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書法精神高度

時間:2009-09-16 13:25:32 | 來源:藝術中國

時間:2009 08 02 1400

地點:上海圖書館

授課人:張濟海

 

我心中的書法精神高度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朋友:

我從報紙看到,説這幾天的大雨,是上海70年來最大的雨。今天,從11點到現在還在下。我原想,今天聽講座的人可能不能來啦。我現在看到,今天到場聽眾依然那麼多!更令人感動的是,台下還有一位年近百歲的陽光老人,聽説陽光老人的書法寫得很棒,在96歲高齡還冒雨來聽我的講座,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他代表了上海人虛心好學、尊重知識的進取精神,也是上海人整體素質的體現。所以,我今天不賣點勁講就對不起大家。講不好是水準問題,不賣勁是態度問題。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我心中的書法精神高度。所謂書法精神高度,就是我心目當中對書法的一些看法。因為談自己的看法,可能會涉及當前一些敏感問題,好在我是對事不對人,何況僅是一家之言,肯定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提出來批評,我虛心接受。

我講六個問題:

第一、 “時空一體”的書法本體論

第二、 “德識技三位一體”的書法人文思想

第三、 “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書法發展觀

第四、 “以義賦形”的書法創作方法

第五、 “雅俗共賞”的書法評判標準

第六、 “義利並舉、以義為主”的書法家社會責任感

首先講第一點:“時空一體”的書法本體論

我們都知道書法是以線條為表現手段的一門藝術,看起它來非常簡單,既沒有皴擦染勾的造型手段,也沒有五彩繽紛的色彩,僅有就是書寫的線條與墨色,但它卻能夠成為中國的國粹,深受國人喜愛。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

對書法藝術本體的認識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藝術從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種類,比如從我們的觀感上,可以有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和視聽藝術。視覺藝術是指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的藝術,比如繪畫雕塑等;聽覺藝術是指我們的耳朵能夠聽到的藝術,比如音樂;有的既可以看又可以聽,比如戲劇等,屬於視聽結合的綜合藝術。從空間和時間上分,又分空間藝術、時間藝術和時空結合的綜合藝術,比如音樂就屬於時間藝術,繪畫雕塑這都屬於空間藝術,戲劇舞蹈等屬於時空結合的時空藝術。我們還可以從很多角度區分出不同的種類,比如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行為藝術等等。我認為,如果從哲學的觀點上講就是時空藝術。有的可以從時間上分,有的可以從空間上分。音樂可以把它看成是時間藝術;繪畫可以把它看成是空間藝術;戲劇舞蹈可以把它看作是時空藝術。書法呢?它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藝術。既有空間的造型因素,又有一維性的時間因素。我們知道,時間的本質屬性是一維性,也就是説只能向一個方向流動。我認為書法這門藝術是兩者的結合,既是空間藝術又是時間藝術,屬於空間和時間相結合的一門藝術。我們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它和繪畫的不同。比如説繪畫我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畫上一筆,我可以遠離開看一眼,考慮合適不合適,再上去畫第二筆。書法創作的時候是不可以的,書法創作只要這個筆一落紙,就不允許你有任何思考,就要一口氣寫完。對於欣賞者來説,也是按照書寫的順序來欣賞,而不是逆行去看。因此説,書法裏面具有很明顯的一維性時間因素。所以説,書法藝術非常特殊,看似非常簡單,實際上是非常複雜。我把它比喻為無聲的音樂,不動的舞蹈。看似簡單,實則複雜,最簡單的也是最複雜的。有的同志説,一幅書法作品幾分鐘就完成了,實際上豈不知這幾分鐘的背後,需要幾十年的功夫。

書法和繪畫相比,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比如我們講書畫同源,最早文字和圖畫是結合在一起的。書法最早是象形,把人們看到的形象用簡單的圖畫畫下來,用以記事,就形成了文字。文字到後來和繪畫就有逐漸分野了,各自功能就不一樣了。繪畫走的是象形,書法走的是抽象。所以説兩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既有相同的地方,還有不同之處。在學習書法和繪畫的比較上來看,如果説能夠見效快,繪畫比書法見效要快。比如我們幾個人同樣的基礎,如果學繪畫,兩三年至少就可以拿出來看,挂在墻上讓人欣賞看。至於達到什麼程度,這個就因人而異了,至少可以拿出來看。我想,學習書法兩三年是很難過關的,是挂不到墻上的!這就是它和繪畫的不同點之一。當然繪畫也是一樣,要達到很高的境界,都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我這裡並不是貶低繪畫,而是它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講第二點:“德識技三位一體”的書法人文思想。

