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兵法——我一生難解的情緣

時間:2009-09-16 13:23:25 | 來源:藝術中國

時間:2009年8月1日1400

地點:上海圖書館多功能廳

授課人:張濟海

 

書法與兵法——我一生難解的情緣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朋友:

上海是一個具有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裡人傑地靈,才賢輩出。上海圖書館在國內甚至全世界也負有盛名,很多名家在這裡舉辦過講座。今天有幸在這裡與大家相識,我非常高興。對大家的光臨,我深表感謝!今天,我就“書法與兵法”這個命題,與各位做一個交流。

我于1970年12月入伍,到今天將近40年。我今年55歲,也就是説我不足16歲的時候就入伍了。入伍的原因不是我走後門,也不是我家裏有什麼實力,就是因為有書畫的特長,被帶兵的首長看上了,決定就把我帶到部隊去,就這麼去了。在部隊這所大熔爐裏,得到了黨組織各級首長培養,他們一直很關心我,使我到了部隊以後,不僅進藝術院校進行了深造,我還到軍事指揮院校進行了學習,以後就留在了院校,現在是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的一名軍事教官,職稱是教授,碩士生導師。我專業是作戰指揮學,也就是我們講的現代兵法;同時我的業餘愛好是書法,這兩個一直是伴隨我到現在。有的同志很好奇,説書法與兵法一文一武,這兩個你怎麼能結合在一起?

天地之道,一陰一陽;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從哲學角度看,書法與兵法同出一理。二者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首先講一下什麼是書法,什麼是兵法。

所謂書法,我的理解就是,按照文字的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來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實際上這裡面有兩層含義:書法必須寫字,但是反過來,寫字並不一定是書法。現在有些人把書法搞得不寫字了,這個就不是書法了,可以作為其他藝術來存在,但是就不是書法了。還有一種情況,字寫得端端正正,但裏面看不出任何氣韻和情感,這僅僅是寫字,也不是書法。因為寫字不一定要表達情感,但書法必須要表達情感;寫字是用文字語言來表達人的思想的一種記錄方式;書法是用藝術語言來表達人們情感的一種方式。所以説書法和寫字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用白話講,書法必須是在寫字的基礎上進行的情感表達,她是一門藝術。中國的漢字和外國的西方的拼音不一樣,中國的漢字的造字方法從象形開始,直到六書,再到現在一直延續下來,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被隔斷的文化啦,我們應當為之感到自豪。現在我們的漢字還有一些象形的因素在裏面,再加上我們祖宗發明瞭毛筆,這個毛筆非常奇怪,看到它是尖的軟的,實際上它什麼樣的形狀都能寫出來,有人問方筆毛筆能不能寫?可以,方筆完全可以寫,圓筆更能寫。直線條能寫,曲線條也能寫。所以這個毛筆是我們祖先的一個偉大的發明。有了象形文字,再有了我們的毛筆,就産生了書法。現在的書法,西方稱我們是中國書法。為什麼呢?因為西方的拼音字母,它們有一些文字美化,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的美術字,它不具備書法的這些要素,所以説不能稱之為書法。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門藝術,它是我們的國粹之一。我們知道我們通常講的三大國粹,中國書法、中醫中藥、中國京劇,這是值得我們很榮耀的事情。

下面我講講什麼是兵法。兵法就是用兵作戰的方法和策略。根據不同的角度,對兵法有不同的分類,我這裡就不講這麼細了。總體上有三個類別:一個是古代兵法。古代兵法以我國是最為豐富,我國的兵書浩如煙海,最主要的稱之為武經七書,有七本是經典的兵書,這七本書,一個就是西周時期的呂尚的《六韜》、春秋戰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還有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吳起的《吳子》、尉繚的《尉繚子》,這就是説春秋戰國時期就佔了四部。還有漢代黃石公的《三略》、還有唐代的《唐李問對》,這就是五經七書的七本書。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孫臏兵法》、《三十六計》、《太白陰經》、《鬼穀子》等等,浩如煙海,是非常多的。這些兵書裏面影響最深遠的,恐怕大家都能説出來,就是《孫子兵法》。它很早就被譯為十幾種語言,很早以前,我沒有考察具體哪一年,都已經在西方流傳了。在美軍對伊拉克作戰當中,《孫子兵法》美軍士兵人手一冊,在美國西點軍校是必修的課程,在日本已經把它作為一種商業上的一種書來使用,它在世界的影響非常廣泛。第二個就是現代兵法,現代兵法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國,還有一部分就是西方的現代兵法,我把這個分別來講一下。古代兵法主要以我國為主,現代兵法有我國和西方兩個不同的流派。我國裏面主要是什麼呢?主要是毛澤東的軍事思想,這個我們一説大家都很清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的基本原理,在長期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概括起來就是三點:第一個就是人民戰爭;第二個就是人民軍隊;第三個就是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毛澤東軍事思想在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西方,包括美軍都在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因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當中被證明了是正確的,不僅取得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在解放以後,抗美援朝戰爭,包括幾次對外還擊作戰的勝利,都是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下取得的。第三部分就是西方現代軍事兵法。西方現代軍事兵法,我們都知道主要有幾個人物,一個是克勞塞維茨,他有一本書叫做《戰爭論》,這本書在西方軍事思想,在軍事學裏面的影響非常深遠;第二本就是約米尼的《兵法概論》;第三本就是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還有一本就是杜黑的《制空權》。我是裝甲兵出身,我們裝甲兵裏面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一個軍事家,這個人物叫富勒。他有一本書叫《裝甲戰》。這些是在西方軍事思想裏面有深遠影響的幾部著作。

