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光影浮掠——動態影像在美術館的應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6-30 10:16:47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1)藝術部分

  可再分為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的綜合:畫面是空間的,而動態過程是時間的。空間藝術就用到了造型藝術的觀念和方法,時間藝術當然就會用到音樂的定義和處理。

  以專題片為例説明;先寫出適合作影片的文本做龍骨,文本要有鏡頭感、鏡頭意識,以此結構出一個完整有頭有尾的敘事長度,然後根據這個東西再進行拍攝或者選用平時拍過的資料,要拍攝到符合內容要求的各種鏡頭,被拍場地或者物體需要有合適的光線條件和錄音條件,不足時就要營造;鏡頭的推、拉、搖、移以及景別處理,以及構圖、節奏感、色調和形式感等等形式因素都很重要,而且要貫穿全片,特別是這幾項概念本身就是美術的概念,美術館製作美術的影像,畫面上的繪畫因素筆者就不在這裡贅述。

  將拍攝完成的片子導入編輯系統,結合資料採用電影剪輯所謂蒙太奇的手法來進行編輯,除了順文本的主題內容編輯,重要的是還要在畫面和聲音等諸多方面對主題進行延伸和發揮處理,理清段落的節奏感,要時刻記得我們做的是動態影像,主題內容在畫面上的敘述都要轉換成剪輯手法去表現。心中還需要有音樂感,要做好片頭尾的美術設計,及字幕的美術處理。另一項看上去很容易其實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錄音和各種聲音包括音樂的藝術合成處理,這是個出彩的部分,是畫龍點睛的部分,聲音和音樂處理好了可為片子增色很多,每當片子做到這個部分的時候都是最有精神的時刻。

  2)技術部分

  考慮到美術館員工對機器設備的掌握以及設備之間的工作邏輯了解有限,這個部分將會詳細論述。

  從技術角度説首先要熟練使用錄影機,前文説過,錄影機使用中的各種技術動作是拍片最基本的保證,因為不管想法如何好,文本如何有學術價值,最後是要表現在影片畫面上的,因此就要保證拍到需要的畫面,所謂能夠拍到畫面是説在你每拿起機器時都保證有電,機器工作,帶子夠用,並能夠支援你拍完需要的內容,做到這一點其碼需要以職業化的責任心,保證電池及時充電,設備完好同時有提前查帶的意識,專業電池僅一次充電就需要五六個小時,需要操作者會預見和調配電池的工作和充電時間。另外,還要懂得根據內容或者選擇及時停拍,節錄,不拍廢鏡頭也是保證拍攝所必須的常識。

  以筆者經驗,大部分機構的管理者都會有一個誤區,認為以現在人們的文化程度看懂錄影機説明書按照要求拍攝不是難事。其實這就像開車,相信有文化的人都能看懂汽車操作説明,但不會有人傻到認為只要看懂了汽車説明就可以讓他開車上路,因為從看懂説明到實際操作其實還有很遠的距離,只有通過嚴格的操作訓練才能真正開車,錄影機的使用也是如此。即使已經學會使用,但是到採用藝術手段處理需要的鏡頭畫面,就和開方程式的賽車一樣,這和一般意義的“我會開車”又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攝像和開車肯定不會被同樣看待,原因就是沒經過訓練開車會出車禍會死人,而攝像不會,最多就是沒拍到或拍不好畫面或者搞壞了機器,以我們不喜歡墨守成規的民族性格和思想方法,就不容易被當做問題理性的對待。

  後期製作同樣要求熟練使用非線編輯系統,熟練才能構成操作意義,才能順暢處理和完成做片中需要的各種複雜的技藝術手段,試想每構思一個需要的特技動作用電腦軟體處理實現時都需要很久的話——而且可能做不出來,再加上渲染生成,等最後完成這個特技時可能早都忘了應該用什麼樣的鏡頭與之對接,片子本身的情緒不連續,做片人的情緒也不連續,被長時間的摸索和等待模糊掉鏡頭語境和節奏感,這樣的電腦非線技術程度對於一部有三百多個有時甚至更多的鏡頭處理的專題片來説是不能想像的。

