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下書畫鑒定誰説了算?(組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5 09:40:26 | 文章來源: 濟南日報 徐紅梅

 

十多年前,中國文物鑒定界的前輩們成了中國拍賣市場的把關人。如今,此情此景已然不再,中國書畫鑒定處在青黃不接階段。

2005年12月11日,蘇女士在北京一次拍賣會上拍得署名“吳冠中”的油畫《池塘》。2008年7月1日,吳冠中在其上寫下“這畫非我所作,係偽作”。蘇女士以此為據,將拍賣公司和賣家告上法庭,目前此案正在審理中。

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火爆,書畫鑒定糾紛和官司此起彼伏,鑒定的話語權從以往鑒定專家“一言堂”的格局中掙脫出來,各方人士各就其位,各執己見,眾多書畫官司在鑒定的裁決上卡殼,鑒定成為書畫市場的軟肋。人們不禁質疑:書畫鑒定到底由誰來做?誰説了算?

幾張大嘴什麼都説

古代書畫的鑒定有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和各大博物館的專家,現當代書畫的鑒定則政出多門,幾張大嘴都在説。

鑒定家在説。古往今來,鑒定家因為對於書畫具有豐富的鑒定經驗和敏銳的鑒別眼力,為世人所信服。不過,鑒定家之間有時也會在作品的真偽、年代問題上産生分歧。1995年,張大千的《倣石溪山水圖》在某拍賣會以111萬元成交,其上有鑒定家謝稚柳的肯定意見。後來,收藏者找到鑒定家徐邦達和史樹青鑒定,兩位均表示此畫是偽作。最後,這場南北鑒定界的“真偽之爭”以畫芯被人替換而了結。

史論家在説。2005年,“黎雄才、關山月作品展”被關、黎兩家後人認定“無一真品”之後,嶺南畫派紀念館、廣州美院的專家隨後對作品進行了鑒定,認定為偽作。過了一些日子,展覽主辦方又讓北京的專家鑒定,得到的是“真跡”的結論。

書畫家在説。大多數人認為作者對自己的作品鑒定最具權威性,因此,藏家將買回來的作品請作者過目是常有的事。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許多書畫家也奮起“打假”。因作者指定署名作品係偽作而引發的官司時有發生。

書畫家眷屬在説。書畫家過世了,人們常常求助於其家屬後人,後者中的許多人也自覺承擔起鑒定真偽的責任,由此引起的書畫鑒定糾紛也不在少數。2000年,在上海展出一批被稱作傅抱石金剛坡時期的作品,被傅抱石之子傅二石指認為偽作。2002年3月,石魯夫人邀請石魯朋友、同學、學生及長期研究石魯的專家等,對河南出現的一批“石魯遺作”進行鑒別,與會者基本認定“均係假作”,石魯家人遂通過媒體發表“打假聲明”。

書畫家的友人、弟子在説。現當代書畫家的作品請友人、弟子鑒定真偽也是常見之事。參加拍賣的一些作品上,經常看到一些藝術家友人、弟子的題跋。這些題跋如果出自名人之手,會增加作品的含金量,因此,有些作偽者不僅偽造原作,還仿製其友人與弟子的題跋。由此而引發的訴訟也不少見。

此外,拍賣公司、畫廊等經營單位和一些美術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特別是民間的各種鑒定機構也在説……各種名目的鑒定大行其道,一張張大嘴,驚人之語時出,質疑之聲四起,書畫鑒定怎一個亂字了得?