書法是利用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按照特定的書寫方法書寫漢字,來表達人們情感的一門藝術。這裡面有四個要素:工具、漢字、方法和情感。這樣一個概念,還是比較準確的,既講了工具,又講了漢字,又講了規範,還要表達情感。如果按這四個要素,去分析一下現代某些所謂“書法”,就不難發現所存在的問題:一是少了“法”。不捨的下大功夫,走捷徑,糊塗亂抹,名曰“個人風格”;另一種少了“情”。功夫下了不少,寫的是別人,看不出自己的東西。這兩種都不是“家”。第一種叫“野”,“野狐禪”,沒有廟的和尚;第二種叫“奴”,別人的“奴隸”。以上是從概念上講的,僅僅是書法的一個方面,還不全面。如果把書法作為國粹,還有更深的層次上意義,既有書法本體的意義,還有書法存在的環境即人文意義。我把它梳理一下,概括出“德”“識”“技”三個字,稱之為書法的三個基本支撐點。所謂支撐點,是不能或缺的,缺少一個,就會倒塌下來。

先説這個“德”字。所謂“德”,實際上是講做人,也就是指人的品德。可能有人會問,你講書法,怎麼講起人來啦。我説,不但講人,而且要先講人。為什麼先講人呢?人是本,現在我們不是講以人為本嗎?做任何事情首先看的是這個人,如果這個人做的堂堂正正,大家都很敬重他,那麼,他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相反,如果這個人的品德不好,誰見了誰討厭,那麼他就不會有很多的朋友,做事情的時候就很難,別人不願意與他合作嘛。孟子不是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嗎”?即使事做好了,人做不好,也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即是認可他的成就,如果不認可這個人,他的作品成就也可能會忽視。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昨天我們不是講了一個例子嗎?秦檜的字寫的很好,為什麼不能得到流傳呢?從藝術的角度講秦檜的字很好,但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這就是德的作用,他是一個奸臣,陷害忠良,受眾人吐棄,誰都不會把他的字堂而皇之的挂在自己家裏去。所以説,“德”是立人之本,處世之基,異常重要,我在這裡就不多説了。因為昨天已經談到這個問題。

其次是識,知識的識。識是人們在改造社會認識社會當中的學問的總和。作為一個書法家,首先他應該是一個學者,要讀很多方面的書,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如果肚子裏缺少“墨水”,寫一幅書法,不要説寫自己的作品,寫別人的作品也會寫錯,即是寫不錯,也會鬧出笑話來,這樣他就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給我們講課的時候,舉過這麼一個例子。他説:這個知識不夠的人,到現場創作的時候或者給人寫東西的時候,會出很多笑話。比如一個酒店老闆求字:“先生您字寫得很好,給我們創作一幅作品”。好吧,寫什麼內容呢?就寫了這麼一首詩: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首詩寫錯了嗎?沒有錯。但是,挂在飯店裏面合適嗎?這首詩的意思是,送別這個人,他要上戰場,可能要死在這個戰場上的,挂在這個地方顯然不合適。兩口子要結婚,送一幅作品,寫了一幅“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表達愛情,你不是咒人家兩地分居嗎?這説明知識不夠。知識是一個書法家和一個寫字匠的分水嶺。匠人技法很好,但知識少,就是個“匠”;知識淵博,他的技法又很好,那麼他就是一個“家”。知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寫出來的字,品位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懂行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今天下這麼大的雨能來這裡,肯定有很多同行和專家,我跟大家做一個探討。我們不但可以從書法作品裏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還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識水準,可以看出這個人知識到什麼程度、多高。如果這個人知識不足,那麼,他寫出來的字一定是很匠氣的。如果這個人的知識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知識很淵博,他的眼界很寬,他寫出來的字是非常有韻味的。這就像一個人,修養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氣質;一個人儘管五官身材長的都很好,缺乏修養,就沒有氣質,就不怎麼好看。

