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張濟海“書法與兵法”藝術講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25 16:04:1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第五、書法和兵法最高境界都是和。

和就是和諧。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的民族,儘管戰爭一度在我們這個國家是佔據主導的,但始終是為了和,和是中華民族的根。我們都知道奧運會期間張藝謀導演的開幕式上是把這個和字作為一個主題來演繹的,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中央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孫子説: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他講的這個全和破的關係,破實際上就是打,全就是保全。他説用兵之法以保全這個國家才是最高的,你破壞這個國家,那就是處於下風了。一支部隊,你把它能夠保存下來為上,你把這個部隊打破了那是為下。依此類推,他就講了全和破的關係。他還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這個民族雖然仗這麼多,但是這些人都是富有哲理的,都是智者。他們把戰視為不戰,他們很多論述都是論述這方面的,我就不多講了。

書法的最高境界也是和。剛才我們講的《書譜》,孫過庭的在論述這個和的時候有一段精采的論述。他是這麼講的: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意思是説如果有數畫一塊來寫的時候,你一定要寫成不同的形狀,比如寫一個三,三劃,不能平寫,不能寫成一樣,長短一樣大小一樣,角度一樣用筆一樣,這個字就沒有辦法看了,必須要有變化,就是這個意思。又説: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成終篇之準。意思是説:幾個點並列的時候,他們之間都不相同,剛才我講了三點,三點是三種樣式,不能一樣。一點點下去,這個一字的規矩就出來了。這一個字寫出來,一篇的規矩就出來了,大勢已經定了。他最後講的一句話更精彩: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違就是變化,犯就是衝突。和即是和諧,不同就是不一樣。意思是説:有變化但不能相互衝突;和諧但相互之間不能重樣,這就是書法的最高境界。違的意思就是要變化,要參差錯落具有創意,實際上就是統一中的對立;和就是整齊和諧,協調一致井然有序,實際上就是多樣當中的統一。我們的古代人論述書法的時候強調的這個和,與西方現在美學家認識一致,比如西方有一個哲學家,他講美的時候講這麼一句話:沒有組織的變化,沒有設計的變化,就是混亂就是醜陋。實際上也是講變化當中的統一,統一當中又有變化,就是這麼一個關係,中西這些對美的認識上是一致的。“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精闢闡述,不僅成為書法藝術審美中最重要的辯證思想,也成為了包括書法在內的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法則。

具體書法的寫法上,簡單説一説,因為今天不是講具體的技法課,我只能是簡單地點到為止。具體寫一幅作品的時候,怎麼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呢?我把它比作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一個過程。一定要製造矛盾,你不製造矛盾,這個書法寫出來就不生動。怎麼製造矛盾?比如講寫的第一筆是潤的,第二筆就要有糙的枯的;第一筆粗了,你下面一筆要考慮用細的;第一個字結字結密了,下一步就要考慮用疏的變化;這個字寫大了,你要考慮下一個要寫小的;這個字我寫的堂堂正正的,你下一個要注意它的側的變化;你這個用筆快了,你下一步就要考慮用筆慢一點。這個就是製造矛盾,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呼啦啦一口氣寫完了,這樣寫出來的字,是不會成為藝術作品的。所以要善於製造矛盾,書法才有美感。在優秀書法作品裏面,矛盾比比皆是,幾乎都是矛盾。剛才我講了字的大小、正側、用墨的乾濕濃淡、用筆的速度快慢,這不都是矛盾嗎?這些矛盾,你一定要腦子非常清醒。必須要製造出來,你用一個慣性去寫,這個書法就寫不好了。但是製造矛盾還不能把字寫好,最終還要解決矛盾。解決矛盾最高標準,就是剛才講的和。一定要在整篇裏面,看得很和諧,比如説這個直劃和曲劃是一對矛盾,什麼時候寫直劃,什麼時候寫曲劃,什麼時候寫粗什麼時候寫細,這裡面它有學問了。這個技巧是很高的,你要把它變成既有變化,又很和諧,你非得有駕馭筆的功夫不行。對這個毛筆,掌握得非常熟練,並且腦子裏面藝術的感覺非常好,解決矛盾製造矛盾的思想要打得很牢,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把書法寫好。所以説變化統一就是和,是書法的最高境界。

