張仃先生作為一位具有神聖使命感和崇高精神追求的美術大家,以包容萬象的藝術實踐推動理論探索,以創新的理論推動藝術創作的持續發展。他卓越的藝術成就、傳奇的藝術人生、崇高的思想境界,贏得了人們的敬意,將永遠給予後人有益的啟示。

2.吳冠中 他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6月25日,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在京病逝,享年91歲。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他為中國現代繪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長期以來,他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吳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藝術觀念和繪畫創作就適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推動了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演變和發展。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吳冠中的去世是美術界的巨大損失,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3.方力鈞 像野狗一樣活著

方力鈞今年動作頻出,繼《方力鈞》個展大獲成功後,《偶發的寓言》也在渝得到熱烈反響,同時,他的藝術自傳《像野狗一樣生存》也在今年出版了,這本書誠實而客觀地記錄了方力鈞的藝術態度、藝術立場、工作方法、思維方式、處世原則等,表現了這個性格複雜又單純、身份多重又如一的“真生命”。除此之外由張京平執導的紀錄片《方力鈞》(上下集)也在中央電視臺十套“人物”欄目播出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方力鈞”是一個名字,也是一個灼熱的現象,更是一個藝術標誌和一種成功方式,是方力鈞經營藝術二十多年來最成功的品牌。方力鈞這三個字,在藝術學術圈意味著“中國當代藝術”、“潑皮文化”、“叛逆”、“新物種”……在另一個層面上還意味著“高價”、“藝術界的話語權”……就算那顆潑皮的光頭已經成為一代人的精神面孔和符號記憶,但是方力鈞能夠牢牢佔領這個學術的制高點,無疑與他精明、清晰、主動地規劃藝術事業的積極行動密切相關。

4.石齊 大家之路

3月份,由文化部主辦,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北京畫院協辦的當代著名畫家石齊個人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4月份,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國家畫院、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中國風——石齊油畫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2010年出爐的胡潤藝術榜顯示的是,71歲的國畫家石齊以2017萬人民幣的身價居榜單第25位,成為今年新上榜的11位國畫藝術家之一。11月,央視十套《大家》欄目播出《石齊求新唯真》。同時,我們看到石齊在拍賣市場上的行情也是穩健上升,據相關的權威網站統計,今年春拍中,石齊在國內各大拍賣行上拍並成交的17幅作品總金額達到了人民幣4224.97萬元,成交率為85%,平均每平方尺價格超過了27萬元。在吳冠中之後,其排名穩坐當代中國畫家的第二把交椅,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作為中國畫改革派一員中的石齊,是一位頗具社會影響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中國畫名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對傳統的繪畫不斷進行著創新。中年時提出繪畫藝術形態“三象並舉”(具象、印象、抽象)和“中國畫多面體”的理論,使作品呈現出三象融合大視角的嶄新現代審美風格。今年的石齊熱反應出具有創新價值和藝術高度的藝術追求是促成大家産生的必要條件。

5.徐冰 鳳凰飛天

3月27日下午,兩隻大小分別為28m和27m長,8m寬,重達12t的巨大怪鳥由6台吊車慢慢騰空懸挂豎立在今日美術館門前,實現了它的首次飛翔,這正是徐冰最新創作的作品——《鳳凰》。這兩隻身著彩衣的“鳳凰”在日光的照射下俯視著繁華的城市,而在夜晚降臨時,它的全身則會被LED燈裝飾點亮,在夜幕中變成閃亮的“金鳳凰”。徐冰2008年後,目睹著中國近年來城市的快速變化,尤其是各地大興土木、轟轟烈烈的建設工程,令他印象深刻。於是,徐冰開始考慮使用建築工地上的廢料拼裝這兩隻巨大的“機器鳳凰”。“鳳凰涅槃”不但有再生的含義,而且與垃圾和財富有隱喻的關係,二者可以互為襯托。從“天書”、“長城”、“豬的交配”到“鳳凰”,這四件在中國完成的作品不妨視為徐冰諸多作品中的四重奏,這四步幾乎代表了西方認識中國的四步,印證了中國從弱勢經濟到強勢經濟的崛起。作為一個藝術家,徐冰非常重視的是把自己的思想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具體的語匯”表達出來。文字是語言的故鄉,從烏有的漢字到烏有的鳳凰,徐冰實現了政治與視覺的完全結合樣。徐冰的藝術中存在著多重復調,既可以討好中國,也贏得國際的喝彩。徐冰是與中國完全契合的藝術家,但他從來不是僅從中國文化視野出發,而是鑿開一條縫,與世界對接。於是,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每走一步都如此出乎意料又似在情理之中,是當代藝術家少有的範例。

