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藝術要從已形成的套子中跳出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0 08:57:15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去年10月8日,英國著名的薩奇畫廊在倫敦的新館舉辦了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首展《革命在繼續》的開幕式,引起轟動:當天參加開幕式的就有4000人,整個展覽吸引的觀眾打破英國紀錄超過了50萬人。儘管如此,該展覽畫冊的撰稿人姜節泓卻認為,展覽本身極具諷刺意義。

“革命在繼續”有諷刺意義

身為英國伯明翰城藝術與設計學院中國視覺藝術中心的創建人,策展人姜節泓首先對薩奇畫廊的展覽作了澄清:他不是那個展覽的策展人,也不是薩奇畫廊的雇工,而是與倫敦蘭登書屋簽約的著述人。薩奇畫廊不用策展人,只展自己買下來的東西,不過畫廊卻在展覽中採用了他的書。他表示,當時他所面臨的困難是沒有選擇作品的權利,要麼只針對薩奇的收藏,要麼就像現在那樣既包括薩奇的藏品(佔50%到60%),也包括他認為重要的、能夠支撐其理論框架的藝術家的作品。薩奇還接受了他推出的展覽標題:“革命在繼續”。

為什麼説“革命在繼續”?姜節泓表示:一、表面看那些參展作品大量借用文革的符號。他認為這些符號的有效性應該在20年前,現在已無效了,現在再借用就是其他的考慮,反映藝術家的創造力有問題。至於這是否應該“再繼續”?他認為除了符號的借用應該還有其他的東西,如其中的反叛精神,可以引發更有持續性、精神性、更有創造力的借用。二、“革命在繼續”有諷刺意義。為什麼在今天、在英國最大的畫廊裏有這樣的展覽?其諷刺意義不是針對薩奇的,而是針對整個現象的:現在這些文革的符號居然還能賣錢。

當代藝術應該強調創造性

他又指出,“借用”本身沒關係,二三十年前中國藝術家碰到了一個千年難得的機會,一方面突然改革開放了,另一方面又有文革這樣龐大的視覺資源。不過,當初借毛澤東的形像是需要勇氣和膽魄的,最早1979年王克平做的木雕,後來李山,余友涵、王廣義畫的毛澤東,在當年是不得了的事。問題是借的過程要有知識性貢獻。當代藝術與傳統的藝術是不一樣的,價值取向不同。如清初的“四王”以復古為宗旨,那是的取向不是為了變化與創新,而當代藝術則不是,講的就是創造力。現在還在“繼續革命”,講到底就是沒有創造力。

他認為,薩奇的收藏相當部分把中國當代藝術與政治掛鉤。這涉及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兩個敏感點:政治與金錢,這是學術界需要回避的。栗憲庭把中國當代藝術比作“春卷”。他認為只要好吃,叫不叫春卷都沒關係,洋人的三明治也是如此。他進一步表示,栗憲庭是很優秀的學者,去年獲得荷蘭王子的學術基金,他作為推薦人寫文章推薦。在上世紀90年代以他的眼光總結出政治波普與頑世現實主義,是劃時代的。不過反過來看,這也成了人們觀察中國當代藝術的現成框架。 

在借用中發掘創造性

他指出,現在的藝術家與當年比,沒有當時的各種限制,但他們面臨更困難的挑戰,那就是如何從西方已經形成的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套路中跳出來。他們要發力,卻很難找到支點。他還談到了近年來的感受:一方面回國很頻繁卻仍覺得跟不上節奏,因為國內展覽太多;另一方面又覺得真正有品質的展覽不多。藝術家做作品、策展人策展,時間精力是不是花足了?有的藝術家作品出來一年半載後還可以修改,這樣的作品完成了嗎?在北京有很多只能稱為組織而不能叫策展的展覽,令人疑惑,那些策展人的貢獻在哪?

身為策展人,他還表示,策展人的題目應該是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討論的結果,策展人以展覽為機會讓藝術家做作品,重在過程,這既是藝術家形成作品的過程,又是策展人形成文字的過程;作品與文章的形成應該是互相影響的。他還談到,大家都關注高名潞策展的“意派”,理論很高調,但他個人性格喜歡做特別小的課題,如今年2月為英國紅樓基金會策劃的展覽“天使的傳説”,不僅小,還有點俗氣,要看藝術家如何掙脫“小”的束縛。他還打算做一系列的展覽,從8月8日在上海四大空間舉辦的繆曉春與英國藝術家的新展覽開始,到明年世博期間,2個月一個展覽,一共推出8到10個展覽,主題都與“借”有關,做完後要寫本書,叫“從有到有”,討論藝術創作中如何借用的問題,探討創造力在有限而非無限的範圍如何生成與延續的過程,以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來説明問題,看他們在有限的框架中如何爆發,實現“從有到有”的創造。

下一頁畫官與藝術評判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國當代藝術:“走出去”要有自己的精神
· 當代藝術是有“野心”的——谷文達訪談
· 直面心靈才是真正的當代精神——漫話當代藝術
· 過於觀念化模式化的作品沒市場——與新加坡行家談中國當代藝術前景
· 當代藝術正在消失的七個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