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美院教育的關鍵是啟發創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17 13:01:3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文/展望

當代藝術作為教學內容對美院來説是很新鮮的,雖然外面的世界已經“當代”得如火如荼,但是對於考取美院的學生來説卻很遙遠,這主要是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考取美院的方式依然是傳統的,你要想順利考入美院,就必須按照考試標準來準備,而考試的內容仍然是寫實藝術,因此,學生的關注點必然還是寫實藝術以及寫實藝術家,自然也就無暇顧及到更廣大的社會了;還有一個原因是社會上美術教育的資源還很缺乏,我們沒有像樣的博物館進行美術史教育,也沒有能夠跟上時代的中學美術教育,即使是一般文科教育也是應試教育,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訓練。

即使是進入美院一年級,也還是要從寫實基礎開始訓練,在中國特殊文化的背景下,學美術的沒有寫實功夫説不過去。大概三年級,學生開始有創作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腦子裏一片空白,這樣是無法創作的,於是才有了解當代創作的渴望。嚴格來講,美院的教學體系中沒有教給學生如何創作的系統方法,一般老師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自由創作,然後老師看幾次就可以了,絕大部分知識是畢業後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

自學固然是好事,也能鍛鍊學生的能力,但是這個學習的過程還是完成得越早越好,至少是早早啟動,然後帶著理想畢業。所以,美院教育的關鍵是啟發創作。

我的基本觀點是:大學所學的所有東西都可以看作是基礎,因此所有東西都要學。按照這個觀點,不只基本功是基礎,創作也是基礎,既然是基礎就需要訓練,在這個前提下,學生可以放輕鬆,不要想著非要創造多麼了不起的作品,可以專注于語言和表達的基礎訓練,這種學習在畢業以後的現實社會中是很難彌補的。不要指望學生在校期間創作出成熟大師的作品,而是要更強調創作方法和“建立好的標準”(巫鴻語)。美術學院本來就是訓練的基地,我們的問題是:訓練內容過分側重於單項練習,如素描、雕塑、浮雕等,而對於實戰模擬——創作、展覽及社會活動,卻缺少相應的重視,這方面的教師也非常缺少。

上述問題如果得到解決,我們面臨的就將是如何進行創作訓練的問題。我主張:説到哪做到哪,做到哪必須説到哪,只可以多做或多説一步,要讓學生養成動手和闡述作品同步的習慣。

因為觀念性的問題存在於思想中,離開作品的空談很容易進入妄想的誤區。用觀念來做藝術,或用來引發藝術革命只是近幾十年的事,如今它已經完成使命,進入教學階段。

材料如同思想,也有其自身的邏輯。你必須掌握這一邏輯,就如同掌握思維的邏輯,畢竟,這才是當代藝術創作的基礎。那麼,如何運用好材料的邏輯呢?我的經驗是首先必須拋開兩個因素:一個是審美的,一個是技術的。

當學生關心審美問題的時候,以他們的資歷往往會以以往的審美經驗為依據,因此不可能形成獨創性的審美突破;而以技術為目的的試驗,又會離思想、藝術太遠,所以刻意讓學生避開這兩個比較容易的選項,進入以觀念為導向的思維路徑,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新發現的視覺美或找到能夠表達新內容的材料和技術。

有些學生討厭觀念藝術是因為他認為藝術都有觀念,何必再提觀念?這是因為他沒有區分已成歷史經典的觀念與還在試驗的個人化的觀念之間的區別。有些學生認為藝術家只做作品可以不用説話,問題是你不對別人説也會對自己説,因為人的思維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創作的過程不斷地給我們提供一些階段性的結論。因為一個結論就是下一個結論的臺階,但重要的是,得出這些結論所用的原材料是什麼?是自己實踐的經驗還是引用別人的?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所用概念是否準確?在這些內容都沒有問題的前提下,這個結論才是有價值的。否則,看似正確的結論,實際很粗糙,這是因為推論的過程簡單化了。我希望學生學會的就是如何獲得有價值的結論這個過程。學會這個方法,才可以不斷創作出有價值的作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回顧與展望
湖北雕塑藝術展在武漢舉行
· 雕塑大師展望闡述作品創作涵義
· 展望·學院精神--09油畫藝術展在京舉行
· 展望談中央美院畢業展:原創性才是根本
· 展望——石頭記新篇
· 展望與高名潞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