6.呂澎 改造歷史

呂澎一直站在中國當代藝術圈的風浪口上,從之前的青城山美術館項目到威尼斯雙年展特邀展的爭議,從與王林關於“既得利益”與“合法性”的爭論到藝術史的寫作,呂澎在中國當代藝術圈子裏面一直飽受爭議。不過呂澎絲毫不受影響地繼續創造藝術當代史,今年5月份,他與策展人朱朱聯手,策劃了《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的大型展覽。呂澎是中國新藝術史的重要推動著與書寫者,他于1992年主持的“廣州雙年展”[廣州90年代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開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呂澎在2006年底完成《20世紀中國藝術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將1979年以來的現代藝術和90年代開始的當代藝術放進一百年的歷史框架中給予記錄,續寫了20世紀的藝術史,填補了改革開放時期缺乏藝術史的空白。“改造歷史”展顯然也打有呂澎的深刻烙印,儘管這位四川人一直伴隨著不斷的爭議,他的藝術史書寫,被認為是在獲取“歷史的利益”,不過,作為一位一直以來的支援藝術走向市場的積極鼓動者,呂澎屢屢參與到政府項目和藝術商業活動中,以熱情的姿態擁抱當代藝術的體制化和市場的到來,並充分調動資本的力量,將各種不相干的人糾集在一起做一件彼此都感興趣的事,從而促進了當代藝術的進一步繁榮,同樣應當值得讚揚。至於他書寫的歷史是否有效就另當別論了。

7.陳丹青 歸國十年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主辦,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雲策展的《歸國十年》——陳丹青個展于11月6日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開幕,乃是作為陳丹青歸國十年的首次個展,展覽集中展出陳丹青歸國後至今的包括清華任教時期的作品,以及近期油畫寫生,速寫等90多件作品。 陳丹青去美國走了十八年,于千禧年回國至今十年,這十年他經歷的要比美國的十八年多的多的激蕩起伏。輿論常把他放進“西藏組畫”的終極成就中予以定論。近年他寫書,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受到文化界廣泛關注,甚至音樂、電影、戲劇、建築等方面都有他的聲音。為此他又被帶上“公共知識分子”的稱謂。明顯的,這十年他寫的多、説的多、公之於眾的畫很少。他歸國十年之際的首次個人畫展吸引了學院以及公眾的多重關注,學院派、職業藝術家甚至普通大眾,紛紛從四面八方涌入偏遠的高碑店中國油畫院。面對有觀眾公開批評現在的畫沒有以前畫得好,陳丹青並不介意,反而微笑著承認這一事實:“的確是這樣,我也意識到我在日漸退步。但好在我並不焦慮,活到下筆畫畫不存意圖的年歲了,我也無所謂畫得好與壞了,想畫就畫,畫成什麼是什麼。”無論陳丹青退步成什麼樣子,他這種敢於自嘲的精神也是其個人魅力的典型表現。