最後,講一下應得到的啟示

解書法與兵法的關係,可以使我們得到很多啟示。

一是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書法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歷史當中文人雅士和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你説哪一個文人不喜歡書法?哪一個大家庭的人不練練書法、或者不挂上幾幅名家字畫?書法是文化的一種象徵。一個朋友送我一份明代的狀元卷複製本。這個狀元是山東的青州人,叫趙秉忠,考卷上有幾千字,用小楷寫的。文章內容是論述治國方略的八股文,兩個小時之內能寫出一個錯字都沒有的精闢文章,可見古人的書法修養之深!在古代,書法修養地位在大家庭裏面不用説,就是一般的家庭,琴棋書畫也是必修的。古代女士修養叫女紅,女紅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琴棋書畫。一個女子如果要得到人的尊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不懂琴棋書畫是不可以的,在古代人修身養性就是靠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書法也有認識。大家剛才看了一段錄影片,今年萬寶龍集團給馬未都先生頒獎,請我去現場演繹了一段中國書法,當時萬寶龍集團的老總走到我身邊,他説張先生,我儘管看不懂你寫的漢字內容,但是我確實感覺它非常美!就用一支毛筆,只有一種線條,單調的黑白兩種顏色,他能感覺出美來。這裡面體現的是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看過一本書,我不記得叫什麼名字了,記得好象是陳振濂先生寫的,是很有名的西泠印社副社長,他的書法理論是很了得的,曾經刮過陳振濂旋風。他做了一個統計,他説在日本每13個人裏面就有一個懂欣賞書法的,他説中國人裏面1000個人都沒有1個。這麼大的比例,你想想,書法産生在我們中國,我們中國和日本的比例差別這麼大,那是光榮的嗎?肯定不是光榮的,無論如何不能是光榮的。什麼原因呢?就是教育的問題。我小的時候描過紅,那個時候是在文革以前。在座的有很多老同志,你們上學時肯定都是寫毛筆字的,現在沒了,甚至連鋼筆也不會用了。這個東西丟失了。到商店買東西的時候,你注意觀察一下小姐開發票執筆的姿勢,比如這個是毛筆,幾乎都是這麼拿,費勁得很啊!看著都難受,力不達氣不順,怎麼能夠寫好字啊!不懂啊,老師不教了,這是缺乏教育造成的。去年好象有很多的兩會代表提出來要恢復中國的書法,從小學開始就要教育,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早晚會實現。如果別的國家都把這個問題教育這麼普及了,誕生在我們國家的書法卻給弄丟了,那人家申請專利也是有道理的,你自己把它丟了還不讓別人用了?

二是可以增強國防意識。古人有一句話説得很好,知危者不危,忘危者必危。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什麼時代呢?生活在一個歌舞昇平的時代,我們趕上這個時代是非常好的,我感覺非常榮幸,儘管小的時候經歷過3年自然災害,我們説50年代出生的人最吃虧,長身體的時候趕上3年自然災害,上學的時候趕上文化大革命。但是我們後來好了,趕上改革開放。現在我們國家在世界上也可以做到揚眉吐氣了。我們趕上這個時代,應該為之驕傲。但是也有一點,不能忘記國防,不能忘記安危,我們學習兵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國防教育。有人認為,現在是太平盛世,又不打仗,養了這麼多軍隊幹嘛。從表面上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打仗養這麼多兵幹嘛。軍隊消費很高的,一枚導彈多少錢?蓋一棟樓!但是怎麼安全?是因為打仗才有了安全嗎?不是!正是因為有了軍隊的存在才不打仗的,這個道理我覺得不大難理解。 如果我們國家沒有解放軍的存在,那麼,誰都會欺負我們的,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歌舞昇平,可能嗎?所以這一點上,我覺得也不必我更多地去説,相信大家都明白。

