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蒂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歐洲博物館香港辦展不為撈金而是為促進文化交流
義大利駐香港和澳門總領事夏沃(Alessandro Schiavo)表示:“很多文化機構確實面臨著資金困難,義大利需要保護的機構有3600家博物館,500個考古遺址和65000座教堂,政府壓力重重。因此我們需要從私人財富對藝術的贊助中尋找新的方案,關於撥款的問題,的確很緊迫,但是如果你有好的議案,撥款也自然會跟來。”
米蘭博物館的Bandera很關注中國藏家對古代大師作品日益增長的興趣。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就贊助了卡拉瓦喬繪畫的巡展,為此展支付運輸和借展費用共482萬港幣。卡拉瓦喬的作品和波蒂切利的《維納斯》去年在香港展出,夏沃表示:“將大師傑作帶至香港展出並非為撈金,而是為了促進文化交流。”不可避免的是,這種文化交流也帶來了資金的收穫。據夏沃介紹,上個月芭蕾舞公司與斯卡拉大劇院在香港藝術節期間演出了《Giselle》,在節目結束之後,劇院得到了許多私人捐贈。
自那以後,私人的非盈利性義大利藝術團體,包括米蘭的漢加-比可卡(HangarBicocca)畫廊和威尼斯的祖埃卡計劃空間(Zuecca Project Space),都希望可以在香港展出以建立聯繫。
英美的著名博物館走在募集私人捐助的前列
與英美著名博物館機構的亞洲戰略相比,較小的歐洲藝術機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泰特在大不列顛運營著四家博物館分館,包括泰特現代美術館和泰特不列顛,泰特被認為是世界上在提高私人捐贈方面最為積極的機構。泰特的藝術品徵集委員會的關係遍佈全球,又積極拉攏富有的藏家和慈善家,他們通常每年會幫泰特募集大約200萬英鎊。這一全球的關係網路也包括許多亞洲最響噹噹的名字,如泰特亞太區徵集委員會的主席鄧永鏘爵士和香港本地藏家劉家明。
2009年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于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設立“何鴻毅家族基金佛教雕塑美術館”,鼓勵大眾從欣賞佛教藝術開始,接觸和理解佛教哲理。1月份,博物館舉辦“西元700年至1900年的中國畫大師傑作展”,這些罕見的中國水墨畫是從20家博物館借展而來,作品創作時間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五代時期。
英國V&A博物館資深策展人張紅星(Zhang Hongxing)表示:“我們要做的是讓觀眾體驗一次文化之旅,而並非只觀看作品那麼簡單。”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積極展出中國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即使不為展覽贊助或募集資金,現代藝術博物館也在不遺餘力地與亞洲世界加強聯繫。去年冬天,MoMA 館長格林-洛瑞(Glenn Lowry)在香港之旅中透露:“在未來的藝術世界中,中國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