 


其次,講一下書法與兵法的相通之處。

書法是用來表達人們情感的,兵法是指導作戰的,書法與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我概括成5個字:

第一字就是 謀

第二個字是 勢

第三個字是 應

第四個字是 變

第五個字是 和

這五個字,我就分別給大家解釋一下:

第一,書法與兵法都善於謀。

什麼是謀?謀就是謀略,謀劃。謀是兵法的核心,軍事最主要就是謀。書法呢?謀也是決定書法品質的一個基本條件。

先講一下兵法的謀。儘管古代兵法和現代兵法,包括外國的兵法五花八門,但是所有的兵法共同一點,都是重視這個謀字。我們知道《孫子兵法》十三篇,第一篇就是叫做《計篇》,陰謀詭計的計。計,謀也。計謀計謀,計就是謀。《孫子兵法》在《計篇》當中,有很多關於謀的論述。他説,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乎無算。也就是説打勝仗主要在算,你算多你就勝多,你算少就勝少,何況不算呢?所以説兵家十分重視謀的作用。要做到胸有成竹,未戰先勝。在《形篇》當中孫子就説,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鮮明地提出來一种先勝思想。仗還沒有打,勝負已經定了,定在什麼地方,就定在謀略當中。實際上就是鬥智,我們知道漢代的張良,是一個謀略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是指他。關於謀這一點所有的兵書裏面強調非常多,我就不多説了。我講一下現代兵法。毛澤東軍事思想對謀的運用,那是爐火純青的。我們都知道抗日戰爭,針對當時抗日戰爭悲觀論,毛澤東有一篇非常著名的軍事文章叫《論持久戰》。有些人一看日本軍隊這麼強大,中國這麼弱,就認為中國必然亡國,産生了亡國論思想。毛澤東經過各方面的分析,包括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歷史的很多方面進行了分析,他得出一個結論,説中國必勝,但是是持久戰。他把中日兩國交戰的三個階段都預測得清清楚楚。哪三個階段呢?就是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這麼三個階段。後來的抗日戰爭實踐證明了毛澤東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就是這麼三個階段。解放戰爭毛澤東預測得更神,當時國民黨800萬大軍,共産黨力量是很懸殊的,他把我們對國民黨的戰爭計算得更準確。三年解放戰爭,共産黨打下了天下,這樣的戰爭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所以説毛澤東軍事思想在世界廣泛傳播是由於它的偉大,毛澤東的謀略那是傑出的。

我們剛才講了軍事上的謀略。書法上的謀略怎麼聯繫的呢?書法上的謀略主要指的是謀篇佈局、意在筆先。我們在寫書法之前,心裏實際上就有了數,而不是拿起筆來慌慌張張地去寫,這樣往往是創作不好的,這個叫謀篇佈局,意在筆先。漢代有一個大文學家叫蔡邕,是蔡文姬的父親,這個人是一個大學問家,他不僅懂軍事,懂藝術,還懂天文地理,還懂音律,是曹操的老師。他有一篇論書法的文章叫做《筆論》,他説: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他説什麼呢?你要是書寫之前,首先就鬆散你的懷抱,你要放鬆,要靜思,這個時候其實就是一種構思,之後你才能拿起毛筆寫,如果沒有構思,腦子裏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拿來慌慌張張寫,即是用再好的筆也寫不出好的書法作品,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他還説,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我這麼去做,寫出來的沒有不好的。我們知道晉代的王羲之,書聖,他在一篇文章叫《題衛夫人筆陣圖》中説:夫欲書者,先於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通,意在筆先,然後作字。他説得非常清楚了,就是一定要在腦子裏先構思好,先準備好,這就是謀在書法裏面的運用。有很多的書法理論家,都強調這個問題,我就不一一舉例子了。我們既然講謀對書法有這麼大的作用,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謀呢?