三是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我覺得書法藝術應該是作為我們中國人,至少是有文化的人一門必修的知識。我不是説大家都成為書法家,因為這個也不可能。人人成為書法家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人能夠欣賞書法、懂得書法、了解書法的文化,通過了解書法修身養性,我説這個應該是可以的。應當把書法作為一門傳統文化進行普及教育。為什麼日本懂書法的人多?因為日本就把書法作為他們國民必修的一門修養來教育的,他不僅把它當作一門藝術,而是作為修養的教育的必修的課程。大家知道張裕釗,是清代一個很有名的書法家,他創了一種風格很特殊的魏碑書體。在河北那裏寫張裕釗的人很多,為什麼呢?因為在河北省南宮市有張裕釗書寫的一塊碑,叫《南宮縣學記》,這個碑是他代表作之一。張裕釗去世的時候他身邊的弟子是日本人,中國他沒有弟子,這個日本人就把張裕釗流派帶到日本,所以張裕釗在日本的影響很大,日本有很多的張裕釗的崇拜者,也學張裕釗。我的老師過去也寫張裕釗,因此我就跟他學寫張裕釗。但是我通過學過一段以後,現在就把它摒棄了,當然它對我書法的成長過程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記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中日兩國之間互相搞了幾次張裕釗書法流派展,是在國家博物館,那個時候不叫國家博物館,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日本來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我們中國也有一個龐大的代表團,當時在那裏搞展覽交流的時候,我一去突然發現一個奇觀:日本的書法家幾乎清一色是女生,80%以上都是女的。我就問她們,你們都是女書法家,日本怎麼會有這麼多女書法家?她們説,日本的女人,是把學習書法當成女紅來修煉的,在高知家庭所有的女士都會寫書法。當然日本有很多女的不上班,男人養著她,在家幹嘛,就練書法。它跟我們流派不太一樣,欣賞的角度不太一樣,但是這麼多愛好者不得了!那個教育程度和我們相比是相差很遠了。書法不僅對人的知識修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人的品德修養,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舉一個例子,現在書法界裏面有一種理論,什麼理論呢?藝術和人分開,怎麼分開呢?書法藝術就是書法藝術,不要和人連在一起,不要因人廢字。認為過去有很多偏見,字寫的非常好,就是因人而廢了。比如秦檜,秦檜的字寫得很好,為什麼你把秦檜給捏掉了?要翻案!這種理論看似有理,實際上放在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裏面來看,它是必然的!為什麼必然?我説書法不僅練習你的技能,還可以使你增長學問,學問多了還不全面,還得教會你怎麼做人,這正是國粹的偉大之處,必須和人連在一起。我們現在有一個習慣,你如果拿著一張字畫找人看,別人第一句話就會問你:誰的?首先他是問這個,首先問的這個人,和人必然連在一起的,想分開都分不開。為什麼秦檜的字不能流傳呢?因為他是一個奸臣,誰能夠堂而皇之地把秦檜的字挂到自己家中堂上去?這個道理不是一樣嗎?挂在那裏,這個人會相信這個傢夥喜歡秦檜!宋四家蘇黃米蔡的蔡,宋代的時候指蔡京,因為蔡京是一個奸臣,後來人們自然就換成蔡襄了。另外,還可以有助於人的身體健康,就像練氣功一樣,寫書法的時候要平心靜氣,意在筆先,平心靜氣,這種平心靜氣,對人的身體調節健康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所以,自古以來,書法家長壽者居多。

四是可以防止書法創作中的無病呻吟。現代書法界有一種萎靡、柔弱、消沉之氣,無病呻吟,扭扭捏捏,故作姿態,沒有一點陽剛之氣、廟堂之風,形成千人一面的所謂“集體風格”,這不利於中國優良書法藝術的弘揚。通過了解書法與兵法的關係,有利於弘揚書法藝術剛柔相濟、奇正相生的可貴品格。我以為,創作一幅書法作品只是一個瞬間,指揮一場戰鬥也是一個瞬間,永恒的是那種深邃的哲思,是遊刃有餘的書藝與兵藝。墨池之深,蕩蕩乎如江海;書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軍人研習書法,揮毫潑墨,不僅有助於對兵法的理解,而且通過書法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軍人不僅要學會“舞刀弄槍”,還應學會“揮毫潑墨”,能文能武,盡顯當代知識軍人的風采。

書法與兵法殊途同歸。

書法與兵法,將伴隨我終生。

今天我就講這麼多,最後我把我的人生經歷寫了一首小詩來結束今天的講座:

束髮之年即從容,

書法兵法兩相迎。

道殊同歸非易事,

惟有華魂鑄胸中。

謝謝大家!

   上一頁   1   2   3   4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鴻篇巨制《書法兵法論》亮相石家莊
· 我心中的書法精神高度
· 書法與兵法——我一生難解的情緣
· 張濟海在上圖舉辦“書法與兵法”講座
· 靳羽西女士與張濟海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