第三個字是“技”,技術的技,技能的技。技是書法的基礎。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常會講到技法。比如説執筆法、運筆法、結字法、章法等,這些都是技,技法。書法書法,首先得會寫啊!只會講不會寫,那怎麼會成為書法家啊!就是書法理論家了。書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必須要求會做,得會運筆、會用墨、還得會用紙。字的結構、章法,筆畫的品質都是靠技能表現的。如果技能達不到,你知識再寬,人做得再好,字照樣也寫不好。現在不是有一種理論,叫書法家的學者化,我覺得提得很好。但是,學者化也不能偏離了技,光講學者化不行。有的人知識很多,學問很高,字寫得並不好,難道所有的學者,都可以成為書法家嗎?也不是。對書法家來説,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技是需要長期的實踐磨煉出來的,一個藝術家、一個戲曲演員的基本功,是需要長期不懈地要堅持練習才行,叫做“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書法家也是要天天動筆的。有一個書法大家,我記不得是誰了,他説:我是一天創作一天臨帖。可見,一個書法家,是要天天進行練筆的,技能才能過得硬。

德識技三者的關係,我概括了一下,叫做“無技不能為藝”;“無識則渺知良莠”;“無德則心蒙塵垢”。“無技不能為藝”,是説無技就沒有基礎,就不會用筆寫字,就不能從藝了。“無識則渺知良莠”,是説不知道好壞,知識不夠,眼界不寬,甚至把不好的字當成好的了,作品就上不了層次。“無德則心蒙塵垢”,是説人做不好,就難以得到大家認可,就不能得到廣泛久遠的流傳。這三者,如果説用形象地話講,如果這個人技法不過關,糊塗亂抹,我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野狐禪”,就是沒有家的沒有廟的這種野路的和尚;第二個,如果你知識不夠,那就是一個“書匠”;如果你雖然知識很多,技法儘管很好,但做人做不好,那麼成為什麼呢?我這個沒有很好的名字,但是有一條,我可以肯定地説,就不會成為一個“大家”。

 


下面講第三點: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書法發展觀。

我們都知道,繼承和創新是書法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永恒主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都在討論和爭論這個問題。我的理解,繼承和創新是一個問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你想,沒有很好的去繼承談何創新?創新的概念是相對於繼承而來的,如果沒有繼承,是新東西,那就是創造發明,不能叫創新。創造發明這個東西,不能説它不是一門藝術,但是不能稱為書法藝術,因為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為什麼這麼講?書法誕生,從甲骨文算起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靠一代一代書法精英累積起了這麼一座高山,如果不願爬上這個高山,想另立一座高山,你想,人生才幾十年時間,怎麼能夠和它相比?不爬上這座高山而想超越這個高山可能嗎?不可能的。所以必須要進行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現在的書界,有很多現象我認為是不可取的。比如講,有人提出來不要臨帖,説臨帖就把人束縛死了。怎麼辦呢?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這才是藝術。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那還會有書法嗎?還會有書法家嗎?誰寫的字都是書法,誰都可以成為書法家,書法還有什麼價值?書法家還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嗎?所以我對這些東西是不認可的,也勸大家不要受其誤導。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所謂基本方法,就是不可少的,是必須的,並且還得臨到位。有些人臨帖臨不像,就説是意臨,臨的大意。我對這個東西不太讚賞。什麼叫意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皮了哪有毛?連一個形都沒有臨像,還談什麼意臨?意臨這個概唸有沒有?我認為是有的,意臨是什麼呢?意臨是在實臨的基礎上出帖的過程。學習書法,首先要入帖,入門嘛!入帖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再出帖,出帖的過程是放棄帖,增加自己的意念,實際上是創作的初級階段,而不是説你還沒有臨像的時候,就意臨了,怎麼可能成呢?還有一種觀點,是什麼呢?寫的這個字很醜很醜的,説也是傳統,來自民間書法。我不知道,我們這裡有沒有研究民間書法的。什麼是民間書法?我們完全可以用現代人的民間書法反照古代人的民間書法。王羲之不是在《蘭亭序》裏講過麼:“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古代人寫的沒有登大雅之堂的那些文字,與當今不太會寫字得人寫的“美容美發廳”又有多少區別呢?我不否認,民間會存在一些沒有被發現的好書法作品和有成就的書法家,也不反對發掘好的民間書法。但是,我覺得我們學習書法,正道還是應該多弘揚那些被歷代公認的、大家、名家的這些作品,因為這是主流。研究民間書法,把那些不怎麼成熟的書法作品,作為一種調味品,我覺得是可以的,但不能作為主流,作為主流就偏離大方向了。在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上,我的觀點:第一,必須要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第二,一定繼承優良的、大家公認的好東西;第三,張揚個人風格,必須是在繼承好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第四,當前的主要矛盾是繼承不夠。現在很多人強調張揚個人風格、張揚個性,這個個性是想張揚就能張揚出來的嗎?張揚出來還要大家認可是不是?書法的風格一定是在長期的修煉、繼承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有一兩分創新就不得了啦!還想全部創新,完全不同古人,可能嗎?如果能全部繼承下來,即是沒有創新,也比糊塗亂抹的好,至少還把我們傳統的東西繼承下來了。為什麼説當前繼承是主要矛盾呢?你想,古代人從識字就是用毛筆寫字,現在人甚至連鋼筆都不會使用得情況下,那個是主要矛盾不是很清楚的嗎?