清代有一個書法理論家叫楊賓,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大瓢偶筆》,他説用意之絕必先凝神定律,萬念皆空,然後下筆,吾時意在畫中行。是説在這之前必須要凝神定慮,萬念皆空,這樣淳化心靜,就是你的心要很靜,然後你再寫字,情意隨頓挫 而貫入點畫,就是説在創作時要注意的程度,要講心意對運筆的關照。古代人寫字都是用研墨的,實際上這個研墨的過程就可以平心靜氣地構思欲寫內容。現在我們都有墨汁了,很省事,一倒就寫了,這個階段就省了。省去了這麼一個階段,有好處,省事了,不用書童了,也不用自己磨墨了。但是恰恰這一省,現在寫的書法不如古人的那麼耐看了,這個階段省去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所以現在儘管不研墨了,我們在書寫之前也要凝神靜氣,要想想下面要寫什麼,不要匆匆忙忙就寫。過去古代人寫字,不僅僅研墨,而且還要更衣,浴身,還要焚香,這個不是迷信嗎?不是,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成功的一條準則。創作之前,用什麼形式書寫,是中堂還是條幅、對聯?用什麼節奏進行,具體當如何調配?選擇什麼內容,古人詩文還是自作詩文?一個人創作前對這些問題的專注、思考,就是“意”在起作用。有了創作意念,一些問題便由混沌不開而清晰明瞭。

 


第二,書法與兵法都注重勢。

古代的兵家和書家都非常重視勢的作用。勢在兵法裏面有兩層意思,一個就是力,力量的力,另一個就是態勢,形勢。這個力對軍事的作用自不待言,我們講這個部隊有沒有戰鬥力,都是用力來形容的。我們寫書法的時候,形容書法好壞,這個字寫得有沒有勁,也是這麼一個概念,力。它們兩個用的是一個概念。這個力實際上就是講的勢。《孫子兵法》一共6000言13篇,講到勢的地方有15處,實際上《孫子兵法》主要是講勢。它説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它對勢的解釋是,水一流急了能把石頭漂起來,就是力。水是軟的嗎?能夠把石頭漂起來,什麼道理?就是勢的力量。一塊石頭你放在平地上,看到它是不動的,很靜的,如果你放在高山上往下滾,那麼這個力量誰都阻擋不了,這個就是勢的作用。善用兵者,就是善用勢,這種勢,就是力量。為什麼兵家打仗的時候叫做造勢,勢一旦形成,勝利也就是必然的了。如果勢達不到就不可能取得勝利。書法也是如此。書法也特別強調勢的作用,古代人論書法的專著當中,多數都是用勢來形容的。比如講漢代的崔瑗專門有一部書叫做《草書勢》,論草書的勢;晉代的王羲之,專門還有一篇文章論勢的叫做《筆勢論》;衛恒還有《四體書勢》;上面我們提到了漢代有一個書法家理論家叫做蔡邕,蔡邕對勢的論述更加精闢。他有一篇文章叫做《九勢》,他説,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我的書法來于自然,自然一立,陰陽就産生了,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陰陽這麼一生,力就有了。他下面的句子講的具體筆劃當中藏頭護尾,我們寫毛筆字的時候,講究的是藏頭護尾,藏頭護尾就是欲右先左,本來橫是往右寫的,為什麼由右往左起筆?不會寫字這麼一拉就出來了,會寫字的肯定是這樣過來的,欲右先左。這實際上就是儲勢,藏頭護尾,力在其中。只有這樣寫出來才有力,下筆用力,肌膚之麗,你如果下筆使勁往下按,這種力實際上是肌膚當中的,不是真正的力。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這個勢來了以後是止不住的,勢去不可遏,沒有遏制,力量是無限的,惟筆軟而奇怪生焉。他講了毛筆是軟的,奇怪是講它的變化,因為毛筆軟,才産生了那麼多的變化,所以他把書法的運筆概括為九種勢,哪九種呢?

