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藝術的人文性與反批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3-25 16:18:0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先驗藝術論者經過對藝術的批評,提出藝術的藝術性根源,儘管他拒絕對任何藝術現象的批評,但並不意指藝術與非藝術沒有尺度。先驗藝術論不知道藝術的理想像徵形式是什麼,但明白不理想的、非藝術的象徵形式。因為理想的象徵形式,創生在藝術愛者的創造中。一件被創造的藝術品,主要體現在藝術語言、藝術形式及其隱沒于當中的藝術對象的獨特性。藝術在這樣的意義上,必然同只生活于日常倫理世界中的一般觀眾出現距離。一般觀眾甚至批評家,總是用習慣性語言企達藝術,這和包括藝術在內的一切人文精神樣式的精神相隔。真正的藝術品很難讓人在理性上加以理解。我們稱理解一件藝術品,這指我們在作品中看見了自己想看的語言表達方式,看到了那些曾經在我們頭腦中經驗過的生命情感,即一度在過去流入我們意識生命體的東西。但藝術不是告訴我們已知的生命情感和熟悉的日常語言,它向我們展示的是未知的情感語言王國。所以,藝術家不被理解只説明他是在根據自己的主觀感覺在創作獨立的生命情感世界。當然,一個虔誠的藝術家,在創作時並沒有故意讓人不理解的企求,他的不被理解的作品只標明他是憑藉自己的生命情感衝動在創作。接受者在藝術品面前感到困惑,指示著它給出了比日常生活情感更多的東西。藝術所展示的一個未知的、可能的、自由的而不是已知的、必然的、奴役的情感王國,如果一旦出現于形式中就能讓接受者理解,這乃是藝術的不幸。唯有那些以摹倣、製作、再現為在場方式的作品,即那些沒有藝術性的作品,才把現成性的事物展示于接受者的眼前。真正藝術家的作品,總是為接受者開啟一個新世界。摹倣性藝術、再現性藝術,不但不是藝術的一種形式,而且根本就是偽藝術的代名詞。

  藝術批評和從其中産生的藝術理論,由理性文化的神化所致。理性文化中,尤其是形上思者越過形上的界域進犯藝術,把形上的尺度強加於藝術。但是,既然我們能夠對藝術現象提出批評,那麼,為何我們不能對形上書寫、形上閱讀、形上品及形上家展開批評呢?既然我們可以構造藝術哲學,那麼,豈不是也該有形上哲學麼?不,藝術哲學説到底是關於藝術的哲學性言説,或者以哲學代替藝術。每位形上家在自己的形上體系中對之前的形上現象展開批評,同樣,藝術家也以自己的藝術品對以前的藝術定義提出質疑。如果説全超驗的形而上學是對現成形上體系的根據作出批判的哲學,那麼,先驗藝術論也是在批評現成藝術批評理論後得出的關於藝術的規定性。但是,全超驗的形而上學和先驗藝術論,因以精神樣式為形上及藝術的共性而不再是一種學問形態。個體生命如何在心理意識中承受普遍自我,構成形上、藝術、宗教優先考慮的問題域。

  從先驗藝術論關於藝術的規定性推出反批評,原因在於批評對象和批評方法之間的根本矛盾。藝術批評的對像是感性的象徵的生命情感的彼岸形式,藝術批評的方法是理性的、符號生命理智的此岸觀念。藝術內在的本性,排斥任何方式的批評。藝術意指:藝術就是藝術。反批評基於藝術現象(藝術創作、藝術接受、藝術品、藝術家)和藝術的差別性,認為對藝術現象的批評不等於對藝術的批評,因藝術的規定性在取消批評進而呈現亮出藝術本身。批評家只可能有關於藝術的理論而不可能對藝術現象有任何理論。藝術現象所指的除了作為實踐活動的藝術創作、藝術接受外,還有實存的藝術品、藝術家。實踐的活動需要實踐,實存的本文需要實存。

  真正的藝術,迫使批評家保持沉默。它已在藝術形式中告訴批評家一切的消息,批評家從對藝術形式的感覺中也發現了自己生命情感的形式。正是在沒有藝術的時代才需要批評,也是在藝術衰落的時代才有批評的繁榮。這時,批評的任務,就是呼喚藝術的誕生和興盛。真正的藝術品,從不因為批評家的批評而減其一分本色;相反,偽劣的藝術品,從不因為批評家的讚美而增一分價值。藝術家的目光盯準的是藝術而非批評家的臉色。

  人類為什麼還需要批評家?因為人類還未把藝術當作存在的精神樣式,因為藝術的精神還沒有生起于個體生命的心理意識中,因為許多人還不明白什麼是藝術。只有在個體生命知道什麼是藝術的時候,批評才會暴露出它本有的多餘性。這是為什麼藝術家特別討厭批評的原因。藝術家將自己的生命託付給藝術,批評家把藝術家的這種託付闡釋為一切藝術愛者的財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家創造藝術品,批評家將藝術家的創造物引領到藝術愛者面前。

  反批評的根據體現在:藝術乃是人的生命情感的象徵性形式,每次象徵和每種形式,都富有創造性。批評總是依照既成的藝術語言框定創造性的藝術形式;藝術語言的感覺象徵性使依靠殘破的哲學語言的藝術批評成為不可能。藝術批評的語言學前提是符號語言的應用,藝術則是象徵性語言的展示而非附加,所以,藝術象徵中不存在附加是否準確的問題。批評家關於藝術品的言説,僅僅是他作為一個藝術愛者的感覺而已;藝術的使命是為人的生命情感給出心靈圖式,藝術家的藝術觀念、意義、價值理想,無不呈現在藝術形式中。相反,藝術批評卻在肢解形式,使形式這個生命整體退化為無生命的東西。總之,藝術批評家,就是那些既無能生産作品、又困乏形上之思的人。(本文選自待版的《歷史與邏輯》第24節“意識生命存在的邏輯”部分)

  註釋:

  [1][2]恩斯特•卡西爾:《語言與神話》,112、109頁,三聯書店,1988年。

  [3][4]同上,167、166頁。

  [5]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45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上一頁   1   2   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香港佳士得晚間拍賣
· [專稿]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赴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 [專稿] 諾特·維塔爾北京展
· [專稿] 夸克藝術空間—返身三次方
· [專稿] 2008首屆五四國際年輕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