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論自然畫與人物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17 12:57:48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文/朱光潛

一條輕浮天際的流水襯著幾座微雲半掩的青峰,一片疏林映著幾座茅亭水閣,幾塊苔蘚蓋著的卵石中露出一叢深綠的芭蕉,或是一灣謐靜清瑩的湖水的旁邊,幾株水仙在晚風中回舞。這都自成一個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遠。我們在靜穆中領略生氣的活躍,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來清凈的自我。

這種怡情山水的生活,在古代叫做“隱逸”,在近代有人説是“逃避”,它帶著幾分“出世相”的氣息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另一方面看,這也是一種“解放”。人為什麼一定要困在現實生活所畫的牢獄中呢?我們企圖作一點對於無限的尋求,在現實世界之上創造一些易與現實世界成明暗對比的意象的世界,不是更能印證人類精神價值的崇高麼?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這種意象世界是否只在遠離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出呢?我想起二十年前的電車裏和我的英國教師所説的一番話。他帶我去看國家畫像館裏的陳列,回來在電車上問我的印象,我坦白地告訴他:“我們一向只看山水畫,也只愛看山水畫,人物畫像倒沒有看慣,不大能引起深心契合的樂趣。我不懂你們西方人為什麼專愛畫人物畫。”他反問我:“人物畫何以一定就不如山水畫呢?”我當時想不出什麼話回答。那一片刻中的羞愧引起我後來對於這個問題不斷的注意。

我看到希臘造形藝術大半著眼在人物,就是我們漢唐以前的畫藝的重要的母題也還是人物;我又讀到黑格爾稱讚人體達到理想美的一番美學理論,不免懷疑我們一向著重山水看輕人物是一種偏見,而我們的畫藝多少根據這偏見形成一種畸形的發展。

在這裡我特別注意到倪雲林畫山水不肯著人物的故事,這可以説是藝術家的“潔癖”,一涉到人便免不掉人的骯髒惡濁。這種“潔癖”是感到人的尊嚴而對於人的不尊嚴的一面所引起的強烈的反抗,“掩鼻而這之”,於是皈依於遠離人境的自然。這傾向自然不是中國藝術家所特有的,可是在中國藝術家的心目中特別顯著。我們於此也不必妄作解人,輕加指摘。

不過我們不能不明白這些皈依自然在已往叫做“山林隱逸”的藝術家有一種心理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或者説,自然與人的衝突——而他們只走到這衝突兩端中的一端,沒有能達到黑格爾的較高的調和。為什麼不能在現實人物中發現莊嚴幽美的意象世界呢?我們很難放下這一個問題。放下但丁、莎士比亞和曹雪芹一班人所創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説,單提武梁祠和巴惕楞的浮雕,或是普拉克什特理斯的雕像和吳道子的白描,它們所達到的境界是否真比不上關馬董王諸人所給我們的呢?

我們在山林隱逸的氣氛中胎息生長已很久了,對於自然和文人畫已養成一种先天的在心裏伸著根的愛好,這愛好本是自然而且正常的,但是放開眼睛一看,這些幽美的林泉花鳥究竟只是大世界中的一角落,此外可欣喜的對象還多著咧。我們自己——人——的言動笑貌也並不是例外。身份比較高的藝術家,不嘗肯拿他們的筆墨在這一方面點染,不能不算是一種缺陷。

我們不禁聯想到華茲華斯的名句:

你的心靈不久也快有她的塵世的累贅了。習俗躺在你身上帶著一種重壓,像霜那麼沉重,幾乎像生命那麼深永!

(本文發表于1946年,節選自《朱光潛全集·第九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學者藝術家與後文人畫的實踐
· 傳統的復蘇——新文人畫與實驗水墨畫(上)
· 文人畫之要素
· 從“打倒文人畫”到“中國元素”的泛化
· [評論] 從“打倒文人畫”到“中國元素”的泛化
· 詩情主義的文人畫——李曉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