下面講第四點:“以意賦形”的創作方法

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梁國劉勰,在所著《文心雕龍》中曾説:“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完美的書法應當體現出“象”“理” “情” “意”四個要素。“象”即外在形象,比如字體、書體和風格;“理”即書法的“法度”,不能離開書法的基本要求而糊塗亂沫;“情”即書法家的情感;“意”即作品所體現出的意境。原來我提出是八個字,叫做“因意生情,由情賦形”。也就是説,書法家進行創作的時候要根據所書寫內容表達的意境來調整你的創作情感,然後根據創作情感來賦予它不同的形體。我講的這個形體是多意的,既包括字體也包括書體,還包括風格。現在我把它簡潔一下,叫做“以意賦形”,即根據意思來賦形。我們中國的漢字和西方的表音的字母是不同的。西方一個字母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中國的漢字,每一個字都有特定的含義,何況一首詩、一句話呢。我覺得書法的風格應當與書寫的內容意境相協調,而不是向文字記錄一樣,不管寫什麼內容都用一種字體和風格,與其內容相脫離。我舉一個例子:如果創作一幅《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你想一想,這首詞義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是豪邁、悲壯、波瀾壯闊、大氣磅薄的感覺。如果創作這幅作品,用一個非常秀美的小楷或行書去書寫,能説是書法創作嗎?它跟文字記錄有什麼區別?反過來講,如果創作一幅《春江花月夜》,還要寫的大氣磅薄嗎?那和張若虛在詩中描述的春江月夜委婉平靜、清麗淡雅、歸舟遠去、萬籟皆寂的迷人意境一致嗎?書法和寫字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書法是創作,寫字是慣性;書法是激情,寫字是平靜;書法是藝術,寫字是記錄。所以書法創作時,首先應把要寫的內容搞懂,在搞懂的基礎上賦予它不同的形,這才叫創作,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藝術品。現在也有觀點説,我寫的書法作品和內容沒有關係,比如我寫一個隸書,我就是看中隸書的藝術成就,我看你內容幹嘛?我認為有失偏頗。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的大家,都是以意賦形得典範。從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我們可以感覺到,晉代的文人雅士相聚在蘭亭那裏飲酒賦詩,陽春三月,看著美好的風景,感嘆人生的短暫,發出了一些感慨。王羲之這篇文章的內容和書法風格完全融為一體,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全統一。儘管裏面寫錯字不少,塗改了很多,但確實是很自然,據説,王羲之回去以後又寫了許多遍,但是,寫不出這種感覺了。再看看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稿》。當顏真卿看到自己的侄子血淋淋的頭顱,對侄兒的深切懷念、對安祿山的切齒痛恨、滿腔悲憤之情一瀉千里噴向筆端,一篇滿紙雲煙、一片狼藉的祭文就這樣誕生了。這不是因意賦形嗎?再看一下岳飛的《滿江紅》,愛國將士精忠報國的情感,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所以,古代書法大家的代表作就是因意賦形的典範。我們一提《蘭亭序》,就會想到王羲之;一提祭侄稿,就會想到顏真卿;一提滿江紅,就會想到岳飛,這是因為他們創作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品,他們的名字與代表作品是聯在一起的。現在很多人反而不強調內容了,所以,也就不會産生代表作品。因此,我提出“以意賦形”這幾個字,就是想喚起大家樹立這麼一種理念,就是要進行創作,不要把書法變成寫字。其實,“以意賦形”並不是我的發明,古人就是這麼做的,我只不過總結了一下古人的這種創作的規律,提出來這幾個字而已。近來,中國書協提出來了“代表作”這麼一個概念,我覺得提的非常好。一個書法家,名氣很大,一輩子寫了很多作品,卻拿不出自己的代表作,我覺得是很悲哀的,是不是?中國書協每4年要舉行一次全國書法大展,是最高規格的展覽,入了展是很榮光的事,我們可以分析很多獲獎的作品,達到“以意賦形”要求的又有多少呢?