  完成片可以按影像內容分類做功能表製成DVD光碟、電腦文件或者其他形式,無論是放在美術館內供人們檢索觀看,還是由推廣宣傳部門向外散發、銷售,都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手段,如果提供給電視臺播放,就可以按電視臺的要求將完成片複製在電視臺希望的專業播出帶上。在設備的配置方面,一定要考慮多種載體形式和介面的問題,因為我們要面對的是國內外不同的機構和藝術家個人,應對不同制式的錄影帶和不同格式的光碟的錄入錄出是我們工作的一大特點。播放光碟現在已經是美術館展出中常見的展覽手段,處理碟片不同文件格式以適應國內外參展者展出或者是帶走的需要,所以建立光碟交換和轉換平臺也是動態影像工作不可或缺的技術機制 。

  最後就是錄影帶問題,動態影像的拍攝製作和收集不是偶爾為之的臨時作為,而是長期工作,需要有遠見的計劃,特別對於最後完成品的載體錄影帶來説更是這樣,如果只有幾盤帶子可能這不是大問題,如果帶子積存超過百盤不久就會上千盤時,做這個工作就一定要有計劃。整理編輯目錄是一個方面的重要的工作,不可忽視;在這裡想説另一方面的問題,影像工作本身有較高的技術含量,但最終結果就是落在帶子上的信號。因此作為耗材的帶子,就要求盡可能堅持使用短時間不會被淘汰的高端專業産品種類,並保持所用産品的統一性。至於系統設備的要求當然能高則高,這取決於領導的重視程度和經費的分配,我們無法要求美術館如同影像專業單位一樣重視這個工作,因此也無法讓所用設備達到很高的要求,但專業錄影帶就一定要保證,道理很簡單,當設備無法要求最好時,就讓處在終端的專業錄影帶不要再丟分,保證記錄到所用設備可能達到的最佳結果。另外,真正的專業帶可以在存放條件不夠專業的情況下還能維持其穩定的品質至少二十年,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是可能堅守的一塊陣地。

  錄影帶的保管在我國北方可能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但在南方就是不小的問題,春夏天氣濕度很高,很容易霉變,所以要保證在存放錄影帶的房間有空調設備,在特別潮濕的時間段裏需要二十四小時抽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室溫降過低,錄影帶不是畫紙、畫布,它有一定的抗霉能力。結合在最潮濕時使用降溫抽濕,基本就可保證帶子不會霉變。至少在錄影帶問題上沒必要按西方博物館收藏品的溫濕度標準來操作,很簡單道理,絕大多數西方國家所處地理位置都相對較冷和乾燥,他們定的溫濕度標準低於當地環境的溫濕度理所當然,相對較低的溫濕度肯定使物品不易霉變,但西方的標準如果直接照搬到我國南方,就會造成內外環境溫濕度差別過大,如果物品存放基本上不再移動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如果物品經常移動,又無法保證嚴格持續的在同一低溫下放置和操作,這樣就極易使物品在溫濕度差別過大的空間移動時産生凝水反而促成其霉變。空調溫度設定一般在二十五六度就可以(室溫會略高),不要和室外溫度相差太遠。

  在工作實踐中曾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人提出為何不把拍錄下來的原始資料轉到碟片上或乾脆放在硬碟裏數據化保存?似乎這樣就不需要準備太多的專業錄影帶。筆者對此的看法是如果只是做備份兩種方式都可以,但如果是轉出來就要清除帶子上的信號是萬萬不可以的,因為我們在説的是原始資料的存放標準,不是在資料的基礎上複製做片的問題。將不可再生的原始資料如此存放是不夠慎重的。

