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北京首屆“星星美展”,在當時是具革命性的藝術事件,以此作為中國當代藝術開端的標誌性事件,那麼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已有30年時間。30年裏,我國有了“當代藝術”,藝術有了新的標桿。可也正是“當代藝術”四個字,對於文化上常自居帝位的西安也帶來了不小的尷尬,因為僅就“當代藝術”這一領域而言,西安似乎並沒有多大優勢。西安的當代藝術因為沒有如“星星美展”的標誌性事件,所以也沒有一個確定的開端。
傳説
一個曇花一現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從頭説起的話,那麼1981年3月,在西安市東大街青少年文化宮正式開展的“西安首屆現代藝術展”以其突然性,讓廣大西安市民無法接受,除了有太多驚嘆,更多的是懷疑。
這是西安藝術的第一次變革,當時,參展作者15人,展出作品120件,展出時間18天,觀展人數達6萬餘人次,在當時以至相當一個時期內,由此藝術展而引起的轟動及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美國一位女性藝術評論家看過展覽後,撰文稱此展是當前中國最前衛、最具抽象意味的一次成功展示。美術批評家邵養德在《美術思潮》上發表評論,認為這次展覽是西安地區現代美學思潮的代表者和體現者。
曇花一現後,西安的當代藝術又被打入了冷宮,第二屆一直沒有現身。仿佛它的出現就像天空的流星,稍瞬即逝,除了帶來一絲驚擾外,沒有帶來任何其他的影響。回顧往昔,有人説:“重溫那段歷史,尚唯一叫人感喟的是,當時那種趨之若鶩的觀賞藝術的景象,再也不會重現了。”的確,上世紀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西安的當代藝術幾乎一片空白。直到2000年以後,西安的當代藝術才“死灰複燃”。
前世
一段重現生機的開始
西安某策展人表示,2000年是西安當代藝術的一個分水嶺。他説:“如果把1981年定為西安當代藝術的前世,那麼2001年就是西安當代藝術的今生。前世與今生是斷裂的:前世只是一個故事,今生卻是一個開始;前世已經過去,今生卻在延續;前世是現代,今生是當代,所以西安的當代藝術源頭歸結于2001年。”
2001年10月2日,在陜西定邊古長城遺址實施了一場名為“墻內墻外”的行為、裝置藝術活動。本次藝術活動由紀錄片製片人張文慶組織,來自成都、西安兩地的四位藝術家共實施了11件作品。本次藝術活動用行為和裝置的語言方式表達對“墻”這一符號的思考和態度。他們認為墻內與墻外是兩個世界,古代西安的墻保護了西安的政權,今天西安的墻卻限制了西安很多其他的東西。某策展人回憶説:“這是西安當代藝術的第一槍。”
隨後,2001年10月13日,湘西石、王健在漢宣帝的陵墓策劃的“大禮拜”行為藝術節舉行,參與藝術家12人。藝術家之間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緊接著,11月,在中國加入WTO前的幾個小時,西安的一群行為藝術家在“紅坊陶吧”進行了一系列的行為表演。這一次活動的主題是“政治方言”,所有的作品直擊現實問題,不做無病呻吟時髦話題的表演。
有了這三個展覽的預熱,同年12月,西安迎來了一個大型的展覽——“當代藝術開放展覽”。這次藝術開放展不確定具體主題,旨在提供一個寬鬆的舞臺,讓西安的當代藝術最大限度地伸展肢體,把長期以來被各種話語霸權排斥到文化角落裏的聲音請到麥克風前。
2001年,西安的當代藝術宛如沉寂多年的火山,重新爆發。儘管沒有想像中的壯觀與殺傷力,但是它至少噴出了不少的岩漿,而且不再熄滅。某策展人回憶説,那個時候做藝術活動幾乎沒有媒體,沒有觀眾,也沒有錢,做的人也是那麼幾個,所以做完之後別人都不知道,但是大家還是堅持在做。
這些年間,“中國東部當代藝術不斷脫離中國本土語境,進入西方當代藝術邏輯的同時,西安的當代藝術一直在內與外之間尋求平衡,保持跟全球和本地資源的雙重對話,被全球和本地兩個平臺磨合、滋養,也艱難地磨合、滋養了這兩個平臺”。
今生
一場漸入佳境的盛會
雖然仍有不少人將西安當代藝術的沉寂歸結為客觀的歷史事實和深入骨髓的保守價值觀。但本月20至10月20日,在西安曲江當代藝術中心隆重舉行的“中國意象·都市旗幟”西安曲江國際當代藝術季將表明,不遠的將來,這裡會和北京、上海一樣成為當代藝術世界裏一個新的增長點。
著名策展人、藝術家舒陽説:“雖然西安本土的當代藝術沒有在國內大紅大紫過,但‘薪火不斷’。近兩年西安紡織城藝術區的勃興,標誌著西安本土當代藝術的一個新的開端。”南京的獨立策展人、批評家陳孝信認為,西安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積澱深厚的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優勢很明顯,但在當代藝術方面明顯滯後,藝術力量也很薄弱。不過,他發現西安還有紡織城藝術區這樣的藝術家群體,他看到了藝術生長的空間和有規模的藝術作品,這裡有相當的發展勢頭,這讓人們“看到了希望”。業內知名藝術家戴耘也認為,“西安是一個當代藝術很單薄的城市,它的傳統文化資源很厚實,但一談到展覽,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只是水墨國畫,談到文化,只會想到的是收藏、鑒賞。此次能在西安舉行這樣大規模的展示當代藝術的活動,在西安是第一次,定能為西安整體的當代藝術帶來機遇”。《東方主義與西安》首席學術顧問彭德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希望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我比較看好非主流地區的藝術現象,比較看好西安當代藝術的未來,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本土特點和具體文物可供我們借鑒,而是它有一種氛圍。世界文明最高成就曾産生在西安。西安的氛圍會對我們産生非直接、抽象的影響,它會反映在我們的藝術空間之中。西安本土的藝術人才為西安當代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屆時,將展出繪畫作品約100件,雕塑作品約60件,影像作品約50件,行為現場作品約10件,裝置作品約10件,數字媒體作品3—5件,現場表演類節目約10件。市民將不花一分錢便可以欣賞到來自國內外眾多藝術家的作品,並可以廣泛參與到藝術本身,古城西安將颳起一股西安當代藝術之旋風,這一盛會讓人們清楚地看到西安當代藝術正處在一種風光無限好的憧憬和蓬勃與泡沫交融的現實中。文/本報記者夏明勤圖/首席記者 吳暗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