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藝術的人文性與反批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3-25 16:18:0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先驗藝術論是關於藝術的內部言説。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外部深入藝術,在橫向面上同倫理、在縱向面上同形上、宗教的比較中展開關於藝術的外部言説。藝術的先驗性,既承諾藝術在精神樣式中同形上、宗教的差別,又規定在感性文化中和倫理這種學問形態的相異。

  1、 藝術與倫理的差別

  為什麼任何時代的先鋒藝術都與那個時代的精神相牴牾?其原因內含在藝術與倫理的差別性中。在對象上,藝術展示彼岸化的生命情感,倫理直接根源於現世生命情感。藝術愛者從藝術形式中感覺到的生命情感總是同現實倫理生活有距離,甚至有的藝術形式完全和日常情感形式無關,這是由於藝術對象的先驗性所決定。藝術遠離、昇華現實的生命情感,為的是在平庸現實中生起另一種理想的生命情感圖景。藝術利用幻覺、意象、簡化、變形等手段展示藝術家獨有的感覺,目的在於向藝術愛者給出情感的非日常向度。但是,倫理感受的生命情感,深深根植於人倫之愛。這種情感,伴隨任何人而來,無需創造性的想像力。因倫理情感的對像是現成性的親人、情人和友人。這些對象存在於倫理愛者的周圍,沒有必要通過象徵展示出來。只要是人,就有根源於血緣肉身的親情、肉身與精神同根的愛情和以純粹精神為基礎的友情。

  在語言上,藝術與倫理都屬於象徵性語言的範疇。無論是個別語詞還是由個別語詞構成的整體語境、文境,在藝術、倫理的言説中都獲得了象徵性的涵義。這時,“部分篡奪了整體的地位——的確,部分不僅變成了而且就是整體。”[1]“整體的每一部分就是整體本身;每一個樣本即等於整個的種。部分並不只是表像整體,樣本也不只是表像它的類;它們與所歸屬的整體是同一的;它們並不單純是反思思維的媒介輔助物,而是實際上包含了整體的力量、意義和功效的真正的“在場’。”[2]卡西爾在此雖然只涉及神話運思的隱喻原則,但隱喻的特性已經預示出象徵的規定性。在象徵語言中,能指和所指非對應的、非感應的關係,使作為部分的能指等同於作為整體的所指。因而在象徵性語言的言説中,不存在能指如何向所指、部分如何向整體的過渡問題。藝術的、倫理的語言共同性就在其中。

  不過,儘管同樣以象徵語言為言説言式,但藝術的言説基於感覺,倫理的言説基於感受。感覺和感受的差別,使感性文化中的藝術、倫理出現根本的相異。感覺內含對彼岸化的生命情感在形式上的覺悟,因而迫使感覺者在形式中展示所感覺的生命情感。感覺對於藝術愛者有共同性的一面,其仲介乃是呈現感覺的形式。相反,感受側重於內心的自我體驗。一個人感受到另一個人的愛,這無需任何形式的展示,甚至有時拒斥符號語言的言説。感受意味著在場者的生命情感直接的相互匯通。至於不在場的感受者,只有借助家書、情書、友人書之類倫理語言文體來交通彼此的感受。通過部分的倫理語言所象徵出來的,是全部被象徵的對象本身。

  藝術和倫理在語言上的不同,已昭示出它們在使命上的差別。“藝術王國是一個純粹形式的王國。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顏色、聲音和可以感觸到的性質構成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形狀與圖案,旋律與節奏構成的世界。”[3]並且,藝術所展示的生命情感的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訴諸感覺的。”[4]當然這種形式也不是心象的,任何藝術愛者都能面對它。相反,倫理的使命,則在於成就人的內在人格,從而為社會建立普遍的道德秩序。藝術家如果只有對此岸生命情感的感受而未創造出這種感受的形式,他就不配為一個藝術家,他等同於生活在倫理中的常人。

  在整體上,藝術與倫理的差別,即先驗和後驗的差別。藝術用感覺性象徵語言創造彼岸化的生命情感形式,倫理面對現成性生命情感所造就的人格。倫理的對象無需創造,其語言不必訴諸感覺,更無需展示情感的形式。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香港佳士得晚間拍賣
· [專稿]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赴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 [專稿] 諾特·維塔爾北京展
· [專稿] 夸克藝術空間—返身三次方
· [專稿] 2008首屆五四國際年輕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