 


下面講第五點,“雅俗共賞”的評判標準。

書法的評判標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相悖的觀點非常多,認識是不一致的。我談談我的想法。

首先,我覺得藝術是需要繁榮的,繁榮是需要多樣化的,就像人吃菜一樣,只吃一種菜營養就不良,吃時間長了也乏味,需要進行調節。毛主席不是講百花齊放嗎?百花齊放就是大家都有份,要豐富多彩,藝術不能單一,單一了,藝術生命也就沒有了,就沒有什麼意思了。我贊成多元化,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陽剛之氣的,有的人喜歡陰柔之美的;有些人喜歡堂堂正正的,有些人喜歡歪歪斜斜的,這個很正常,不能強求統一。尤其在當代的社會,當代社會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社會,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風格,既然它能夠生存在這個世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為什麼能夠存在呢?肯定有它存在的基礎。但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我覺得也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然,什麼人都成為書法家,書法不就成了一個爛雜燴了嗎?應當立一個什麼標準呢?這個標準我認為叫“雅俗共賞“。雅俗共賞,古人早就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有的人説書法藝術是雅的,你講俗什麼意思?我講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既很高雅又很通俗,雅俗共賞。看看我們古人的大家的作品,哪一個不是雅俗共賞的?王羲之的不是雅俗共賞的嗎?是不是?行內認可,行外也認可,這是雅俗共賞。現在書法界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寫的很通俗,但是不雅;另一種是寫的看似很雅,但是不通俗,多數人看不懂。我覺得這兩個都有偏頗,應該做到統一。也可能有人可能會説:“我搞的是陽春白雪,怎麼能和下裏巴人相提並論?雅俗共賞這個標準太低了。”到底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我認為是提高了。為什麼?做到雅俗共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像很多科學家一樣,成就很高,但是他寫不了科普,他不能用通俗的語言讓老百姓看;有一些科學家就能寫科普,能夠寫出科普的肯定是大科學家。寫不了雅俗共賞作品的書法家,可能是一個書法家;能寫出雅俗共賞書法作品的書法家,肯定是一個書法大家!我敢這麼斷定。你看古代王羲之、顏真卿,現代的啟功、歐陽中石等大家,哪一個不是雅俗共賞的典範呢?為什麼寫不出雅俗共賞作品的人難以成為大家呢?因為他失去了大多數人的欣賞。書法寫出來是幹什麼呢?就是要給人看的,如果你是自己孤芳自賞的,怎麼都無所謂,放在自己書房裏,不拿出來,我自己欣賞,這個無所謂。你既然要拿出來給大眾看,就應該讓大家看懂,書法家有這個責任。這樣對書法家要求,是高了還是低了?我認為是高了。書法家又多了一套本事,什麼本事呢?這個就和我剛才提到的“以意賦形”。“以意賦形”是不那麼容易的事情,要求書法家掌握多套本領。如果一個書法家只會一種字體、一種風格進行創作,那麼,他的創作語言就是蒼白的,就難以做到“以意賦形”。這就像一個記者或者一個作家一樣,掌握的詞彙越多,表達力越強,寫出的文章也就越生動。同理,一個書法家掌握的風格越多,創作能力就越強。就是上個月,李長春同志參觀邵秉仁先生的一個書法展,有一段話我記得非常清楚。他説:不要低看老百姓的藝術欣賞水準,書法主流還是要適應老百姓,書法家不能圈在小圈子裏面孤芳自賞。我認為講得非常好!體現了我們黨一貫倡導的文藝指導思想。我們知道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專門是針對文藝工作的。他説,我們的文藝是為誰的呢?是為人民大眾的,是為工農兵的。這個方向跑了,就像我們的軍隊是為人民的,脫離了人民了,這個軍隊不就死定了嗎?這個書法,脫離了老百姓了,脫離了大多數人了,我看這個書法也死定了。

