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有時候出名很容易,因為出名的方式方法有多種,有苦心經營的,有經過歷練的,也有一不小心的。過去將出名速度之快稱為“一夜間”,現在很多是“一剎那”。去年5·12汶川地震的時候,一位為人師表的老師丟下學生不管,自己先跑了,結果剎那間出名,得了“范跑跑”這樣一個不算美名的稱呼,而人們卻沒能記住他原名。
與劉翔的一跑出名不同的是,“范跑跑”的出名是因為在道德層面上受到了社會的廣泛指責,那麼,像這樣一個負有惡名的人如果退回二三十年前,那可能是“永世不得翻身”,因為,中國對於人的道德標準的要求,往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所謂的“遺臭萬年”就顯現了道德對於人的重要性。現在不能説道德標準可以置人于死地,但也具有相當的分量,“鹹魚翻身”的事情並不新鮮,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説的時代的變化。就在媒體追蹤這個“范跑跑”跑到哪去的時候,沒有想到,他跑到了北京,跑進了798;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忽然成了藝術家,“攜藝術作品”參加“2009北京首屆798雙年展”。因為他的身份突然轉變,這又成為一時的新聞令他繼續揚名,雖然這次不是“一剎那”,卻也可以説是“一夜間”,與一年前的“跑”不同的是,這次跑進藝術圈是經過精心的策劃。
毫無疑問,僅僅是靠“范跑跑”原有的知識和社會背景,那他無論如何也是跑不進藝術圈的,甚至做夢可能都沒有想到成為藝術家。顯然,為“范跑跑”充當領跑人的策劃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師傅領進門”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由此來看近年來當代藝術的各種策劃,很多都是策展人的一種概念遊戲,一種貌似有文化的忽悠。忽悠得好的是繞來繞去把別人繞暈了而忽悠了世界,忽悠得不好的是繞來繞去把自己繞進去了而忽悠了自己。拿忽悠“范跑跑”來説,策展人以“展覽的目的是當代藝術的大眾化”為核心,“希望非藝術家的作品能和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對比”。因為“這些年的藝術作品失語了。”而“現在很多藝術家關注的不是藝術語言,而是藝術市場,想著如何掙錢,因此展覽想邀請一些普通大眾參展,體現‘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就策展理念中的“不是”、“而是”所言,真不知道動用了“范跑跑”就如何改變了藝術家不關注藝術語言的問題,這個“范跑跑”所表現出的“藝術語言”又是在哪一方面,看來策展人要把自己繞進去了。
再來看作為“藝術家”的“范跑跑”,他將用什麼樣的“藝術語言”來實現策展人的理念,繪畫、雕塑、裝置都不可能,只有“採取行為藝術的方式”,原來他是想跑進“行為藝術”的圈子,這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因為作為教師的他能夠理解和利用“人人都是藝術家”,問題是,有沒有機會來實現。有了領跑人給予的機會,其邏輯關係就顯得順暢了一些。可是,“范跑跑”想利用他的作品“展現對教育的反思和批判”,卻又把自己繞進去了,因為他實在不具有基本的公信力去對教育作籠統的“反思和批判”,相反,如果他是反思自己的“跑”,用藝術的方式去贖罪,可能就忽悠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