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光影浮掠——動態影像在美術館的應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6-30 10:16:47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藝術博物館型的美術館事業在華夏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經濟情況不是太差的省份如今都有了自己的美術館,而且一個比一個建的好,建的規格高。

  作為美術館不僅是收藏美術作品和展覽美術作品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文化藝術情報資料中心,是系統收集美術相關文獻資料,為藝術史藝術理論研究提供素材的平臺,同時也是為藝術家創作提供資訊服務的機構。

  與其他機構的資料不同,收集視覺形象的文獻資料應該是美術館重要特徵之一,以現在媒介情況來説,就有靜態和動態這兩個不同的基本方式,下面筆者著重在建立動態影像資料方面談點認識。

  一、有關動態思維中西方比較的題外話

  自從有了視覺藝術以來,圖像的靜態性基本上就是美術的定義,除卡通片外似乎動態影像和美術沒什麼關係,普遍認為動態畫面只是電影和電視藝術的特徵,就是有交匯點也不過是為電影電視做點美術設計的工作而已,只是影視藝術講故事的一個背景部分,而美術圈對動態影像興趣也不大。雖然世界電影史上不乏畫家轉做電影導演的,中國近二十年裏更有數十位畫家轉做導演而且很成功,但他們都被當作美術圈的異類,從開始導演生涯他們也自然失去了畫家的身份。

  從事電影電視的藝術家們雖然所拍攝的是動態畫面,但他們同樣以靜態畫面的思維和方法來做這個事,對移動拍攝沒太多的想法和興趣,我們的電影和電視裏經常看到,不乏靜止機位拍得很好的影片和很好的畫面,但就是鮮見以移動機位大資訊量的畫面方式拍出的好片。從電視臺的設備情況也可以看到這個現象,普遍願意把資金投放在錄影機編輯機等直接的工作設備方面,可以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錄影機但就不太願意考慮讓錄影機移動拍攝的設備,認為在那些東西上花錢是浪費。

  我們各種機構都很重視高精尖設備的投入,以醫療單位為例,去醫院隨便做個檢查都能見到各種高級醫療器械,但前提是你有能力到達它的旁邊,對於如何快速有效使危重病人移動到那怕差一點的醫療設備旁邊做到及時搶救就被嚴重忽略,雖然我們也有救護車,但以現在的道路情況顯然做不到快速有效,我們只滿足於對這些東西靜態的擁有而不在意它在動態環境裏是否真能起到作用;結果最常見的死亡都發生於搶救不及時。而西方洋人在醫療器械發展的同步就發展了如何快速移動病人或者移動醫療設備人員使病人和醫療手段用最短的時間匯合在一起的設備,早期的救護車、現在的直升機、醫療飛機,還有與之配套的相關設備,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全社會相關的動態思維理念,救護車是快速移動病人或者醫療設備的,但當道路不暢無法有效快速移動的情況下,他們很快就會發明其他設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現快速移動。我們中國人都熟悉的白求恩醫生,實際上他在抗日戰場上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治傷而是發明設計了可移動的醫療設備,據説這種設備至今還在使用。他們在開始使用醫療設備的同時就開始對應配套移動的運輸器械,所以就可能做到在人的心臟中槍彈或中刀後還會有很高比例的搶救存活,使搶救不再只是一個態度而是事實。 究其原因,除去人為的因素外,筆者認為這和我們民族祖先以食植物為本,對動態的東西本身不敏感、對事物動態演變中的邏輯關係和變數更不敏感,缺乏想像有很大關係。洋人脫離茹毛飲血成天追獵的生活時間並不久遠,天性裏就有動態觀察、動態思維的習慣,當然天生的也有侵略性,而且至今他們都會花很大力氣保存這種能力,並以此為榮,這其實是洋人和我們最本質的區別,也是對世界的認識永遠與我們相互不理解的根本所在。如果説學習,學習如何動態思維可能是另一個層面更為重要的學習內容。

  通過好來塢的電影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甚至二三十年代的老電影裏他們都已經在大量使用移動鏡頭,為了一個幾十秒的移動鏡頭可能要花進去大量不成比例的金錢,他們把追求移動的視覺感受似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動態思維已經有機的溶解在他們的思維習慣裏。他們在考慮任何事的時候都會有動態思維的因素,他們可以搞出三維動態影像用於科學、用於軍事,同時也可用於文化娛樂,讓人更容易更快速從立體空間動態的觀察中看明白不易看清的東西以及物與物的位置關係,從而迅速做出判斷。這種利用食肉動物天性的觀察方法使人類的思維提升了品質,並從中昇華出不同尋常的審美享受,為此花出高昂代價他們也再所不惜。當然動態影像的拍攝製作素來以昂貴為其特點,這可能也是讓我們國人更加對它感不起興趣的原因之一,認為不值,這些是題外話。

