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秦思源:“上海當代”要先夯實基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7 09:00:03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楊琳

  

 

秦思源,“上海當代”新任展覽總監,駐北京多年的藝術家和策展人,曾擔任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總策展人和副總監。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接手“上海當代”,再加上前兩年經濟局勢大好形勢下“上海當代”的輝煌歷史,秦思源作為新任展覽總監所要面對的挑戰和爭議自是不小。對此,他對記者的回答是,壓力和非議的確是有,但他並不在乎別人説什麼。他説,他對當前亞洲藝術格局和市場狀態有清晰的認知和主張,而且正在調整戰略並付諸行動。另外,他也表示,他的出任並不是短暫的,而是會持續下去。

“上海當代”本身就要調整

對於今年“上海當代”參展畫廊數量大量減少,尤其是歐美畫廊比例嚴重縮減,秦思源坦言,今年的規模的確有所縮小,金融危機的影響固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上海當代”本身就需要進行結構性、方向性和策略性調整才是主因。

他説,前兩屆“上海當代”的參展畫廊60%來自歐美是有特殊的經濟環境做支撐,同時也是由於中國這個新興藝術市場的全新經濟現象對西方畫廊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所致。當時的歐美畫廊都有不少余錢到中國乃至亞洲這個巨大的新興市場去尋找新的機會。但是,當時的“興奮”並不是市場的真實狀態。所以,他説:“到了現在,遭遇慘痛金融危機的歐美畫廊一方面沒有了資本做後盾,另一方面也對亞洲市場的興趣大大減退,畢竟亞洲經濟雖然活躍,但是藝術市場的藏家群體並沒有很好的建立,尤其是中國本土收藏家。”

調整了參展畫廊結構,還要有針對市場態勢有所舉措和行動。他指出,其實,今年減少的那部分參展畫廊主要還是歐美畫廊,不過亞洲畫廊卻給予了一定的補給。原來以歐美畫廊為主的“上海當代”現在變成以亞洲畫廊為主,也是一種真實市場現狀。作為一個立足於亞洲平臺上的博覽會,這本身就是一種趨勢。從長遠來看,“上海當代”也必須關注亞洲畫廊和藝術家的成長,唯此博覽會才能真正立足亞洲長足發展。

以學術展鞏固博覽會品牌

當然,他也指出,歐美一些國際大牌畫廊少了,但“上海當代”整體品質不能差。所以,除了嚴格把關主體參展畫廊的作品水準之外,還特別推出“發現”項目,從學術形象上繼續維持並鞏固“上海當代”的品牌效應。

他表示,博覽會並不是去營造一個臨時的、不真實的市場現象,而是需要去創建一個長期的、穩定的藝術市場態勢。目前,亞洲藝術市場除了需要有好的藝術家、藝術作品之外,收藏家隊伍的培育也是關鍵。尤其是中國本土藏家,這是博覽會的基石。

培育收藏隊伍才是博覽會生存之本

所以,他告訴記者,這也是為何他和他的團隊全力開啟“亞太區藏家發展項目”的原因。目前,該項目已經啟動,並收到了合作藝術機構和諸多收藏家的好評。通過這個項目,博覽會從一個一年一度的大型藝術展覽變成了一個一年四季、365天都需要與機構、藏家、藝術家溝通的公益平臺。目前,他們還僅限于聯絡各類藝術機構,為這些機構下的收藏者們提供服務。以後,他們還會直接接待散戶藏家。他強調,博覽會與藏家之間絲毫不存在任何買賣關係,僅僅是為收藏家搭建了一個學習藝術和鑒賞藝術的平臺。在這裡,他們可以為收藏家組織並安排各類藝術品收藏投資講座、沙龍、觀展或藝術之旅等活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發現新的可能 ——上海藝博會藝術總監秦思源訪談
· 做一個不一樣的博覽會——訪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秦思源
· 秦思源:收藏家是怎樣煉成的?
· 秦思源:現在需要建立起收藏家的信心
· 緩兵之計 秦思源瞄準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