第一個就是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就是説你凡是落一個字的時候,底下一定要托住上面,上面一定要蓋住下面,這就是結字的勢。第二是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也就是剛才我講的欲右先左,要向左行駛的時候要向右一轉,這就有了力,你不能使它露在外面,露在外面勢就沒有了,力就沒有了。第三個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右先左,至回左亦爾。意思就是欲右先左,你回來的時候,也是這個意思,到頭以後還得回過來,到護尾的時候,寫橫劃這一筆的時候欲左先右,等落筆的時候又得回到左邊來。第四種勢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個藏頭必須是中鋒,不中鋒你是藏不了頭的。我不知道這裡寫字的多不多,因為聽這個課,可能很多書法家或者書法愛好者,這裡面中鋒問題,一直是幾千年來在書法界裏面爭論的問題。大家説,中鋒用筆,是書法的根本大法,歷代人都講中鋒,如果不會中鋒用筆,這個字寫出來絕對不是立體的,是扁的,是沒有味道的。有的説是筆筆中鋒,筆筆中鋒也不可能,什麼時候側鋒,什麼時候中鋒,什麼時候偏鋒,這個是有很多講究的。但是無論怎麼變中鋒是核心,根本大法。我對中鋒的理解,這是我的體會。剛才蔡邕講的是中鋒就是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他説令這個筆尖常在點畫中行,始終在這個筆劃中間行。他是這麼解釋的,這麼解釋後來有很多人也在引用,也有很多人在批判他,爭論不一。根據我這些年我研究書法的體會,我認為毛筆製作為什麼是圓的,而不是扁的,中國毛筆的特點,叫圓錐。為什麼過去不叫毛筆叫毛錐?是一個錐形的,是尖的,這個尖形粘上墨以後是尖的,如果你把它洗乾淨不粘墨的時候散開,這個筆尖大家能夠看出來是平的,就像這個紙頭一樣是平的,但是弄開來以後有一個尖,我認為要理解中鋒,實際上很簡單,不複雜,你了解了毛筆結構就不難理解,就是把毛筆順著他的鋒去寫。毛筆有很多毛來組成的,比如説這5根,要理解你順著這個毛去寫,那就是中鋒,這個就是中鋒,你如果形成一定的角度去寫,那就是側鋒,要是再橫過來這麼去寫就是偏鋒。中鋒、側鋒和偏鋒,都有它的用處。中鋒寫出來的筆畫是具有立體感的,是圓柱形。側鋒寫出來以後,因為它不順著筆鋒去寫,或橫著去寫,必然出現很多飛白或橫鱗,有很老辣的感覺,有些人畫畫的時候,很善於用這種偏鋒去擦,這種角度就是一種側鋒。我覺得中鋒和側鋒他們之間是不可分的,因為你要轉折的時候,它必然要用一定的側鋒。比如寫橫折,你把這個橫這樣寫過來以後,往下頓的過程當中,你用的這個時候就是一個側鋒,把鋒調到中間再往下來又形成了這種順鋒。就是這麼一個過程,所以説研究書法的時候,不要光琢磨它的字上面的東西,要用心體會,體會了很簡單,順著毛去寫就是中鋒。當然順著毛去寫還有一個逆鋒,要是上來就順毛去寫,寫出來起筆的地方就沒有力量,有一些需要尖起的時候就順鋒起,大部分還是要藏鋒。護尾還有疾勢,還有掠筆還有澀勢,還有橫鱗,橫鱗其實就是一種偏鋒,拿毛筆橫著去一擦就像魚鱗似地。蔡邕説,如果你把這九個勢掌握了,那麼你無師自通,你只要把這9個勢掌握了,你寫字的時候沒有老師你也能寫好。實際上這個老師就是蔡邕。大家不妨把蔡邕的九勢讀一讀,對我們書法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書法和兵法都講究應。

應變的應。應就是指部分和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照應的關係。呼應、對應、照應、答應,都是這個意思。這個應在兵法裏面是非常重要的。孫子説: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意思是説,善於用兵的將領要有一種像蛇一樣的能力。那就是攻擊他的頭部,它的尾巴就會甩過來照應,攻擊他的尾巴他的頭就會過來救護,攻擊他的中部,那麼他的頭和尾巴都會過來支援。所以,兵法裏常以“首尾相應”比喻軍隊作戰時各部分互相照應支援。如果作戰時部隊互相之間不能相互照應協同,非打敗仗不可。電影《南征北戰》中,李軍長被困時央求張軍長:快拉兄弟一把!但張軍長按兵不動,結果均為敗將。一個將帥對部隊之間的這種協同協調關係,這一部分怎麼用,他們之間怎麼互相配合,這也是應,這是打仗當中的應。

應也是書法作品是否成功的標誌。看一幅作品好壞,首先是從總體入手,看各要素之間是否協調。要使互不相干的點畫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有姿態、有靈魂的單字,靠的是點畫之間的呼應;要使各自不同的單字組合成一幅氣韻生動、有生命力的書法作品,靠的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一個字的起筆為呼,承接的第二筆為應;第二筆同時又呼出第三筆……這樣筆筆相承,筆意連貫,書法術語叫“貫氣”。只有點畫間的形勢相互映帶,血脈不斷,才能使字的筆畫貫通一氣,生動活潑,神采奕奕。所以説,在書法裏面,應是氣血,是生命,是韻律,非常重要。歷史上有一個公主與擔夫爭道的書法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國史補》,説的是唐代的張旭,看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書法上的相互間的呼應結關係,結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情,從而開創一代狂草書風。