8.劉小東 金城小子

11月,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推出本年度最後一個大展:《劉小東:金城小子》。為了該展,劉小東回到了他的故鄉遼寧省金城鎮。從今年7月到10月,他在金城將他的家人、童年的朋友一一描繪在畫布上,同時也用日記、速寫、照片等多種形式記錄下他這段時間的生活。在此期間,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會跟拍劉小東的此次創作並製作成紀錄片,通過影像立體地展示劉小東的金城回憶。劉小東來自一個人口不到1萬的小鎮金城,距離遼寧省錦州市25公里。在這個小鎮裏有一家造紙廠,創建於20世紀30年代。他家的所有家庭成員都曾在造紙廠工作。至今,造紙仍然是金城的唯一經濟支柱。過去幾十年間中國農村的飛速發展和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給造紙廠和整個鎮子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他曾經居住的房子、狹窄的街道、一些老舊的建築雖然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但在劉小東離開的這30年裏,早已物是人非。侯孝賢為此次劉小東回鄉作畫拍攝的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呈現出劉小東的創作歷程和藝術實踐,片中一直貫穿著鄉愁這一“人之常情”和古老的創作主題。如果説方力鈞用更鮮明的符號描述了90年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劉小東則以溫和的方式切中了“後八九”時期的社會脈搏。在栗憲庭看來,劉小東十分幸運,“他的畫基本上是寫實的,容易得到官方的認可;同時又有現代主義的東西,也容易被西方認可。”

9.張洹 穿越希望隧道

他曾經渾身涂滿蜂蜜端坐在北京東村的廁所裏任蒼蠅飛蟲繚繞叮食,他曾經和馬六明等東村藝術家用赤裸的身軀為荒涼的無名山增高一米,他曾經裹滿一身血紅的牛肉行走在紐約的街頭。那種被壓抑很久的底層黑暗在黑鏡頭前,肆無忌憚。2月份,張洹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十年來的首次個展《創世紀》。5月份,佩斯北京舉辦了《放虎歸山》。這是張洹在北京的首次個展,其主題經過了2年多的醞釀,是藝術家首次呈現以生態平衡為表現題材的展覽。10月,尤倫斯藝術中心聯合張洹帶來最特別的社會公益項目《希望隧道》,可以説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本項目呈現出被地震摧毀的火車殘骸、變形的軌道,以及火車從事故地點輾轉西安、上海再到北京的紀錄片,張洹將地震中被掩埋在隧道中的21043號列車清理、修繕並創作成作品。從早期極富爭議的反映個體與生存環境間激烈衝突、肉體與精神相互碰撞的行為藝術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強調個人體驗、用極富挑戰的方式來表現個人感受的張洹;而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則是一個放棄個人體驗轉而關注自然環境與整個人類群體間關係的張洹,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更多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以及對生命終極體驗的思考。從這種關注點的變化來看,張洹正在完成著又一次的身份轉換。

10.左小祖咒 憂傷的老闆

1995年,包括左小祖咒在內的一群來自北京“東村”的11位藝術家們,按照體重順序裸疊成一米的高度,地點在北京郊區的一座無名山頂上。這個名為《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的作品成為了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經典之作。那會的左小祖咒還鮮為人知。而今年對於左小祖咒來説是意義非同尋常的一年,因為韓寒的“推薦”,拍時尚雜誌、上電視專場秀,小眾、非主流的左小祖咒瞬間廣為人知。逐漸“大眾化”的左小祖咒擁有詩人、小説家、音樂製作人、電影配樂人以及前衛藝術家群落“北京東村”發起者等眾多名號,但左小祖咒卻自誇:“概括我的詞還沒有出現!” 1月份,“你西我東——中國當代藝術展”在深圳美術館開幕,之後全國巡展,在這個原本很普通的展覽,因為左小祖咒的加入而備受關注,左小祖咒兩幅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我也愛當代藝術》在此次展覽中展出。雖然是陳年舊作,但左小祖咒對作品仍很自傲,“它除了傑作還是傑作,需要巡展”。 在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憂傷的老闆》中,左小祖咒講述了他近二十年的音樂經歷,也順便罵了一些人,比如説崔健格局不夠寬而且死要面子,説馬六明、張洹自稱是《為無名山增高一米》主創是為爭名奪利……但他説這些都是“人民內部矛盾”。無論是在搖滾樂還是當代藝術領域,左小祖咒都拒絕承認自己是先鋒的,雖然大家一直把他當成當代藝術的先鋒典範。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2010年藝術圈十大事件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