從專業角度看,各方對於書畫作品的鑒定是成立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的。現當代書畫家多應酬之作,無疑會造成作者、家人、弟子在判斷上的遲疑或錯誤。鑒定家也不是萬能的。在波瀾壯闊的書畫鑒定海洋中,每一位鑒定家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誰也不可能成為“通才”。可是,一些鑒定家、史論家在鑒定時,常常越界跑馬,以其昏昏豈能使人昭昭。

那雙小手在那兒緊撈

在一張張大嘴吞吐天地、指點江山之時,人們分明看到有一雙小手在書畫鑒定體系的漏洞和黑洞裏緊撈。

漏洞在於法律法規的不完善。迄今為止,國家沒有設立權威的書畫司法鑒定機構,沒有法律法規為書畫打假提供有效的手段,而什麼人或者什麼機構具備鑒定真偽的資格、什麼部門的鑒定會成為法律採信的證據,都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據曾經打贏書畫真偽官司的畫家史國良敘述,第一次開庭,焦點集中在畫作到底是不是假畫上。作為原告的史國良要求進行鑒定並列舉了中央美院、北京畫院等多家重要美術機構。但是法院認為,上述機構的鑒定結果不能作為司法依據,如果要鑒定,應該去版權中心、筆跡鑒定中心等單位,但是法院提供的幾家機構都不願對畫作進行鑒定。

漏洞在於權威的缺失。從前,古代書畫的鑒定,業界一致認可“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的主要成員。這些年,其中一些人過世,一些人年事太高,而後繼者不足,以致當今書畫鑒定人才匱乏,整體水準直線下跌。此外,現當代書畫本身紛繁複雜,畫家眾多,絕大多數個人、流派的書畫鑒定研究尚未全面展開,具有權威性的書畫鑒定家尚未出現。説來,因為現當代書畫的鑒定難度相對比古代書畫容易,人證、物證相對較多,所以現在到處都是權威,也就沒有了權威。

漏洞不補便成了“黑洞”

這黑洞就在於有償鑒定的氾濫。市場的火爆使現當代書畫作偽之風猖獗,作偽手段、技術層出不窮,於是,一些人開始以“專家”的身份渾水摸魚———出具與一定數額金錢相應的“鑒定證書”,收取“鑒定”費用。各種各樣的“鑒定機構”和“鑒定專家”大量出現,鑒定證書滿天飛。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陳履生指出,以“中國”為字頭的機構出具的“鑒定證書”,理應有著基本的面對學術和市場的嚴肅性,但是情況並非如此。現在一些博物館或其他一些國家級的單位,正在以這種國家級的名義進行“鑒定”或出具“鑒定證書”,為贗品的流通保駕護航。同時,也有人把“國家級”的鑒定證書也偽造出來了,真偽難辨。

一雙小手憑藉一張什麼都説的大嘴,貪婪地撈取著地位、名譽、利益……書畫鑒定體系和書畫市場秩序越來越混亂。

亂局的整理需要法律的約束和支援,需要科學的書畫鑒定體系的建立。新中國成立以來,書畫鑒定方法從舊時主要依據個人實踐經驗的感性認知,逐漸向講求方法和理性認識的專業學問演變。上世紀80年代,書畫鑒定界出現了將科技手段運用於書畫鑒定的趨向,目前書畫鑒定逐漸傾向於“目鑒為主,科技為輔”的思路,利用現代技術建立一個現當代名家名畫檔案數據庫、加大現代科技在書畫鑒定中的運用呼聲漸起。但數據庫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傳統鑒定方法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發展仍是書畫鑒定的主要問題。

亂局的整理更需行業自律。“説真話得罪人,説假話害死人,亂説話氣死人,不説話難為人。”一位藏家這樣打趣鑒定界的現狀。鑒定家的地位和權威是在書畫交易的實踐中逐漸樹立起來,要想讓“鑒定家”回到應有的位置,發出權威的聲音,只有把藝術家的著作權、收藏家的知情權、鑒定家的話語權放在首位;只有對待一件書畫作品,慎言謹題,細心求證,去偽存真,善於修正自己的認識和“服輸”,才能逐漸扭轉現當代書畫鑒定這種“群龍無首,諸侯割據”的無序狀態,才能還書畫藝術一個高雅純正的境界。

(本文來源:濟南日報 )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池塘"被畫家鑒定為偽作 吳冠中偽作案二審開庭
· 細説當今書畫鑒定家
· 鑒定困局真假難辨 中國藝術市場的致命短板
· 誰來鑒定“鑒定專家”
· 一幅作品經修復後被鑒定為倫勃朗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