  就目前碟片市場看,技術標準五花八門,有保證的壽命還不到五年(有資料説實際壽命不過兩年),兩年後表現就不穩定,可能就會有相當部分文件再也讀不到。因此這個方式不合適用於原始資料的長期存放,但可用作向公眾傳播的載體,碟片按影像內容分類複製成一個個獨立的單片,無論是散發還是發售,即方便人們對內容建立概念也方便美術館向公眾開放查閱。從做宣傳推廣的角度來説,其低廉的價格也都容易被人接受。存入硬碟從理論上講應該不錯,但受電腦技術和實際使用標準高低影響很大,還有大量的不易克服的非人為責任的問題,比如病毒等,如果將幾百小時不可再生的動態影像資料長期在硬碟上存放,我們正在應用的技術設備和不規範的操作恐怕夠不上安全的方式,其碼應該等到我們擁有了比較高端的設備和比較嚴格的技術掌控時再做,否則不宜提倡。換個角度來説這個問題,雖然理論上數字信號複製時不會衰減,但要考慮我們有沒有達到理論值的系統設備,三百萬元的後期系統設備和五萬元的後期系統設備是不可能得到同樣結果,雖然它們在做商業宣傳時都會説自己的數字信號不會衰減。

  我們在面對各種商業宣傳口號時保持理性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技術標準商品化後商家常以某個設備自身的理論值當作一個系統的標準來叫賣,我們就要保持頭腦清醒分析其實際情況,以數位傻瓜相機為例,宣傳説像素可達八百萬或一千萬,他沒説錯,但那只是相機的晶片可以處理到這個像素數,而傻瓜相機的小鏡頭不可能有很高的成像清晰度,因此八百萬像素處理不夠清晰的鏡頭光源信號,得到的只是一個清晰度不高的照片。換句話説,系統設備中每個設備或部件都達到某一個標準值才能説這個系統能達到什麼程度,其中任何一個重要設備或部件的標準不高都意味著全系統標準的降低,即所謂木桶原理,容水量是由最短的木板決定的。

  以現在普遍不高的系統設備水準和普遍對動態影像畫面品質沒有要求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建議購買高端專業設備是天方夜潭,在目前情況下原始資料以原形保存在錄影帶上可能是能做到最好的長期精存方式,保存沒損失信號的原始資料就保留了以後設備改進再做高標準完成片的機會。目前依然可用標準不高的設備從原始帶上複製信號再做片,只要把握好製作過程,其完成片和現行電視臺的信號是同步的,在現行放片設備——無論普通電視機還是普通電腦螢幕觀看都沒有問題,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工作的。但是高清影像設備系統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正在一步步進入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不少更新螢幕的人們都已經選擇了高清,儘管因技術標準不同,用高清看普通信號時會更不清楚。等到我們目前使用的電視機、電腦螢幕全部被換代高清後,我們過去和現在製作的影像畫面都會面臨著看不清楚的結果。相信只有到這個時候才會使人們注意到清晰的畫面原來真是不同的,可能只有到這個時候再説設備更新換代才有意義。我們只有耐心等待,其碼我們已經保留了最好的原始資料。

  結束語:

  以動態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其他領域的事物進入美術館,並努力使其成為美術館工作有效也得心應手的工具,動態影像正好就是這樣一種工具,對它多一點關注,尊重這個工作本身的特點,避免用行政手段來決定和限定拍片需要的條件,給它一定的空間發揮其自身的長處,使其成為美術館一項特色性的工作,畢竟動態影像進入美術館只是剛開始,以能想到的方式用好它,並開拓它的應用範圍,動態影像在美術館應該前景廣闊,筆者所想到的東西可能只是讓潘多拉的盒子開了個縫隙。

   上一頁   1   2   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2008牛房倉庫暑期工作坊
· [專稿] 吳冠中2007新作展
· [專稿] 蘇州博物館06-08年展覽
· [專稿] 行業精英齊聚威海,共慶陳博會開幕盛典!
· [專稿] 四川地震賑災藝術品義賣新聞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