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2010年藝術圈十大事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26 17:18:17 | 文章來源: 《藝術生活快報》

2010 年已經走向尾聲,2011年似乎因為更接近2012而讓大家心懷期待,回顧2010年藝術圈那些事,我們不能不感嘆藝術圈即便麻雀再小,也五臟俱全,八卦的、學術的、筆墨官司的、大小活動的……種種熱鬧讓我們不由不感嘆,藝術圈果然是越來越繁榮了,而且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越來越結合緊密的傾向也反映出藝術圈的大事件不僅僅是在自娛自樂,更是社會大潮流的一種影射。在此,藝報專門盤點了過去一年引人眼球的藝術圈十大事件,以管窺豹。

事件一 藝術博覽會 —— 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PK藝術北京

事件回顧:作為北京博覽會的兩家主要代表,長久以來“王一涵PK董夢陽”的話題就一直被媒體津津樂道。今年是“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持續舉辦的第五年,而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已經步入了第7個年頭。雖説二者從來定位不同,但私下也是卯足了勁下功夫,CIGE每年都有李亞鵬的“嫣然天使基金”捧場,而藝術北京則“針鋒相對”請到了周迅代言“大馬士革玫瑰”慈善捐助項目;藝術北京推出“經典藝術”分展,CIGE則有Green主打年輕藝術家群體……在拉攏畫廊和藏家方面,雙方更是使出了渾身解數,藝術北京的參展畫廊有80多家,而中藝博原是邀請了80多家,最後到場的只有50余家。再加上董夢陽在商業運作上的駕輕就熟,成功引進了賓士、三星和一些奢侈品品牌,農展館的藝術北京現場熱鬧程度遠遠超過了國貿展廳的中藝博。

藝報點評:中藝博和藝術北京年年辦,雖説花樣一年多似一年,但人們參與的熱度卻一年比一年降溫,博覽會現場依然擠滿不少盛裝出席的嘉賓,但大多是圈內的熟面孔。在更多圈外人眼中,藝術博覽會更像一場大Party,人氣、噱頭、標新立異等等是衡量的主要指標,但參展畫廊數量、級別;重要作品的數量、成交額、學術水準等,才是一場博覽會的“核心”。從此意義上來説,二者的PK遠遠沒有結束,我們也大可以把目光集中于明年的春天。

事件二 改造歷史 —— 學術訴求還是商業訴求?

事件回顧:5月4日,一個名為“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大型當代藝術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這個由著名當代藝術史學者呂澎、詩人朱朱、台灣學者高千惠共同策展的展覽不僅創造了國內當代藝術大展的紀錄,也因其費用作為參與機構的投資、參展作品可以銷售以及展覽融合了藝術博覽會的形式,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展覽模式。“改造歷史”旨在回答什麼是新世紀第一個10年裏值得記錄的新藝術及其現象以及如何評價這10年的新藝術等人們共同關心的課題。這次展覽刷新了國內藝術大展的多項紀錄:參展藝術家達291人,參展作品更是多達千余件,展覽面積1600多平米,展覽費用更是高達1800萬元。此外,展覽主辦方還授予20位參展藝術家提名獎、10位藝術家大獎,其由交響樂團伴奏的授獎晚宴邀宴賓客逾千人。

藝報點評:這個從高調籌備到豪華開幕就一直備受藝術界和藝術品投資人士關注的展會,其1800萬元的鉅額投入、參展藝術家是否具有代表性、政府應該買單還是商業運作、藝術史的書寫是否應該遠離商業等問題,引來業內人士的質疑和爭議。按照主辦方的説法,此次展覽的工作量僅次於全國美展,但是宣傳的動靜遠遠大於全國美展,“改造歷史”、“國家會議中心”等關鍵詞便讓人不敢小覷。呂澎一向樂衷於給當代藝術作史近年來以商業運作帶動當代藝術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得到許多業內人士的贊同和肯定,同時也常遭到藝術界和史評界部分人士的“炮轟”。此次展覽也難以倖免。有人士指出,“改造歷史”的命題本身存在問題,展覽的真正動機是通過重寫藝術史的“學術訴求”獲取經濟利益的“商業訴求”。

