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大樓·大學·大師——我與中央美院的校園藍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5 09:04:2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作者:潘公凱

“我始終把自己的作品和其他的事情一樣,看成是我生命的痕跡。”這是我在自述文章中説的話,現在我可以從容地返回去講:我當美術學院的院長,其實也是我的大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教育家梅貽琦先生的這句話恐怕已經成為現今國人討論大學時引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它雖然道出了辦好大學的一個共同理想,即注重師資人才與人力資源的建設,但另一方面又不大適應當代中國教育的現狀與新時代的辦學理念。在我看來,除了“大師”之外,“大樓”也是一所大學的基本條件,沒有“大樓”也就沒有大學;沒有“大樓”,大學何以築巢引鳳,吸引人才?何以搭建平臺,培育莘莘學子?因此我以為,“大師”與“大樓”,皆為大學所需,關鍵在於“大樓”要為甘於奉獻的“大師”而建,為莘莘學子的前途而建,為一所大學的長遠規劃而建,為一個國家在某一學科領域的未來發展而建。因此,一所勵精圖治的大學必須兼具“大師”與“大樓”,方能擁有大學精神的氣度和長遠發展的底氣。

5年來,中央美院在校園環境和教學硬體方面的發展十分迅速,這首先是由中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大形勢決定的。在我剛到中央美院的時候,中央美院正好從大山子的過渡校舍搬到花家地的新校園,當時連同附中一共蓋了8萬平方米的建築,花家地校捨得面積當時是按照1500名學生數的規模來建造的;而我2001年調到中央美院的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已經接近尾聲。我當時就覺得,這樣的學校規模與同時期其他藝術類院校的規模相比,顯然是不夠的。

經過與教育部和國家計委長時間的多次協商、請求,終於得到上級的支援,同時學院在原有的三小塊空地上建設新校舍。因為中央美院原來在王府井還有一個美術館與外事樓,其面積經過核算以後,上級批准我們在中央美院加建兩萬多平方米的校舍,並撥款1.5億元。但由於校舍面積仍未滿足招生、教學需要,我們又多次上報、請求,最終獲得了有關部門的理解、同情和支援,從2萬平方米擴大到5.3萬平方米,投資增加到了3億元。

整個的爭取過程很艱苦,但在我看來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校舍和硬體的保障,學科就無法拓展,學生數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學校的經濟運作與學術發展就會面臨嚴重的困難;如果沒有校舍和經費,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就根本無從談起。很多教師們往往只看到自己眼下的一小塊工作,大家都覺得抓教學品質就是要天天往教室、畫室裏跑,看看素描畫得好不好,作業做得好不好等等,沒有把硬體建設、經濟發展、學科建設和教學品質緊密地聯繫起來,而是把它們割裂開來了。但我是很清楚地知道:一個學校要發展,要在學術水準上提高,要在國際上獲得知名度、站住腳,沒有足夠的校舍和足夠的學生量,尤其是沒有比較完整的學科結構,一切都將是空談。

我接任院長以後,花家地本部的新的硬體建設可以分成三大塊:一是建成了有1600個床位的學生宿舍,這就使得學校學生宿捨得總容納量達到了3000人;二是2.3萬平方米的設計教學樓的落成,可以為中央美院最新的兩大學科——設計學科與建築學科提供教學空間設施的保障,而把花家地一期工程的主教學樓騰出來給造型學院和中國畫學院;同時我們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美術館,經過了認真的探討和多輪方案的設計、選擇,最終委託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磯崎新來設計美術館建築。建成後的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是相對現代化、國際化的美術館,目前已經引起了國內、國外美術院校的密切關注。

除了花家地本部的建設之外,附中的搬遷又為大學部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空間,這個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的。首先要讓附中搬到新的校舍,很多教師在不大了解情況的條件下,因為已經從王府井搬遷一次了,所以都不願意第二次搬動,為此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新的附中校址選在北京東部的燕郊,2005年學校花了4000萬元買到了220畝的土地,隨之就開始修建新的校舍。燕郊校區的新校園比花家地本部的校園還要大,為附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環境。而且,燕郊校區還有一半的校舍可以用於大學部的未來發展。

如果算一筆賬的話,從2001年我到中央美院以後,我所經手上報立項、投入建設一直到竣工使用的總建築面積已經達到了13萬平方米。加上美院原有的一期工程建築,共2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我剛到美院時,在籍學生是700人,如今學生數是4000人。與國內外的同類院校相比,中央美院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大的美術學院之一了。

近5年來,在全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大形勢之下,由於中央美院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我們在教學空間與硬體建設上取得了大踏步的發展。此外,在教學設備的建設上我們近幾年的投入也較多,其資金來源一是向教育部申請教學設備的專款,二是學院財政資金的內部投入。對教學設施、設備的資金投入的增加,直接關係到教學品質的保障;反之,要什麼沒什麼,缺這樣少那樣,學科建設、提高教學品質都是空話。為此,我們給各分院、係下放了一定的經濟自主權,發揮各分院、係在財務管理上的主動性,使資金能夠用到更重要、更適合的地方。

我在中央美院擔任院長以來,把教學改革的重心放在新專業的設置、學科結構建構和硬體設施的改善方面。現在回過頭去看,全院教師幾乎都有同感,我們這樣的做法,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當然,在做的過程中,是通過了從係到院、學術委員會、院班子、院黨委、中層幹部,各個層面的多次探討、研究,通過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才做到這種格局上的大變革。回過頭來看,這些改革還是有很大風險的。例如這些新的專業,我院都沒有現成的師資,或者很少;同時在新院係教學空間和硬體設施上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難。這些成績,都是在條件很不具備的情況下,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地做出來,一石一瓦地壘起來的。

經過數年來的努力,中央美院面向未來的學科佈局已經基本完成,中央美術學院將從“高速發展期”向“深化提高期”轉變過渡。我相信,當一所美術學院擁有了畫壇、設計界與學術界的“大師”,擁有了環境優雅而現代化的“大樓”,擁有了在該領域內完整而前沿的學科建制的“大氣”,這所學院就一定能在國內代表美術教育的最高水準,在國際上力爭一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徐冰:新潮美術的意義和局限
· 彭德:批評應當圖文互動
· 利益博弈應有底線
· 倣古傢具業何去何從——論傳統傢具的改良創新
· 聞立鵬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