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畫傳承面臨精神危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06 10:33:56 | 文章來源: 天天新報

“水墨藝術研討會”在滬舉行,眾多藝術家指出——

  中國畫傳承面臨精神危機

國畫數量少,水準差,這是近年來一直困惑上海青年美展畫作徵集的問題。相比火紅的市場和熱鬧的畫展,國畫人才的青黃不接顯得更為突兀。日前,在明圓藝術中心舉辦的“當代·筆墨——2009上海水墨藝術大展”研討會上,數十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青年一代。

癥結1 教育之過

“很多參賽者連最基本的國畫要求都沒有掌握。”在之前舉行的上海青年美展上,評委如是説。業內有句行話叫作“成績不好,考美術,美術考得不好,進國畫(專業)”。因此,直接導致國畫的生源品質差,而絕大部分學生跨進校門後才剛剛提起毛筆,三年後就畢業了,連國畫的皮毛都未能掌握。

滬上著名美術評論家謝春彥説:“在如今寬鬆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往往缺乏文化辨別能力,老師的‘解惑’職能因此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有專家指出,根本問題在於學校裏幾乎沒有優秀的老師,導致了惡性迴圈。畫家楊正新説:“我雖然在院校是個挂職老師,但學校基本不安排我上課。再者,跑老遠去學校上一天課,也就幾百元講課費。許多畫家更願意在家畫上一幅畫。”

癥結2 利益誘惑

對此,畫家陳家泠分析認為,中國畫的入門需要苦練,並且耐得住寂寞,“當一個畫家趨於成熟時,已經到了四五十歲了”。相對而言,西洋繪畫則顯得年輕化,容易被充滿新奇的年輕人接受,而且見效快。正因為此,在許多國畫作品中,沒有看出多少宋元的筆觸,倒是看到了對西洋畫的模倣與拼接。

“西方繪畫的經濟效益快,市場價格高。”陳家泠説,“這並非藝術本身決定,而是西方經濟發達決定的。”對於院校學生而言,端著油畫飯碗,找工作也容易很多。無論怎樣,在經濟利益的拉鋸戰中,“慢性子”的國畫幾乎沒有優勢,後繼乏人似乎也就在所難免。

癥結3 精神缺失

不過,再看第一代走出國門的油畫家林風眠、關良、劉海粟,他們在晚年又畫起了國畫。中國繪畫走向末路?非也。陳家泠説:“國畫代表的是中國文化,重視了就會興旺。我們只緣身在此山中,目前對於文化的重視力度不夠,相信文化的中國就會到來。”

對年輕一代國畫家而言,“筆墨”畢竟是形而下,國畫的制高點在於精神。謝春彥表示:“我們面臨的並非筆墨危機,而是精神危機。”當我們總是在做中西比較時,其實已經認輸了,唯獨在個性中釋放膽魄、力量和激情,國畫才會迸發出生命力。

藥方 技巧與修養並重

“中國畫極其虛玄,不容易一下子領悟。”楊正新説,“尤其是寫意畫,表現心緒的藝術方式更是千變萬化。國畫發展至今,寫意水墨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意識。只要堅持學習,不要半途而廢,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如果沒有了文化沉澱、人文精神,國畫是無法顯現出來的。陳家泠説:“國畫本身就是講究技巧和修養並重的藝術。”想在一張畫紙上展現精神,沒有精湛的筆墨,難以勝任;精神貧乏,即便再有技巧,畫紙上呈現的也只是一些無法感動自己和他人的線條和墨團。人的精神更為重要,因為那種迫切表達的願望和堅定不移的秉性,才會使畫家一頭扎進筆墨中尋求出路。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水墨之音”中國畫畫展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
· 中國畫應該守望什麼樣的文化精神
· 清華中國畫高研班展示“水墨清華”
· 一幅畫何以拍出天價? 探天價中國畫背後的故事
· 當下中國畫創作患文化貧血症:中國畫 誰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