事件三 中央美術學院 —— 素描大展全國巡展

事件回顧:《中央美術學院素描60年》于2009年12月28日在中央美術館開幕後,引起社會各界及媒體廣泛的關注,成為中國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上重要的歷史性事件。應全國各地的邀請,《精神與歷程:中央美術學院素描60年全國巡迴展》于2010年3月17日正式啟航。展覽共展出不同歷史時期師生素描作品近六百餘幅,先後在武漢、廣州、長沙、上海、西安、重慶、青島、瀋陽等地展出,在各大巡展城市美術界引起震動和好評,並計劃移師國外。此次展覽堪稱是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素描專題展,不僅高度濃縮了中央美術學院素描教學的精華,同時也是對素描教學的一次重要的學術梳理和歷史總結。

藝報點評:素描是一種精神,是學院文化的精粹,它代表著經典、嚴謹、深度、優雅的文化精神,這一展覽傳遞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歷史和時代的美學和精神。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是美術教育的根本與核心,中央美院自徐悲鴻擔任院長以來,就非常重視素描基礎的訓練。此展覽濃縮了中央美院60年素描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歷程,展現了美院獨特的教學沿革路徑、師承關係、演變的邏輯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而全國巡展的形式滿足了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親睹精品原作的意願,對中國美育的補充具有重要意義。

事件四 北京藝術雙年展 —— 藝術也環保

事件回顧:9月20日,“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本屆展覽由中國文聯、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美協聯合主辦,來自80多個國家的500余件繪畫、雕塑、裝置、影像以及綜合類作品參展。 第四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是“生態與家園”,旨在表明當代中國與世界各國藝術家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的文化立場和藝術擔當,突出展現藝術家感知的當下生態情境,激發社會對理想生態環境的追尋。這是中國第一個生態主題的國際級美術綜合大展,從中國公民個人自費南極考察拍攝震撼照片,還有四川籍藝術家創作四川災區震後重生的的DV藝術作品以及智利藝術家拍攝的震後攝影作品等,無不反映著“家園”的符號概念。

藝報點評:與上海雙年展比起來,北京雙年展低調得多,即便是已經舉辦了三屆,其影響力和規模也不盡人意,儘管作為文化藝術中心的北京舉辦過很多成功的展覽,那怎麼可以少得了雙年展極具國際化特點的形式呢?所以很有點為了辦雙年展而辦的雙年展,至今也沒什麼鮮明的特色。不過今年的雙年展意義很具備大藝術的理念,藝術家走出自我情感的框架,用藝術形式呼籲人們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建設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從這個意義來説,今年的北京雙年展是把藝術回歸到生活中做得較為成功的一次。

事件五 上海藝術雙年展 ——最讓人看不懂的雙年展

事件回顧:2010年第八屆上海雙年展于10月23日在上海美術館開幕,主題為“巡迴排演”。“巡迴”是巡遊與回歸,“排演”是排布與推演。“巡迴排演”是開放性的和流動性的,強調展覽的策劃情境和展開的過程,強調展覽的創作與生産意識。在巡迴排演中,展覽空間不僅僅是藝術品的陳列場所,而且是生産性的、變化中的、反覆試驗的感性現場。本屆雙年展旨在打造一個流動性的論辯、展示、表演與生産的巡迴劇場。策展團隊成員有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高士明等藝術界巨頭。不過不少觀眾反應此次雙年展是“最難看懂”的一次雙年展。

藝報點評:雙年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近年來,它的體制化和均質化已經成為國際藝術反思和批判的焦點。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強烈的視覺衝擊下,上海雙年展面臨了更大的挑戰。什麼樣的雙年展才能更加吸引人們的眼球,讓公眾在後世博克服視覺疲勞?組織方想必也是絞盡腦汁,“巡迴排演”的學術主題和總體策略是“在全球世界中構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在當代藝術的世界劇場中思考藝術實驗與社會空間之間的關係,力求打造一個跨地域、跨主體、跨媒介的當代藝術現場。”策展人力圖説明白藝術與學術的關係,卻適得其反,反而出現了藝術家創作形式無厘頭、策展人思想太深刻、觀眾看不懂的尷尬局面。

事件六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十年是否開始審美疲勞?

