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當代藝術嗎?在哪能看到西安的當代藝術?它是如何慢慢走近古城市民的生活的?普通人要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當代藝術?
紡織城展出西安當代藝術
大部分西安人了解西安當代藝術,始於2007年,西安東郊的紡織城冒出了一個藝術車間,像北京的時尚地標798藝術工廠一樣,藝術家們將一間間廢舊廠房改造為工作室和寬闊的展廳,吸引了社會各界的注意。
這一年多來,紡織城藝術車間舉辦了一系列活動,8月1日到8月4日,最先進駐紡織城的藝術策展人岳路平又策劃了一次當代藝術展覽——西安當代藝術10年回顧·鉤沉。可在一般人眼中,西安當代藝術正式與大家見面不過一年多。那麼,西安當代藝術,有10年嗎?“不僅僅是10年。”岳路平説,此次的10年回顧展只是回顧西安當代藝術發展史的預展,接下來還有30年展和70年展,這些聚集在紡織城的藝術家要對西安當代藝術做一個整體的梳理。
展覽的作品是1999年至今的西安當代藝術家們的代表作。一面文獻墻介紹了從1999年到2008年間西安當代藝術大事記。“辦這個展覽,我們很想説明,西安是有創意的,我們擁有的不僅僅是墳墓。”岳路平在主持這次的展覽時説。
對陜西本土藝術作品老外一擲千金
建立藝術車間,是為了找到一個寬闊的工作室?還是給藝術家們找一個聚集的根據地?或是為了商業運作?很多市民心存疑問。
主辦此次展覽的西安麼藝術中心工作人員胡桑告訴記者,紡織城藝術車間的功能具備了寬闊的工作室、寬闊的畫廊、清凈的藝術根據地三方面的功能,甚至還有更多,那就是帶動旅遊業。吸引國外遊客在參觀完兵馬俑後,參觀紡織城藝術車間,把這裡藝術家的作品和這個藝術區推介到全世界去。“哦,發展旅遊業啊。”這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可是對那些“藝術品”賣的價錢,誰都想不通了。“美國遊客看到陜西本土藝術家們的作品,一擲千金。”胡桑説,一件作品10多萬的賣價是比較常見的,一個不知名作者的“藝術品”跟國畫大師的巨幅畫作差不多價錢。
這個,很多老百姓都想不通。
藝術是一劑激活針可繁榮地域經濟
“我也不知道我畫的是什麼,只是想表達那樣一種情緒吧!”設計師王智煒説,大家該如何理解當代藝術,其實,“沒有必要刻意地去想它一定表達了什麼,或者它是什麼意思,就放在那裏看看好了,或許有一天,某種情緒忽然打開了,就能理解了。”
岳路平認為,大家對藝術品的理解倒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這個藝術區的意義。
他講了一個故事,法國藝術家們為了找到僻靜寬闊的工作場所,聚集在塞納河邊一些廢棄廠房裏,結果這個廢舊場所因為藝術家的到來吸引了眾多觀光者和商人,地價上漲,貧困和被剝奪了空間的藝術家們只能再去尋找另外的場所,就這樣,法國出現了一個又一個藝術基地,一個又一個被藝術繁榮起來的區域,這就是所謂的波西米亞效應。
“798就是這樣,我們的紡織城應該也是這樣,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吸引媒體、政府、旅遊市場的目光,用藝術激活紡織城。”岳路平已經在心中規劃好了紡織城藝術區的未來。
目前,他們已經形成了古今結合“兵馬俑——紡織城藝術車間——半坡——藍天玉山酒文化莊園”的旅遊線路,吸引國外高端遊客。
您看不懂那些奇奇怪怪的“藝術品”可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您已經感覺到,紡織城變了,當代藝術給它了一劑強心針,激活這塊沉寂的地域。
西安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馬銳告訴記者,此次10年回顧展,市上主管領導都出席了,政府目前對紡織城藝術區政策也有很大的傾斜,在進行大力的宣傳、推介、扶持。省上、市上的主要領導都曾經去過紡織城藝術車間考察,可以説這個地方已經吸引了政府足夠的目光和關照。
訪策展人岳路平——
看不懂沒關係 先讓它本土化
“上海的莫幹山,深圳華僑城,北京的798,當地老百姓都説看不懂藝術家們在幹什麼,但老外卻喜歡買,買作品有時出價高得離奇,用火藥炸一個宣紙,就能賣幾千萬。”策展人岳路平説,他理解西安市民對紡織城藝術車間、對當代藝術的不了解。“老百姓首先是驚奇,看到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灞橋區文化館領導來的時候好像來到火星一樣,但是慢慢的,他們就發現對作品的理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環境變了。我們的房東唐華一印一年間房價由每月每平米6元漲到了12元,藝術把市場搞活了,至於説裏面的藝術家作品的內涵,這是曠日持久的事情。”
岳路平認為應堅持讓當代藝術本土化,成為“陜西人自己嘴裏講出來的故事”,岳路平説:“當代藝術進入中國,隨後在陜西發生不是偶然,把中國比作一個身體,上海、北京、深圳這些城市都是眼睛、耳朵、嘴巴這些表面器官,吃下西方的當代藝術‘食物’未必能消化,它們這些城市重點只是做藝術市場,藝術家不講自己的故事,他們的話語被西方控制著,但到了腹地西安,我們就可以講自己的故事了,好比消化要靠胃,西安這樣的內地城市有把羊肉泡饃轉化為氨基酸、葡萄糖的功能,如果一個外來文化不能讓西安接受,他不能算成功的。”
他認為西安有將當代藝術本土化的機會,因為西安疏離北京、上海的環境,北京藝術家的故事是由外國人來説的,西安藝術家的故事只能由本地人來説,這恰恰是本土化的機會和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