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倣古傢具業何去何從——論傳統傢具的改良創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4 13:17:20 | 文章來源: 搜狐 文化

伍炳亮創新設計-明式黃花梨無束腰條桌

傳統傢具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我們常常提到中國傳統傢具的繼承與發展,這句話準確地表明瞭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那就是繼承在前,發展在後。只有帶著學習和研究的態度對傳統傢具的造型規律、榫卯結構、製作工藝、文化內涵等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並且身體力行地實踐製作,對傳統傢具藝術的理解才會深入和透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分析研究時代發展的需求,將傳統傢具藝術中精華的部分予以保留和弘揚,對不足之處進行改良更新,這樣我們傳統傢具藝術才能在時代變化中不斷發展,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為什麼要對傳統傢具進行改良和創新設計

對傳統傢具藝術進行改良和創新,是古典傢具製造行業所面臨的時代使命

我們所談的傳統傢具,主要是以明清兩代不同風格的傢具為代表。明式傢具的簡約空靈、方正素雅,與清式傢具的繁縟華麗、莊重肅穆形成強烈對比,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用繁簡各異的藝術手法,共同建構了我國傳統傢具的輝煌成就,傲然卓立於世界藝術之林。正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行業的先輩身處不同的經濟文化環境,勇於對傢具藝術形式進行改良創新,才使得我們今天得以瞻仰明清兩代傳統傢具的藝術高峰,因此,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對傳統傢具藝術進行改良和創新,是各歷史時期傢具製造行業所面臨的時代使命。只有在繼承傳統傢具藝術精華的同時,不斷進行改良與創新,設計製作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傳統風格古典傢具”,才能使我國傳統傢具藝術持續發展。

對傳統傢具藝術進行改良和創新,是古典傢具製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資訊科技時代,當今社會無論是居室空間、房屋結構或生活方式,與明清時期相比都産生了巨大的變化,傢具作為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物品,是與當代生活緊密相連的,不能脫離時代的需求。那麼,在現代生活中,傳統風格的紅木傢具是僅僅作為收藏欣賞的對象,還是應該成為具有實際生活使用功能的傢具呢?應該是兩種都需要,既需要原汁原味地展現傳統傢具藝術樣式,也需要在傳統傢具風格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更新,使其適宜現代生活。

古典紅木傢具行業在最初的發展階段,絕大部分企業都是以單純仿製傳統傢具樣式而進入市場的,在市場發展到一個繁榮的時期後,必然會進行市場的細分。因為市場中存在不同的消費需求,有消費者購買名貴木材製作的倣古傢具,也有人購買相對便宜木材製作的倣古傢具,有人喜歡高倣的,也會有人喜歡改良和創新設計的,各企業會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來開發設計傢具,這就是市場需求引導行業發展的結果,市場需求與傢具製作之間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互動。當市場上的古典紅木傢具有了不同風格和多樣化的經典作品,這個行業才不會陷入惡性的價格競爭,才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古典傢具行業也只有從跟風式的盲目的生産加工製作轉化成有針對性地設計製作,其中一部分企業完成升級轉型的過程,那麼,這個行業才會完整和成熟,才會發生質的變化與飛躍。在我國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中,目前強調和引導的也是中小企業轉型的問題,所以,對傳統傢具藝術進行改良和創新,是古典傢具製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伍炳亮作品--清式檀香紫檀荷花紋羅漢床

怎樣對傳統傢具進行改良和創新設計

以“博古通今,去粗存精”的方式改良傳統傢具

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只有對傳統傢具藝術深入研究了解,才能夠準確分辨傳統傢具作品中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改良與創新設計。這要靠我們平時多看、多學、多研究、多實踐,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眼光和鑒別能力。在千千萬萬款傳統傢具之中,研究它的形式美感,分析它的地域特徵、風格內涵等等,從而在改良設計倣古傢具時,準確地把握分寸。

談到改良這一點,業內有一些人持有不同觀點和看法,他們認為製作一件明清風格傢具時,一定要參考原樣,照搬、照抄,甚至要用遊標卡尺來測量,要一成不變地複製,不能隨意改變。這種觀點就帶有機械和教條主義的弊病。我們所面對的傳統傢具藝術不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標本,我們應該全面地了解傳統傢具藝術,站在傳統傢具整體藝術水準的高度來對每件明清時期的作品進行欣賞、研究和冷靜的審視分析。我們學習和尊重的應該是傳統傢具藝術,而不是某件器物。我認為,明清時期製作的傢具,包括宮廷珍藏傢具,並不是每一件都是完美無缺的,畢竟在眾多傢具之中,既有民間風格的實用型傢具作品,也有文人雅士親自參與設計製作的精品,在清代傢具中更有清宮禦制的珍品,這之間的藝術水準有高也有低。可能有些傢具造型方面存在不足,也還有些製作工藝不到位。面對這些傢具時,我們應該冷靜地分析辨別,存其精華、去其糟粕,應按照現代人的居室空間陳設、生活上的需求將傢具不足之處改良調整,使它更加完美。

