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嘉的作品則充滿著一種莫名的“傷害”情緒。韋嘉的表現手法開始是平平的,後來是色彩斑斕,但藏家認可了他這種對“傷害”的表達。考上中央美術學院後,韋嘉被分到版畫係,但版畫不是他的最愛,他喜歡油畫,因此在學生時代表現並不突出;畢業後到四川美院教書,依然在版畫係。在回憶他的創作經歷時,韋嘉説,版畫給他的影響一直到現在還很大,它需要創作者始終在腦子裏維護一個穩定的格局,好在現實操作領域裏去接近它。但他有時候又很討厭一切盡在掌握的狀態,反而特別想體驗那種創作者控制不了的狀態,在畫面瀕臨崩潰的情況下,再重新把它納入到你的軌道裏面去,在這一過程中,創作者反而得到意外的創作滿足。
在200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韋嘉的油畫《我還很年輕,失敗不算什麼》以74萬港元成交,版畫作品《不許動》也在中國嘉德春拍中以4.7萬元成交。“我覺得畫面中總有一些需要揭示的東西,這是一種我説不清的、在現實裏無法消解的痛苦或者迷茫。我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夠把它們和盤托出,但我喜歡這種委婉的方式。”韋嘉告訴《環球企業家》。
康海濤創作數量不大,但他已把繪畫融為了生命的一部分。康是四川人,居住的環境中有很多植物,在他的工作室,推開窗戶竹子都能進到屋子裏,所以對這種環境的理解和認知程度很高。王光樂的價值則主要表現在學術上,畢業時畫了一些觀念性的作品,比如黑黑的教室裏的一束光;後來轉向抽象,畫水磨石和具有四川民俗特色的壽漆:在利用西方的技術語言來展現東方精神方面,王光樂是遊走在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創作者。
理性繁榮
2006年,王新友創辦了偏鋒新藝術空間。隨著方力鈞、岳敏君等當代藝術家頻頻刷新拍賣紀錄,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已然水漲船高,但王新友經過在各地美術學院的走訪發現,仍然有很多優秀作者沒有展覽、推廣的機會,而只要有敏銳的內心、持續創作能力、良好的教育背景,就一定會具備成長的潛力。於是,他將自己的畫廊定位為尋找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
“藝術是應該走在前面的東西。這個時代缺什麼我們就應該做什麼,不是時代有什麼我們就跟什麼。”王新友坦言,選擇年輕人作為推廣對象有兩個原因:首先,著名藝術家身價已經很高了,給他們做展覽充其量是錦上添花,而年輕人是需要支援的;其次,上一代藝術家的表達並非完全是真實的內心感受,而是更多的利用了意識形態,程式化、模式太嚴重,而70後一代更關照自我。”王新友堅信,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會在新一代藝術家當中産生。
中國當代藝術界有一個“30歲現象”:方力鈞、劉煒、毛燕、劉小東、岳敏君、周春芽等主流畫家在30歲左右創作的作品,現在價格依然很高。30歲左右,這些藝術家的創作能力、創作激情可以達到了一個很好的狀態,而現在的70後一代恰恰也處在了這樣一個拐點。
不過,70後的新生代藝術家們雖然是中國當代藝術中極有代表性的一代,但不會像上一代畫家那樣火爆。當代藝術在中國還很年輕,前些年的快速成長,不是藝術本身達到了那樣的爆發力,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導致了收藏家的盲目樂觀和自信,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遠沒有達到與西方繪畫齊頭並進的高度。2008年金融危機後,當代藝術市場開始趨於理性,也給了年輕藝術家上位的機會。不過,王新友相信,未來三到五年,70後一代將成為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板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