行草書靠點畫間的出鋒及映帶來連貫筆意,俗稱連筆;不出鋒的筆畫則靠筆畫的姿態的呼應體現點畫間的內在聯繫,也稱筆斷意連。主要有三的方面:一個就是點畫與點畫之間的應。比如我們寫三個點,寫完第一點不是停下來想半天再寫第二點,這個就不叫應了,第二點和第一點雖然是斷開的,但是他們之間有必然的血脈聯繫,第一點和第二點是用這種勢聯繫起來的,第二點就是對第一點的應。第二就是字與字之間的應。寫一個字的時候也是一樣,第一個字是呼,第二個字就是應。第三就是行與行之間的應。寫完第一行是呼,寫第二行的時候也有一個應,他們之間如果沒有這種血脈之間的關係,寫出來的字就不生動,必然是四分五裂的。所以説這個應,在書法裏面是非常重要的,他體現出作品的氣血,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如果我們看一看王羲之的書法,這個法帖,筆與筆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呼應,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非常明顯。所以説你把它看作一個非常生動的書法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書法作品,而不是各自為戰。呼應關係實際上就是相當於我們人生命當中的氣脈。我們知道人的生命是有氣脈來呈現出來的,如果這個氣斷了人的生命就沒了。雖然你有肢體有五臟六腹,你肯定是死的。書法也是一樣,如果這個氣脈沒有了,這個書法這篇東西那就是死的,就不生動,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應,是非常重要的。這點上書法和兵法是完全相同的。

第四,書法與兵法都強調變。

什麼是變呢?變,非常也,不是常見的才是變,常見的就不是變了,變實際上就是形勢轉換,就是變化。變化是用兵的訣竅,用兵非常強調變。孫子説: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他把這個變當做兵法的訣竅來使用的,如果這個用兵不講究變非失敗不可。雖然那個戰爭取得了勝利,你再用那個方法打肯定失敗。歷史上這麼多戰爭,沒有一個戰爭是一樣的。所以説變是兵法的致勝的訣竅。變也是書法的要訣。我們知道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裏面一共324個字,相重的之字就有20多個,之字很簡單,就三筆,這個字這麼簡單,他寫出20多種姿態都不相同,這個就是變在書法當中很好的應用。《孫子兵法》裏面專門也一篇論變的叫做《九變篇》,雖然在《孫子兵法》的全書裏面它的字數最少,但是內容是非常深邃的。我們知道九字在中國是一個大數,最大的數就是九了,為什麼不叫三變兩變而叫九變呢,九是一個概念,在這裡是一個形容詞,實際上就是變化是無窮的意思,所以説叫《九變篇》。他在論述這個變的時候説: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之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哉?他説再變,萬變不離其宗。我們中國的文化非常講究陰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再變也跑不了奇和正。剛才我們講勢的時候就留出來一個放在這裡了,放到變這裡了。這個變講的就是奇和正,都是奇和正這兩者演化的。正就是一般的規律,奇就是特殊的規律。奇和正既是軍事術語,也是書法術語。在軍事上講什麼是正什麼是奇呢?你公開宣戰,這個就是正,你突然襲擊,這個就是奇;正面攻擊是正,迂迴攻擊就是奇。奇和正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陰和陽的關係,兵法不講奇正就不可能取勝;書法不講奇正就不可能創造優秀的書法作品。我剛才提到了一個《李衛公問對》,唐太宗對於《孫子兵法》的奇正有著出人意料的理解。他説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以正擊之,以正為奇者,敵意其正,則吾以奇擊之。他把這個奇正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他説奇正還可以互變,你認為這個是奇的,可以把它變成正的;你認為是正的可以變成奇的;他的實質也是陰陽兩者的變化,説明瞭變化的無窮。我們學書法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一個大書法家叫孫過庭,他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論著叫作《書譜》,學書法的人必讀的一本書,他在這本書當中説: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他講的就是奇和正的關係。他意思是説初學寫字的時候一定要寫正它,既知道平正了,就要追險絕。這個險絕講的就是奇,一種變化,你既然把字能夠寫正的基礎上,一定要再追求把它寫成險絕,要有變化,既知險絕,要復歸平正。你看,又回來了。你寫的有變化了,又要回歸到平正上來。實際上就是講的辯證法。現在我們往往有些人寫字還沒有寫正就開始寫歪了,這個不行,初學寫一定要把它寫正了。我們學書法講三部曲,哪三部曲?由門外到門內,入門的時候要正,入門之後還要再出門,形成自己的東西,這個就是形成了奇,當然沒進去的和進去又出來的,雖然都是門外的奇,但是是不同的層次,截然不同的。我們看到現在學書法的年輕的人,還沒有入門就追求個人的風格,實際上沒有進去就張揚自己,他這種奇就是一種沒有根據的奇,是站不住腳的,經不起歷史的考驗。

