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汪建偉:當代藝術需要“發現” 更需要重新理解“發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8 16:49:22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作為“發現:發現當代”項目的三位策展人之一,汪建偉的任務是負責選取七至八位中國藝術家和其作品參展。那麼他所選取的“發現”到底是怎樣的?他將對這裡的“發現”作出怎樣的理解和闡釋?他衡量或者決定“發現”的標準是什麼?他的觀點與其他兩位策人是否一致又或者相異?記者連線到了剛剛回到北京工作室的汪建偉。

“交叉”讓“發現”更有意義

汪建偉是中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新媒體藝術家。一直以來,他都致力於研究綜合知識以及多學科交叉對當代藝術的影響,試圖應用多樣化的學科方法來創造新的藝術語言。在藝術上,他實現了作品跨越電影、話劇、錄影、裝置、表演藝術、公共藝術以及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正如他所説,他並非第一次從藝術家的身份跨越到策劃者位置上。

汪建偉坦言:“秦思源選擇我做策展人,基於兩個原因。第一,我本身就一直在藝術上關注‘交叉’問題;第二,‘發現’這個問題本來就需要很多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當策展人的身份、知識結構不同的時候,就更能形成對藝術認知上的‘交叉’。在這樣的基礎上,合作也就有了意義,‘交叉’也更有意思。”

他告訴記者,他選取的七位中國當代藝術家是張慧、劉韡、李永斌、石青、徐震、馮夢波和楊俊。這裡的選擇是基於他要讓大家看到中國當代藝術裏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既這些藝術家和作品是不被西方媒體或市場傳媒所確立或熟悉的。

熟悉與不熟悉都會有發現

他説:“這七位藝術家中有大家熟悉的,也有大家不熟悉的。這裡實際上就是我對‘發現’意義的理解。往往,大家都會以一種既有的理由或者思維去‘發現’。對於‘發現’的概念,人們往往都被遮蔽在熟悉感或者概念思維中。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挑戰經驗,對已有事物進行再次印證。例如,馮夢波、徐震都不是陌生的藝術家,然而當人們看他們的作品時,實際上並一定很熟悉,也不一定理解。從熟悉的人的作品中看到“陌生”,不也是一種‘發現’嗎?另一方面,作品還沒有完成或正在形成過程中,‘發現’也可産生。”

汪建偉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對“發現”的兩種理解。無論藝術家是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他只關注作品本身。熟悉的藝術家,其作品有被重新“發現”的可能;不熟悉的藝術家,或許其作品並未完成或正在形成的過程中,也同樣能被“發現”。

“這七位藝術家的選擇都是通過作品來了解的。正如當代藝術重要的不是材料或者表現形式,而是思維方式。”汪建偉説:“例如石青,原來一直是以影像、表演以及錄影的形式在探討藝術,這次呈現的則是裝置。表面上看,藝術家改變了材料和語言方式,實際上,這裡我之所以選擇石青,重要的不是材料或者語言,而是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石青這件作品被展示出來的時候,觀眾就會發現其作品與展示空間之間會産生一種非常深層的關聯,觀眾由此就能體悟到‘發現’的另一種意義。”

汪建偉告訴記者,他在關注這些藝術家作品的同時,也非常關注這些作品本身與藝術家過去之間的連接。他認為,藝術家的作品如同一個連接點,既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連接點,也是藝術家現在與過去的連接點。

對於該項目參展藝術家的具體作品內容,汪建偉並不願透露太多。他表示,這樣才能讓觀眾自己去領悟“發現”的意義和內涵。至於,同是該項目策展人的Mami Kataoka又是如何理解並實施“發現”的呢?汪建偉透露,他們既有不謀而合之處,也有相異之處,就待觀眾自己去“發現”吧。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汪建偉:當代藝術需要“發現” 更需要重新理解“發現”
· 漢斯VS艾未未 一場跨年度的馬拉松對話
· 王泊喬數字顛覆藝術
· 裏希特馬德里展覽主推“在照片上進行的繪畫”
· 藝術是推動文明進程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