事件回顧:今年是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第十年,今年的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主題為“信心力量”。 大展重點推出四個展覽,分別為“普通生活”、“山水之外”、“從平遙開始……”、“中國見證:史跡照片1860-2000”。除此之外,組委會策劃了“把藍天帶回家”、“大師榜樣”兩個公共攝影活動。此次大展共有160個展覽,包含1800余位攝影師的作品在9大展區展示各自的得意之作。作為一個已經走過十年的老牌攝影節,主辦方很希望此次能有獨具一格的面貌呈現,除了聲勢浩大的宣傳、名目繁多的展覽和活動,在與商業的結合以及評獎項目的設置方面也是費了不少心思。據主辦方的數據公佈,此次攝影節期間,接待中外遊客43萬餘人次,帶動古城旅遊綜合收益約3000萬元,皆創歷史新高。

藝報點評:平遙攝影節能在堅持了十年後依然能保持如此盛大的規模,並且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趨勢實乃可喜。可以説,攝影節已經成為平遙一個極具號召力的文化符號。然而,川流不息的遊客和眼花繚亂的參展作品只是繁華景象的一個表像,大部分人們匆匆地走過,每一件作品前停留的時間不會超過五秒,雖説參展的藝術家和作品的數量一年多勝一年,但打動人內心的作品反而越來越少,每年的獎項有增無減,但很難有不少極具新意和創造力的作品讓人覺得振聾發聵了,甚至有不少作品仿佛出自同一位攝影師,欠缺變換和多樣性。人們在感嘆平遙攝影節的頑強生命力和持久影響力的同時,不免懷疑其是否越來越流於形式的堆砌上了?

事件七 建構之維——當代藝術的國家隊出場

事件回顧:8月1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美術館主辦、中國當代藝術院承辦的“建構之維——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登場,由於參展藝術家多為中國當代藝術院院士,因而這次展覽被看作是當代藝術院成立以後的第一次集體亮相,也被當做當代藝術院的具體藝術追求和研究成果的完整呈現。參展藝術家陣容囊括了方力鈞、王廣義、王功新、韋爾申、葉永青、馮夢波、劉小東、許江、宋冬、邱志傑、汪建偉、岳敏君、羅中立、林天苗、周春芽、張曉剛、徐冰、展望、隋建國、曾梵志共20位中國當代藝術界的明星藝術家。

藝報點評:當代藝術研究院成立的時候就引起爭議無數,陳丹青的“招安”論也是讓口水戰進一步升級。此次當代藝術“國家隊”的出場很有點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意思。當然光出來還不夠,得給觀眾一點説法,與展覽配套的研討會上,與會的藝術家和評論家無非就是為了説明曾經的批判先鋒——當代藝術進入國家體制的象徵機構——中國美術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建構之維”參展的藝術家們無疑都是當代藝術家中最成功地一部分,這種成功性不僅體現在市場的成功,也體現在他們逐步被納入到體制之內。這次展覽恰恰告訴人們的正是於此,院士們就是當代藝術家,院士們的作品就是“當代藝術”,他們已經從國內走向國際,從非主流變成主流。