第五、書法和兵法最高境界都是和。

和就是和諧的和。我們中華民族從歷史上是崇尚和的一個民族,儘管戰爭一度在我們這個國家是佔據主題的,但是始終是為了和,和是中華民族的根。我們都知道奧運會期間張藝謀導演的開幕式上是把這個和字作為一個主題來演繹的,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中央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孫子説: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他講的這個全和破的關係,破實際上就是打,全就是保全。他説這個用兵之法以保全這個國家才是最高的,你破壞這個國家,那就是處於下風了。一支部隊,你把這支部隊能夠保存下來為上,你把這個部隊打破了那是為下。依此類推,他就講了全和破的關係。他還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這個民族雖然仗這麼多,但是這些人都是富有哲理的,都是智者。他們把戰視為不戰,他們很多論述都是論述這方面的,我就不多講了。書法的最高境界也是和。剛才我們講的《書譜》,孫過庭的在論述這個和的時候有一段精采的論述,他是這麼講的,他説:至若數畫並施,如果有數畫一塊來寫的時候,其形各異,你一定要有不同的形狀,比如寫一個三,三劃,不能平寫,不能寫成一樣,長短一樣大小一樣,角度一樣用筆一樣,這個字就沒有辦法看了,必須要有變化,就是這個意思。眾點齊列為體互乖,幾個點並列的時候,他們之間都不相同,剛才我講了三點,三點是三種樣式,不能一樣。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成終篇之準,一點點下去,這個一字的規矩就出來了。這一個字寫出來,中篇的規矩就出來了,大勢已經定了。他最後講的一句話更精彩: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違就是違背的違,犯是侵犯的犯。變化,但是他們之間不能夠相侵犯,不能相互衝突,叫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和在一起但是要有不同的形狀,不能一樣,這是他講的書法的最高境界。違的意思就是要變化,要參差錯落具有創意,實際上就是統一中的對立;和就是整齊和諧,協調一致井然有序,實際上就是多樣當中的統一。實際上我們的古代人論述書法的時候論述這個和,與西方現在美學家認識一致,比如西方有一個哲學家,他講美的時候講這麼一句話:沒有組織的變化,沒有設計的變化,就是混亂就是醜陋。實際上也是講變化當中的統一,統一當中又有變化,就是這麼一個關係,中西這些對美的認識上是一致的。具體書法的寫法上,簡單説一説,因為今天不是講具體的技法課,我只能是簡單地點到為止。具體寫一幅作品的時候,怎麼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呢?我把它比作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一個過程。一定要製造矛盾,你不製造矛盾,這個書法就寫出來不生動。怎麼製造矛盾?比如講寫的第一筆是潤的,第二筆就要有糙的枯的;第一筆粗了,你下面一筆要考慮用細的;第一個字結字結密了,下一步就要考慮用疏的變化;這個字寫大了,你要考慮下一個要寫小的;這個字我寫的堂堂正正的,你下一個要注意它的側的變化;你這個用筆快了,你下一步就要考慮用筆慢一點。這個就是製造矛盾,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呼啦啦一口氣寫完了,這樣寫出來的字,是不會成為藝術作品的。所以要善於製造矛盾,書法才有美感。在優秀書法作品裏面,矛盾比比皆是,幾乎都是矛盾。剛才我講了字的大小、正側、用墨的乾濕濃淡、用筆的速度快慢,這不都是矛盾嗎?這些矛盾,你一定要腦子非常清醒。必須要製造出來,你用一個慣性去寫,這個書法就寫不好了。但是製造矛盾還不能把字寫好,最終還要解決矛盾。解決矛盾最高標準,就是剛才講的和。一定要在整篇裏面,看得很和諧,比如説這個直劃和曲劃是一對矛盾,什麼時候寫直劃,什麼時候寫曲劃,什麼時候寫粗什麼時候寫細,這裡面它有學問了。這個技巧是很高的,你要把它變成既有變化,又很和諧,你非得有駕馭筆的功夫不行。對這個毛筆,掌握得非常熟練,並且腦子裏面藝術的感覺非常好,解決矛盾製造矛盾的思想要打得很牢,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把書法寫好。所以説變化統一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和。

 


