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方力鈞:我們身上的野性已經越來越少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10 16:13:17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您大概有一些什麼樣的安排,包括展覽和創作上的安排?

方力鈞:工作就是常規的,按部就班的,正常的做一些作品。展覽,今年有兩個美術館的個展。8月份在德國的比利菲爾德美術館,是一個大型的個展,也是一個回歸性的展覽。年底在廣東美術館是一個文獻和新作品的展覽。10月份在紐約還有一個商業性的展覽,是一個版畫的展覽,規模比較小的展覽,作品還沒有完成。其他就是有一些群展,比較多。

**:貢布裏希説過:“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您能否談一下您的藝術原則是什麼?這個藝術原則是您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下,有一些什麼樣的事情的發生,讓您確立了對藝術的基本原則和態度。

方力鈞:我覺得首先“原則”這個詞來講太重了,因為藝術家的生活,包括藝術家的作品,或者是藝術家和社會是一種關係,這種關係是動態的,很難能夠設想一種所謂的原則,或者是定向、定式規定他不能夠變化,不能夠動。如果一定要説原則的時候,這個原則要拆解開來,分為不同的方面。

首先,比如説藝術家個體的身份應該是什麼樣的,他有一些東西可能是不能動的。比如説藝術家的獨力性。這個獨力性可能有物質方面或者是精神方面。那麼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這種關係是什麼樣的?也包括一個社會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個人和一個社會之間的關係也是動態的。毛**在井崗山的時候,想到他是國民黨的農業委員,是很驕傲的一件事情。當他在中南海裏的時候,他想的可能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的原則可能也是要隨著時代的變化,或者是他個人和社會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們看歷史也都是這樣的。

**:換句話説原則是在行動變化中産生的。

  方力鈞:它也包括藝術家和藝術家作品之間也是這樣的。就是你在學習畫畫的時候,和你在嘗試各種實驗的時候,和你剛剛有點希望的時候以及以為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在變。每一個部分,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共同的是説達成了所謂的原則。這個原則又不是説不動的,它是在不斷地變化的。所以這個問題對我來講是一個難題,我不太習慣這樣考慮問題。

**:您如何看待“功成名就”這樣一個問題,因為您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個榜樣。

方力鈞:其實生活裏邊很多小的事情,都是人生觀、哲學觀、世界觀的問題。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是什麼樣的,可能會讓你産生幻覺,或者是你在現實當中的判斷是什麼樣的。所以採訪的時候,我經常會打一個比方,比如説人和人之間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是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是一個老虎。所以這個老虎被氣死的唯一的理由,因為它想吃一隻什麼動物沒有吃到,就被氣死的。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是一隻老鼠,所以他最高興的事情就是他今天還沒有被吃掉。貌似是一樣的生物和動物,其實他的思想基礎或者是自我的判斷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是功成名就,見仁見智的事情。

**:對於您來説,現階段,您前面也應該是有不停的目標在出現,您覺得您下一個想要達到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樣的?

方力鈞:很難剝離出來你的生活或者是你現實的處境,然後去確定一個目標。所以,這一點我比較傳統。就是我自身和社會和我的作品,能夠很協調、很自然。作品不會傷到我本身,我自己不會脫離我的作品,然後我不會被社會吃掉,我又不會讓這個社會特別難受,我覺得整體有點像黨的要求是一樣的,就是能夠和諧。

**:你是怎麼樣理解藝術家這個職業身份的?您覺得藝術家現在在社會角色中的意義何在?

方力鈞:我覺得藝術家最舒服,讓人感覺自在的其實他是一個很自由的個體。尤其在中國文化體系裏邊,可能早期的時候,個體的知識分子,或者是個體的人,還是很多的。但你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要把那些有棱角的,或者是感覺自己是個體的人都去掉,通過這麼長時間的選種,還認為自己個體存在很重要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我覺得藝術家的這種職業就非常重要,就是獨立、個體的認識。如果缺少這一點的話,就很難做藝術了。

**:在整個美術史當中,很多藝術家也都是被客觀地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了,這也是美術史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當然這是客觀對藝術家的一個評價,如果讓您自己給自己一個定位的話,您覺得您的作品應該如何在美術史中歸位?

方力鈞:這個應該不是我來講的問題,因為我講也沒用。

**:就談您自己的想法。

方力鈞: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情,就是我們對任何事情都要貼上標簽。另外它是一個很現實的辦法或者是情況,就是人沒有別的辦法,不可能作出其他的選擇來。這是最正常、最自然的。比如説如果我感冒了,著涼感冒了,大概我還能在藥店裏買點藥隨便一吃,也許就能好了。或者説我手上扎一個刺,我就可以把這個刺拔出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如果説我們長瘤子了,或者內在有病了,或者説我們骨折了等等,我們就一定要去醫院。就是人對自己職業之外的事情,只能有一個淺顯的了解,不能夠很深入的,因為你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也不可能做得到。

那麼藝術對於其他人來講,或者對於普通人來講也是這樣的。就是他碰到那個標簽就好了。至於盡頭,就是您對於這個觀眾來講的盡頭。所以你不要想他還會透過標簽進入你的精神世界,深入地去了解你。其實給你貼上一個標簽,應該是你很大的榮幸了,如果你沒有這個標簽的話,甚至都不會碰到你,沒有辦法去描述你。但是專家會透過這個標簽,真正進入到你的世界裏邊研究你。那麼這個世界,能夠成為專家的,能夠有興趣研究你的人其實是太可憐、太少了。所以我們看標簽的時候,當然你很無奈,你真正地被這個標簽掩蓋住了,但是你要知道,沒有人對真正的你自己感興趣,能有幾個人對這個事情感興趣。所以它是一個無奈悲哀的事情,同時當你明白了之後,也會知道這個是你工作當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方力鈞——歷史的譜寫者
· 岳敏君、方力鈞成配角 "大師"和他們的老師(圖)
· 方力鈞個展試水 周春芽明年赴臺
· 方力鈞:二十五年一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