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做一個不一樣的博覽會——訪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秦思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2 09:42:1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記者肖維波

秦思源


已成功舉辦兩屆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將於9月9日第三次登陸上海。主辦方博羅尼亞展覽集團是歐洲展覽會主辦機構的領頭羊之一,對每一屆的藝術總監都有不同期望。繼前兩屆的洛倫佐·A·魯道夫和皮埃爾·于貝爾之後,“上海當代”的主辦方認為,他們需要更了解中國國情、做事方式和語言文化的人來架起西方藝術界和中國的橋梁。於是,秦思源——這位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中英混血兒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秦思源有著傳奇的經歷,外祖父是“五四”時期的學者陳源,外祖母是作家淩叔華。他説:“從抗日戰爭時期,母親就一直生活在國外,之所以給我取名思源,是希望我能想著她的祖國,同時也是為了懷念外祖父。在我出生時,外祖父已經因病去世了。”

在中國,我找到了自己”

也許是遺傳的緣故,秦思源從小就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1979年,年幼的秦思源來到北京,在什剎海體校學習中國武術,年僅11歲的他在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小子》中出演了角色。幾年後,秦思源回英國讀書,並考上了當時居世界排名第三的愛丁堡大學電腦係,很多同學都羨慕他。一個學期後,秦思源做出了一個令周圍人非常不解的舉動——退學,重考大學。秦思源回憶説:“我發現自己對電腦毫無興趣,學習成了一種負擔。相反,我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濃厚興趣,於是重考了英國亞非學院,主攻東方文化。”

大學畢業後,秦思源又來到北京,那時他常去圓明園藝術村結交一些民間藝人。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正是中國搖滾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北京颳起了一股樂隊“風暴”。出於對搖滾的熱愛,秦思源和幾位民間藝人組建了“穴位”樂隊,並任主唱,在公開出版的《搖滾北京2》中發表過《微不足道》等歌曲。兩年半後,穴位樂隊解散,秦思源又回到了英國。當時,大英圖書館正要招聘一名熟悉中國文化的管理人員,招聘條件是能講中文、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由於秦思源對四大名著、唐詩宋詞以及中國近現代史都有一定了解,所以面試時順利過關。在大英圖書館工作的4年多時間裏,他潛心研究敦煌文化,並參與了大英圖書館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合作的一系列項目。

2002年初,秦思源再次來到北京,出任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藝術總監一職,並參與了“都市發聲”項目。隨後,他跳槽到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任副館長兼首席策展人。他説,之所以辭去月薪不菲的工作,就是想找一個理想的平臺,做繪畫、雕塑、時裝展覽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中國,我找到了自己。”他説。

就在秦思源的事業如火如荼的時候,博洛尼亞會展集團開始和他接觸。“當時我沒有立刻答應。”秦思源説,“做一個博覽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了解雙方立場,才能合作得比較愉快。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規模大、細節多,很多事情我從來沒有面對過。”秦思源後來發現,“博洛尼亞會展集團在全球有80多個不同的博覽會,專業性和管理經驗方面都沒問題,團隊效率高,對博覽會的運作熟悉,而且做事情很有原則,我之前的很多擔憂都化解了。於是今年1月份我和博洛尼亞會展集團正式簽訂了兩屆合同。”

也許前兩屆上海藝博會的藝術總監更有名,例如皮埃爾是著名的畫廊家,洛倫佐曾做過巴塞爾博覽會。“但他們只擁有國際化背景,並不了解中國的藝術市場,這對一個藝博會的長期發展是沒有好處的。中國的藝博會需要一個既了解國際同時又了解中國的人去做。”秦思源説,“藝術總監應該起到橋梁的作用,讓中西方的藝術思想進行溝通,這才是藝博會的目的。”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齊白石《油燈貓鼠圖》拍出448萬
· 靳尚誼《毛主席全身像》拍出2016萬元(圖)
· 八大山人<倣倪雲林山水>創紀錄 成最貴國畫(圖)
· 西泠印社:09年藝術市場總體趨勢被普遍看好
· 上海金融中心“空降”藝術衍生品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