最後,講一下了解書法與兵法的關係應得到得啟示。

一是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書法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歷史當中文人雅士和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你説哪一個人、哪一個文人不喜歡書法?哪一個大家庭的人不練練書法?或者不挂上幾幅名家字畫,都把它作為家庭文化的一種象徵。一個朋友送我一份書法,這個書法是一個複製本,非常好,是明代的一個狀元卷,在座同志可能也有的。這個狀元是山東的青州人,叫趙秉忠,考卷上有幾千字,用小楷寫的。文章內容是論述治國方略的,當然是八股文,論述怎麼來治國,兩個小時之內能寫出那麼多字的小楷,一個錯字都沒有,文章又那麼精闢,你説這個人,過去古代的人能力多少強!在古代,書法修養地位在大家庭裏面不用説,就是一般的家庭,琴棋書畫也是必修的。尤其對於女士,過去叫女紅,女紅講什麼呢?就是琴棋書畫。一個女子如果要得到人的尊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不懂琴棋書畫是不可以的。在古代我們修身養性就是靠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書法也有認識。大家剛才看了一段錄影片,馬未都先生,就是今年有一個萬寶龍集團,給他頒獎,請我去現場演繹了一段中國書法,當時萬寶龍集團的老總走到我身邊,他説張先生,我儘管不懂身邊漢字,但是我確實感覺它非常美!就用一支毛筆,黑白顏色這麼單調,只有一種線條,他能感覺出美來。這裡面體現的是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看過一本書,我不記得叫什麼名字了,記得好象是陳振濂先生寫的,大家都知道是我們這邊很有名的西泠印社副社長,他的書法理論是很了得的,曾經刮過陳振濂旋風。他做了一個統計,他説在日本每13個人裏面就有一個懂書法的,懂書法的會欣賞書法的,他説中國人裏面1000個人都沒有1個。這麼大的比例,你想想,書法産生在我們中國,我們中國和日本的比例差別這麼大,那是光榮的嗎?肯定不是光榮的,無論如何不能是光榮的。什麼原因呢?就是教育的問題。我小的時候描過紅,那個時候在文革以前,我們那個時候寫毛筆字,在座的很多老同志了,那個時候真的要上學肯定都是寫毛筆字的,現在沒了,甚至連鋼筆也不會用了。這個東西丟失了。到商店買東西的時候,你注意觀察一下小姐開發票執筆的姿勢,比如這個是毛筆,幾乎都是這麼拿,費勁得很啊!看著都難受,力不順氣不順,怎麼能夠寫好字啊!不懂啊,老師不教了,這是缺乏教育造成的。去年好象有很多的兩會代表提出來要恢復中國的書法,從小學開始就要教育,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早晚會實現。如果別的國家都把這個問題教育這麼普及了,誕生在我們國家的書法卻給弄丟了,那人家申請專利也是有道理的,你自己把它丟了還不讓別人用了?我還看過一本書,介紹的是日本的一個書法家叫手島右卿,這麼一個人實際上是他把中國的書法帶到了西方,他寫了兩個字叫崩壞,這兩個字是反映二戰時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後的慘景的,是用意象性寫的少數字書法,他也是少數字派的開山鼻祖了。手島右卿拿到了西方巴黎進行展出,世界美術大展的時候展出,西方人認為是畫,看了以後,覺得心裏有一種撕裂的破壞性的感覺。他對手島右卿説,你的畫我看懂啦。手島右卿説這不是畫,是書法,書法是文字,文字什麼意思?崩壞。啊!這麼偉大!文字內容也是這樣字形也是這樣,西方人認為日本人的書法不得了,人家認為這是日本書法,實際上是我們中國的書法,但是人家日本把它帶出去的。我在這裡講書法,我今天沒有講技法方面的東西,我強調書法的教育。書法作為一種全民修身養性的一門文化教育,不僅僅把字寫好,而且要把學問做好,更要把人做好,明天我還要講書法的精神,專門講這個問題,今天就不多説了。

二是可以增強國防意識。古人有一句話説得很好,知危者不危,忘危者必危,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什麼時代呢?生活在一個歌舞昇平的時代,我們趕上這個時代是非常好的,我感覺非常榮幸,儘管小的時候經歷過3年自然災害,我們説50年代人出生最虧,出生的時候長身體的時候是3年自然災害,上學的時候趕上文化大革命,但是我們後來好了,趕上改革開放。現在我們國家在世界上也可以做到揚眉吐氣了。我們趕上這個時代,非常驕傲,應該為之驕傲。但是也有一點,不能忘記國防,不能忘記安危,我們學習兵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國防教育。有人認為,現在是太平盛世,又不打仗,養了這麼多軍隊幹嘛。從表面上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打仗養這麼多兵幹嘛。軍隊消費很高的,一枚導彈多少錢?蓋一棟樓!但是怎麼安全?是因為打仗才有了安全嗎?不是!正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才不打仗的,所以這個道理我覺得不大難理解, 如果我們國家如果沒有解放軍,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歌舞昇平,可能嗎?所以這一點上,我覺得也不必我更多地去説,相信大家都明白。

