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武漢藝術生態評點:這裡不缺藝術家,缺的是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0 09:01:40 | 文章來源: 北京文藝網

   近日,在湖北省藝術館和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合作舉辦的美術文獻藝術中心收藏展《回溯與探索》上,記者採訪了美術文獻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劉明。他的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關注,他説:“武漢從來都不缺乏好的藝術家,但藝術生態並不完善,很多層次出現空檔。然而,也正是這種缺失讓我們看到了機遇。”到底是怎樣的機遇呢?

整個七月,湖北省藝術館三樓的連續四個展廳都在展出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收藏展《回溯與探索》。展覽共展出了70余位藝術家的包括繪畫、雕塑、影像、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近80件作品。

收藏展成慣例年度舉辦

1993年,彭德、魯虹和劉明三位藝術評論家共同主持出刊《美術文獻》雜誌;2003年,劉明作為主創者之一創辦了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劉明介紹,這次展出的近80件作品都是從1993年《美術文獻》雜誌創刊到2003年美術文獻藝術中心成立以來所收藏的近500件藏品中精選而來,其中既有一批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乃至國際上享有聲譽的藝術家們代表性的作品,也有一些活躍的年輕藝術家實驗、探索性的作品。他説:“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我們作為專業藝術機構視角下湖北乃至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及其整體面貌。”他告訴記者,從2003年開始,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就開始每年舉辦一次收藏展,但並非以陳列的方式展示以往的藏品,而是向觀眾呈現他們每年最新收藏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記者觀察到,展出的70%藏品都是2003年以後的創作。劉明坦言,這是他們的有意而為,即重點展示藝術中心成立以來所關注並收藏的具有相當潛力的年輕藝術家,如王衍茹、龔劍、郭鴻蔚、李小松、李繼開、陳波等人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本土藝術家。

他説:“實際上,這也是在展現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核心主旨,即關注並支援本土藝術家,尤其是年輕的、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的作品,為他們提供展覽展示及作品推廣。”劉明特別強調,《美術文獻》雜誌和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目前是完全獨立運營,雖然同出一脈,但定位不同,雜誌是關注整個中國當代藝術,藝術中心則更關注本土。

立足湖北本土,關注新人新作

劉明指出:“武漢從來都不缺乏好的藝術家,但藝術生態並不完善,很多層次出現空擋。然而,也正是這種缺失讓我們看到了機遇。”

湖北省藝術館館長傅中望也表示,85時期之後的湖北武漢,從來不缺少藝術家,藝術家們來來往往,卻始終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將他們牽引到這裡。他説:“在這個來來往往的城市中,美術文獻藝術中心或許是一個較為執著的見證,這個見證恰好反映出一個藝術機構在特定時期與地域的作用。他們對湖北本土年輕藝術家的關注與推介,活躍了藝術生態並不十分理想的湖北藝術界;其對藝術品的收藏與展示,也為一個時代的發展歷程留下了點點歷史的印跡。”

這裡從不缺藝術人才

武漢,擁有從唐義精到唐一禾、楊立光,再到尚揚、唐小禾、程梨,之後又出現李全武、周向林;再接下來有石衝、曾梵志、魏光慶、李邦耀、袁曉舫;還有曾在武漢工作並做出貢獻的徐芒耀、王廣義以及一直駐留武漢的冷軍等在中國乃至國際藝壇上具有影響力的眾多藝術家;還有陳波、李繼開、徐文濤、龔劍、李鬱等一批後起之秀。上世紀80年代,武漢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發源地。然而,作為一個擁有80年美術教育優良歷史和藝術人才輩出的重要地域,武漢卻始終因為缺乏完整且具有活力的藝術生態而與活躍的藝術市場無緣。不過,這種缺失恰好是那些一直駐紮、留守或長期關注、熱愛武漢這片藝術故土的專業人士的巨大機遇。

今年7月31日,《兩湖潮流——湖北·湖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9》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展覽聚焦湖北、湖南兩省從85時期至今的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以及兩省涌現出的大量當代美術創作團體和在野力量具有份量的藝術創作成果。

2008年12月26日,武漢美術館開館展《互動——2008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同樣也是以武漢籍以及曾經生活工作在武漢的藝術家們為主題。

再追溯到2007年10月9日,《美術文獻》雜誌策劃的武漢2007第二屆美術文獻展,讓海內外藝術界人士親眼並系統地目睹了從1985年至今的大批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實力。

同年9月22日,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館長李小山親自策劃和籌辦了一場主題為“武漢!武漢!”的當代藝術邀請展。展出了來自武漢的10位藝術家的近40多件作品,既有傅中望、魏光慶、史金淞這樣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擁有相當地位的藝術家,又有徐文濤、陳波、李鬱、龔劍等新興的後起之秀。當時李小山就曾這樣説:“早在80年代,武漢就是當代藝術的策源地,出現了很多具有批判和實驗精神的前衛藝術家。雖然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出國就是移居北京、上海等地,但仍然有眾多重要的藝術家留守。這些藝術家的存在和創作以及在他們的帶動下興起的新銳們將會讓武漢當代藝術之‘火’再次燃起。”

毋庸置疑,武漢的藝術教育是比較發達的,除了湖北美術學院,還有華中師大美術學院、中南民大美術學院、武漢大學藝術系、以及其他眾多大學中的設計與藝術學院。另外,還有湖北省美術院和武漢畫院這樣的創作機構。

種種事實和學術界的評論都説明,湖北武漢是一個從來都不缺乏好藝術家的具有優良藝術教育體系的重鎮。而這一點也恰恰也是武漢能夠如此吸引海內外藝術界關注的重要原因。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怎樣理解上海的藝術生態
· 商振純:中國外國搞這種藝術形式還沒有見過
· 蔡國強:中國的現代藝術剛開始,而我比較幸運
· 書法自由精神為藝術創作手段 不等於現代藝術
· 我們拿什麼向西方現代藝術殖民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