最後一個問題,“義利並舉,以義為主”的社會責任感。

這是一個新問題,在書法界在藝術界,我覺得這是一個敏感問題,好象大家都不願意談。既然我們談精神高度,必然要涉及到這個問題。

過去的文化人認為自己很高雅、很高潔,是不講錢的,一講錢就會感到羞恥,是看不上孔方先生的,和錢談在一起,人格就沒了。杜甫不是很好的例子嗎?杜甫的兒子都能夠餓死,那麼大的文學家、詩人,不講錢。但是當今這個社會,已經走上了經濟時代資訊時代,走向市場。書法作品作為一種商品走向市場是必然的,你不想走也不行,它是時代發展的産物,到一定程度必然這樣走。書法家也好,畫家也好,創作出來的作品是一件藝術品,一旦到了市場就變成了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和錢聯繫在一起了。我們知道鄭板橋,鄭板橋多麼高雅,當了幾個地方的縣令,後來以賣畫為生。他最早任縣令是在山東范縣,我家就是過去的鄭板橋當縣官的那個縣,離那裏5華里,范縣的老城。現在范縣劃歸河南了,但那個縣城還屬於山東。在那個地方現在還流傳著鄭板橋很多愛民的故事,很多老人一説起來,都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出很多故事來,我也看過一些民間收藏的鄭板橋作品。鄭板橋作為藝術家,在官場上是不行的,他看破了紅塵,最終改向從藝。回到揚州以後,就搞藝術創作,畫畫寫字。這個先生就比較聰明,那個時候他就開始走向市場了。他曾經有一段潤格,我念一段給大家聽聽。他很幽默,當時很多人向他求字求畫不給錢,鄭板橋就寫了一段很有趣的潤格單貼在門口。他這麼寫的:“大幅五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大幅多大我現在説不清楚,他還説,“扇子斗方五錢”,(要扇子要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你給我送食物交換不好),“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因為你給我的東西我不一定缺,你給我錢我可以買我需要的東西)“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你要給我現金給我,心情高興,寫出來的字就好;你給我送東西,心情不高興,寫東西也不一定好)“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你給我送禮物就像糾纏我一樣;如果你賒帳等於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我年紀大了,也沒有更多的時間跟你理論這麼多,拿錢來就行)還寫了一首詩:畫竹多於買竹錢(我畫的竹子很貴比買真竹子要貴),紙高六尺價三千(你這個紙要是超過6尺,就是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好像很看重錢,實際上心裏面還是很清靜的)。這説明什麼意思呢?書法家的潤格,走向市場,實際上是社會對他的一種認可。向我求字的人也非常多,如果不要錢,天天寫都寫不完,累死都寫不完,何況書法本身也有代價,一張紙多少錢?很便宜了;一點墨多少錢?這都不算了,你説他一生當中的付出的心血是多少錢啊?我入伍的時候津貼就6塊錢,後來當了幹部了52塊錢,當幹部還用點伙食費以外,我給家裏沒有任何資助的,都是用來買資料、筆墨紙硯。這些錢還不是主要的,我認為投入的功夫和心血是難以用錢來計算的。所以我説走向市場是必然的,不丟人,要錢不丟人。但是我主要講另一面。現在成了什麼呢?沒錢不走路了,一心往錢看,一切向錢看,可以説在書法圈裏面很多人把錢看得非常重。