三是可以幫助提高個人修養。我覺得書法藝術應該是作為我們中國人,至少是有文化的人一門必修的知識。我不是説大家都成為書法家,因為這個也不可能。人人成為書法家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人能夠欣賞書法、懂得書法、了解書法的文化,通過了解書法修身養性,我説這個應該是可以的。應當把書法作為一門很普及的教育門類。為什麼日本懂書法的人多?因為日本就把書法作為他們國民必修的一門修養來教育的,他不僅把它當作一門藝術,而是作為修養的教育的必修的課程。大家知道張裕釗,是清代一個很有名的書法家,他創了一種風格很特殊的魏碑書體。在河北那裏寫張裕釗的人很多,為什麼呢?因為在河北省南宮有張裕釗書寫的一塊碑,叫《南宮縣學記》,這個碑是他代表作之一。我的老師過去也寫張裕釗,因此我就跟他學寫張裕釗。但是我通過學過一段以後,現在就把它摒棄了,當然它對我書法的成長過程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張裕釗去世的時候他身邊的弟子是日本人,中國他沒有弟子,這個日本人就把張裕釗流派帶到日本,所以張裕釗在日本的影響很大,日本有很多的張裕釗的崇拜者,也學張裕釗。記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中日兩國之間互相搞了幾次張裕釗書法流派展,中國的張裕釗和日本的張裕釗流派進行交流,是在國家博物館,那個時候不叫國家博物館,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日本來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我們中國也有一個龐大的代表團,當時在那裏搞展覽的時候,我一去突然發現一個奇觀:日本的書法家幾乎清一色是女生,80%以上都是女的。我就問她們,你們都是女書法家,日本怎麼會有多女書法家?她們説,在日本的女人,是把學習書法當成女紅來修煉的,在高知家庭所有的女士都會寫書法。當然日本有很多女的不上班,男人養著她,在家幹嘛,就練書法。它跟我們流派不太一樣,欣賞的角度不太一樣,但是這麼多愛好者不得了!那個教育程度和我們相比是相差很遠了。書法對個人個性的修煉修養,通過學習書法,可以學習很多中國文化,明天我會專程講這個,今天不多説。對個人品德的修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舉一個例子,現在書法界裏面有一種理論,什麼理論呢?藝術和人分開,怎麼分開呢?書法藝術就是書法藝術,不要和人連在一起,不要因人廢字。認為過去有很多偏見,字寫的非常好,就是因人而分了。比如秦檜,秦檜的字寫得很好,為什麼你把秦檜給捏掉了?要翻案!這種理論看似有理,實際上放在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裏面來看,它是必然的!為什麼必然?我説書法不僅練習你的技能,還可以使你增長學問,學問多了還不全面,還得教會你怎麼做人,這正是國粹的偉大之處,必須和人連在一起。我們現在有一個習慣,你如果拿著一張字畫找人看,別人第一句話就會問你:誰的?首先他是問這個,首先問的這個人,和人必然連在一起的,想分開都分不開。為什麼秦檜的字不能流傳呢?因為他是一個奸臣,誰能夠堂而皇之地把秦檜的字挂到自己家中堂上去?這個道理不是一樣嗎?挂在那裏,這個人會相信這個傢夥喜歡秦檜!宋四家蘇黃米蔡,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蔡襄,原來不是蔡襄是蔡京,當年宋代的時候指蔡京,因為蔡京是一個奸臣,後來他一下臺以後人們自然就換成蔡襄了。中國的文化對人的品格的修養,中國的書法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還有對人的身體的修養,就像練氣功一樣,寫書法的時候要平心靜氣,意在筆先,平心靜氣,這種平心靜氣,對人的身體調節健康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所以,自古以來,書法家長壽者居多。

四是可以防止書法創作中的無病呻吟。現代書法界有一種萎靡、柔弱、消沉之氣,無病呻吟,扭扭捏捏,故作姿態,沒有一點陽剛之氣、廟堂之風,形成千人一面的所謂集體風格,順我者昌,逆我這亡,這不利於中國優良書法藝術的弘揚。我們應當弘揚書法藝術剛柔相濟、奇正相生的可貴品格。我以為,創作一幅書法作品只是一個瞬間,指揮一場戰鬥也是一個瞬間,永恒的是那種深邃的哲思,是遊刃有餘的書藝與兵藝。墨池之深,蕩蕩乎如江海;書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軍人研習書法,揮毫潑墨,不僅有助於對兵法的理解,而且通過書法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軍人不僅要學會“舞刀弄槍”,還應學會“揮毫潑墨”,能文能武,盡顯當代知識軍人的風采。

書法與兵法殊途同歸。

書法與兵法,將伴隨我終生。

今天我就講這麼多,最後我把我的人生經歷寫了一首小詩來結束今天的講座:

束髮之年即從容,

書法兵法兩相迎,

道殊同歸非易事,

惟將華魂鑄胸中。

謝謝大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