  二、動態影像對美術館文獻資料形態的意義和作用及收集、使用方法

  無論在美術館資料室還是公共圖書館應該都不難看到,自從照相機電影攝影機傳入我國後畫家藝術家們很快就接受了靜態的照相術,但奇怪的是很少有關畫家們拍攝動態影像的內容留存於世,偶見齊白石有零星電影資料,但看影片也如同靜態照相一般的僵硬,動態意義的作畫過程就難得一見。以畫家説,其實留存其如何畫畫的過程可能遠比留存其人像貌來的重要,但到目前為止,找到前輩有影響畫家們做畫的動態影像可能真是鳳毛麟角。反觀國外,立體主義泰斗畢加索拍攝有大量電影資料,前些年來中國的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展覽,在展覽藝術作品的同時,展廳也在播放達利個人非常詳盡的專題電影,時間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影片竟然就有兩部!其他法國藝術家如莫奈等人也都或多或少有電影留存。要知道那時候電影製作費用可説是天文數字,更不要説觀念還受時代局限,這些藝術家竟然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有如此遠見卓識,為我們今人留存了很多直觀鮮活的動態影像資料,除了這些藝術家非凡的才智可能就是他們祖先狩獵時養成的天性了。再看回我們,過去自不必説,以現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物質條件,從觀念上接受並建立動態影像資料系統應該是一個不難做到的事,但現實情況並不能讓人樂觀,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動態影像不過是小孩子式的娛樂遊戲,于美術館可有可無,拍攝製作好壞更是無所謂。

  傳統意義的畫家們對動態畫面即不夠了解也沒太多興趣,但進入現代生活後我們突然發現這個東西已經悄悄的滲入到了美術領域。首先,畫家們不但採用照相機收集素材,而且不約而同只要有條件都有了錄影機。更有一些畫家轉型成為當代藝術家, 乾脆以動態影像為主業,做出的東西在美術史上到底有沒意義、有什麼意義,應歸入什麼類別的藝術本人認為都可以商榷,可是錄影機已成為畫家們的工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儘管這樣,美術館把動態影像作為一個工作認真做還是最近的情況,有很多美術館都購置了設備,但大部分美術館只是停留在把動態攝像當靜態照相一樣使用,甚至有時拍集體照時把錄影機也架在那裏,即使比較大的美術館對這個工作也缺乏動態思維,了解程度基本停留在需要就用家用DV機隨便掃幾下的狀態,壯聲威搞形式的作用大過實際用途,投入當然是能省則省。

  也許是因為全社會對動態影像方面的資訊依賴度越來越高,國家經濟能力也越來越強,對別的方面投入都已經很充足,有了閒情和相對多餘的資金時,才會想起可以投點錢搞這個東西看看吧,然而不經意間卻得到了以時間為量度單位留存下有關藝術家或創作或展覽或其他藝術活動的聲畫並貌、動態的文獻。在積存形象文獻資料方式上一改只有靜態照片畫面的模式,悄悄變革了圖像文獻的觀念。其作用:

  1、 對美術館來説,通過不斷的拍攝,獲得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及作品以外豐富而深入的動態資訊,積累動態影像資料,所謂“集腋成裘”,一定的時候就形成了權威的藝術家動態影像資料庫,可以提供專業人士使用也可以提供給公共傳媒做資料。在這些動態影像素材的基礎上還可以再産生出經過加工製作的帶有研究性質的藝術專題片、資料片,通過製作專題片也溶入了美術館對這些內容的態度和認識。同時將各種名義的研討會內容通過動態影像記錄使公眾都可以看和聽到,對“打破互為觀眾,互為講臺的小圈子自耗”學術現象[1]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 對於美術館教育推廣功能的實現會有很大幫助,在相關職能部門向公眾普及美術知識,鼓勵人們到美術館看美術作品原作推介美術館收藏或展出的美術作品同時,可將動態影作為一種豐富宣傳的手段,或者看影像資料或者看美術專題片,製作精良的藝術專題片可以從感性角度讓人們印象深刻,而且準確。無論是需要了解和研究藝術家的人們,通過檢索美術館影像資料庫即可獲得藝術家或展覽客觀真實的動態影像資料,同時可獲得美術館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藝術活動的態度。

  3、 于專家學者,不但能看到畫家靜態的形象更可以看到和聽到藝術家動態的音容笑貌,可以聲畫同步的聽到他們敘述其思想,可以分析他們作畫時的每一個動作。也可以用動態的觀察了解到周圍人們的反應及動態的位置關係,這種細微的內容對於作美術史研究的人來説一定會有其獨特的價值。

  4、 對於後人包括學藝術的學生們感性了解藝術家及其藝術思想來説也一定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相信看一個名藝術家畫畫的過程,看他們如何一筆筆把一張白紙白布變成一幅畫,肯定比看他們或笑或作深沉狀的靜態照片好很多,獲得更多的有意義的資訊和實用的操作方法。

  一般講,訪談片製作相對簡單,可以在展覽前與藝術家約定拍攝製作,當展覽開幕時就可同步在展廳播放,讓觀眾在展廳看展覽作品的同時通過動態影像了解藝術家的想法,看到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人。 而專題片的製作相對要複雜很多,需要有文本表達相對完整和獨立的主題及觀點,畫面不但有實時拍攝的主體人物的各種活動及言論,而且要有詳實的歷史和環境的背景影像資料來説明和豐富主題內容,同時還要通過聲音來表達主題,用音樂及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來肯定和渲染主題的情緒。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2008牛房倉庫暑期工作坊
· [專稿] 吳冠中2007新作展
· [專稿] 蘇州博物館06-08年展覽
· [專稿] 行業精英齊聚威海,共慶陳博會開幕盛典!
· [專稿] 四川地震賑災藝術品義賣新聞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