過去不看錢,現在把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都是有失偏頗的。為什麼説義利並舉,還要有一個重字呢?你想一想,一切往錢看會帶來一種什麼後果啊?為什麼現在所謂的書法家成千上萬了,太多了,人人都是書法家,會拿毛筆就成書法家了,都向這個圈裏擠。有人説書法家成了一個爛雜燴了,當官當不好的當書法家去了;經商經不好的也當書法家去了;畫畫畫不好的也當書法家去了。書法這個東西看起來很容易,怎麼容易,會寫漢字,拿著毛筆練練就會寫了,可以唬人嘛。現在不是講名人書法嗎?別的方面有點名氣了,但是往後就難發展了,用這個名氣,走到書法裏面來賺點錢吧,或者在藝術圈吃青春飯的,吃到一定程度,在那個圈子裏面有名了,就不在那裏吃了,在那裏吃沒有什麼前途了,就做書法去,名家書法。名家書法和書法名家不是一回事,名家書法是因為他有別的名氣再來搞書法;書法名家因為就是因為書法好才出的名,兩個能是一回事嗎?不是一回事。作為一個收藏家,如果收藏藝術的,肯定是收藏書法名家的,不會收藏名家書法的。當然名家書法也有好的,其他方面做得很好,書法也不錯。但是,往往不是這樣的。書法家很亂,什麼鬧的呢?就是錢來鬧的,大家都想賺錢。你想想,我們那個時候學書法是為了賺錢嗎?是賠錢的,也沒有想到現在書法能賣錢!就是喜好就是愛好就是付出,才有了今天。現在好了,一下子往錢看了,首先目標確定了,為了錢學書法去了。帶著這種目的學習,功德沒了,朋友沒了,社會責任感沒了。怎麼辦呢?我歸結了一句話,“商品市場分文不讓;情感市場分文不取”。這個情感市場當然不是那個小情,是大情是大愛,是社會責任感。“商品市場分文不讓”,是體現你的價值,如果一味地去讓,那價值怎麼認可?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作品不負責任,對收藏者也是不負責任的。比如一幅作品在拍賣會上拍了幾萬拍出去了,過了幾天,同樣的東西幾千就賣了,誰還收藏你的東西?我遇到過這種情況,因為我的作品曾在瀚海太平洋拍過,有人感覺這個作品拍得挺好,拍得挺值錢的,找我去了。他説張老師我批發你一部分作品。我説你怎麼批發呢?我要100張,哪幾個?就是你在翰海拍賣的那一幅。我説多少錢一幅,1千5,我3萬拍出去,他1千5。100張,我算算100張也賺錢,100張也蠻賺錢。但是我説我不賣,他説您為什麼不賣,我説人家把3萬多塊錢拍走的,我1千多塊錢賣給你,賣這麼多,我説人家買的人是什麼感覺?他説張老師你這個不對,他説我是商人,我開畫廊,我們是有利就賺,薄利多銷。你看看,你這100張一齣去15萬就來了,你才賣了3萬塊錢,再説你寫字很方便的,你寫兩天不是就寫完了嗎?我説:好,我今天賣給你100幅,明天我就100塊一幅賣出去,你願意嗎?他説這不行,張老師你不能那麼幹。我説這對了吧,我不能那麼幹,我那麼幹對收藏者不負責任。我們搞藝術不是純為了錢,純為了錢藝術肯定搞偏的,是要表達我們的情感的。再説我一個月也不少錢了,我也不愁吃不愁喝,我們家裏人都賺錢的,我也不缺你那點錢,我幹嘛把我的作品這麼去糟蹋?我就舉這個例子。意思就是一定要處理好這個關係。

上面講的六個方面就是我的書法觀。

最後我想借用黑格爾的一段話來結束我今天的講座。黑格爾説:

一個藝術家的地位越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現出心情和靈魂的深度,而這種心情和靈魂的深度,卻不是一望而知,而是靠藝術家沉浸在內外世界裏,去深入探索才能認識到。

今天就講到這裡

謝謝大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