事件八 齊白石國際論壇——打造國際級的大師

事件回顧:10月15日,“齊白石藝術國際論壇”在首都北京舉行。此次論壇立足於齊白石藝術的研究,同時對中國20世紀美術歷程展開探討,它是一次海內外中國現代藝術研究專家們聚首的盛會,是一個國際相關藝術博物館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是齊白石藝術市場人士、收藏家們對話的空間。論壇活動期間,兩個齊白石的展覽同時開展,北京畫院精心策劃的“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使觀者充分領略齊白石藝術中的大美、天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齊白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藝術展則展出了齊白石藝術精品、信札以及部分珍貴的文獻史料和影像資料等,突出齊白石人格及其藝術中所具有的“人民性”特點。另外,北京畫院組織編撰的《北京畫院藏齊白石全集》也與讀者見面,此全集將所藏北京畫院的全部齊白石作品及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收錄其中,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藝報點評: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的巨匠,他的藝術探索使中國畫向現當代轉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使中國畫藝術走向世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對於國外的普通的學者,齊白石還只是一個名字,與畢加索,像安迪沃霍爾等名字比起來,齊白石總是有點光芒黯淡。雖然國人已經感覺到齊白石無論從作品的品質、數量、個人傳奇和性格,都能支撐他作為一個國際級大師的地位。這種強調國際性的論壇無疑放映了我們要造大師的迫切心理,不過從活動現場來看,似乎又是一次國內學者主打的自娛自樂。

事件九 中國美術館館長 身陷“抄襲門”

事件回顧:自己撰寫的一篇藝術評論中的大部分內容被發表在網站上,署名卻是范迪安,自由撰稿人黃以明為此將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台灣藝術家蕭長正以及兩家網站起訴到法院,索賠100萬元。11月8日下午,此案在北京市二中院開庭審理。對於原告黃以明的抄襲指控,范迪安的代理人表示,范迪安是“被署名”了,起訴他抄襲既不符合常識,也不符合常理。11月26日抄襲案在北京市二中院有了一審結果。法院認為,黃以明未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范迪安侵犯其著作權,故駁回了其訴訟請求。不過,被告浙江金華奧托康特種生物開發中心需賠償原告經濟損失600元以及訴訟合理支出6000元,停止使用涉案作品,並在其網站首頁刊登道歉聲明。

藝報點評:近年來,抄襲案層出不窮,尤其是國內一流的院校也頻出此類事件後,人們對這些大名頭的人物的品德和學術能力已經抱著懷疑的態度了,因此,“泱泱大國美術館館長被訴抄襲”的事件一齣,引發了廣大網友熱議和炮轟,有人稱之為這是中國藝術界的一次“地震”。雖然最後的法律審判證明了范迪安是“被署名”,大家也當此事只是藝術圈的八卦一樁了,不過正如一個評論家在部落格上所説“真正遭到踐踏的卻是社會的制度、公眾的情感、學術的尊嚴、藝術的真情”。

事件十 范曾狀告郭慶祥——究竟是被誹謗還是心虛?

事件回顧:2010年10月,范曾起訴至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稱:2010年5月至6月間,郭慶祥等人先後在一家報紙發表《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説話》《畫家最終還是要憑作品説話》《錢,可通神,亦可通筆墨耶》的署名文章,攻擊原告,導致原告的社會評價降低,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已構成了對原告名譽權的嚴重侵害,並給原告造成極大精神痛苦。遂起訴至法院要求郭慶祥賠償原告精神損失費500萬元。而郭慶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發表的那篇文章中並沒有提到范曾的名字,文章是針對藝術收藏界的不正常現象提出批評,並不存在對范曾進行名譽攻擊。文章寫的是他二十多年的收藏經歷和真實體驗,文中所寫的“流水作畫”有事實依據,如果范曾認為他寫的是范曾本人,那麼他也能拿出范曾“流水作畫”的證據。

藝報點評:郭慶祥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畫家推手,從吳冠中到石齊,這些藝術家市場的行情高漲與他的炒作是分不開的,同時,他還扮演著打假鬥士的角色,痛批藝術圈的各種黑幕。這次范曾的狀告反而讓他的熱情更為高漲,聲稱要“扒光范曾的外衣”,而輿論也一致向郭倒,范曾被指“有失風度”。范曾歷來就是話題人物,郭慶祥把矛頭指向他也屬正常,而范老的激烈反應無疑正中其下懷,原本是不點名批評,現在因為范曾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舉使得郭的所謂黑幕揭露有了現實歸屬,500萬的索賠能否到手還不一定,在輿論上的孤立無援已經讓范老在這場官司中輸了八九成。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