以“借古開今,化古為新”的方式創新設計傳統傢具

強調“借古開今,化古為新”這句話,是想強調創新設計傳統風格的傢具,最終創新設計的作品應該還屬於中國傳統傢具審美風格的範疇之列。近年來,我國的明式傢具已經引起了國內外收藏界以及藝術界的關注,在國外有很多藝術機構專門研究明式傢具,我在國外也看過一些西方藝術家按照明式傢具的一些外部造型特徵創作的明式傢具藝術作品,在國內也有些現代板式傢具借用了明式傢具的局部形式,這些都説明瞭我國傳統傢具藝術的影響力日益擴展。但是以上説的這兩類傢具不應該屬於傳統傢具創新設計的範疇。如果拋棄了榫卯結構以及傳統的製作工藝,而且不能展現明清傢具的神韻,單純從外在的造型去拼湊模倣,為了創新而創新,刻意去標新立異,顯然這種創新方式是不屬於傳統傢具創新的範圍的。

古人有句話説得很好,叫做“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就是告訴我們:要繼承古代傳統,但不能背離當前的時代需求,我們應該順應當今時代的變化去發展創新,但不要沾染這個時期膚淺流行的弊病。所以,傳統傢具的創新設計不能是閉門造車,而應該是繼承傳統傢具的精華,結合當今生活需求和這一時代的文化背景在外部造型、內部結構、使用功能、製作工藝、雕刻裝飾、傢具用材等多方面進行創新設計。

例如傢具使用功能上的創新設計問題,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坐臥習慣與古代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坐慣了沙發,再去坐明代四齣頭官帽椅,就會覺得不放鬆、比較累,難以習慣,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傢具設計理念不同所帶來的差異。在明代,中國古代的官帽椅多放在廳堂之中接待賓客,椅子強調的是“正身”功能,要求坐在這張椅子上的人體現出儒雅莊重的坐姿,要符合儒家的禮儀規範。而現代文明中,對這部分功能的要求淡化了,傢具設計時強調的是要讓使用者感到隨意和舒適,那麼我們可以根據這一需求運用傳統傢具的造型方法和榫卯結構,結合現代人體工程學來創新設計既有明清傢具造型風格特徵和神韻,也符合現代人坐臥習慣的傢具。還有,清式的寶座造型端莊肅穆,非常漂亮。但是,清式的寶座為了強調統治階級的威嚴和地位,一般都是獨坐,只有一個。那麼在現代生活中顯然不實用,需要重新設計茶几和腳踏進行搭配,設計中還需要考慮到整套産品風格的協調一致,這也涉及到外部造型的創新設計。

明代傢具與清代相比,在雕刻裝飾手法以及紋飾的題材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突破。有複雜的鑲嵌工藝,還有淺雕、深雕、透雕,紋飾方面大多取材富有吉祥意義圖案,如龍鳳紋“龍鳳呈祥”,靈芝、如意紋“事事如意”,蝙蝠壽字紋“五福臨門”“福壽雙全”等等,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們現代化的製作工具與古代相比當然先進了很多,有利於創造更加精美多樣的雕刻裝飾手法,這方面也可以創新設計。

另外,對於傳統傢具的創新設計還需要擴大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既需要關注傳統傢具中不同的風格流派、時代特徵,例如“廣作”“蘇作”“京作”三大傢具流派的特點以及不同地方風格的經典款式,加以構思領悟、借鑒發揮;還可以參考古代建築結構,如石雕、木雕、青銅器紋飾、名人字畫,從中找到靈感,創新設計出傳統風格的傢具精品。

目前,國內外已經將中國明清傢具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予以研究,因此在後期的發展中會越來越注重具有創新設計意識的傢具作品,傳統傢具設計師也會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一樣享有同等的地位,受到尊重和推崇,不同層次品牌和設計師設計製作的倣古傢具,會賦予不同的價值。這也是我國傳統傢具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應該予以重視。

伍炳亮

人物連結

伍炳亮,出生於廣東省臺山市,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明清傢具的購藏、研究與設計製作,對明清傢具的造型結構、工藝手法以及文化內涵有著獨到的見解,提出了以“型”“藝”“材”“韻”為準則的傳統傢具評鑒與設計製作指導理論,並以此理論為基礎高倣、改良與創新設計出近千款明清式藝術傢具,作品以“型精韻深、材藝雙美”的藝術特點深受國內傳統傢具資深專家學者、收藏家的肯定與推崇,在各類展會中屢獲殊榮。作為中國傳統傢具藝術繼承與發展的實踐者,其藝術理論與作品廣受媒體關注,多篇論文先後在各類學術刊物與媒體發表。伍炳亮現為中國傳統傢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明式傢具學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古典傢具收藏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傢具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伍氏興隆明式傢具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12月18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中國傢具協會傳統傢具委員會2008年度會議。本次會議由中國傢具協會主辦,來自全國數百家傳統倣古傢具企業的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關注在目前經濟環境中傳統倣古傢具行業的發展以及對傳統傢具如何繼承與弘揚。在高峰論壇上,中國傢具協會理事長賈清文,中國傳統傢具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寶光、副主任伍炳亮,明清傢具研究專家胡德生,元亨利公司董事長楊波等人做了演講發言。以高仿製作倣古傢具而聲名鵲起、被譽為“嶺南魯班”的伍炳亮,在演講中強調,能否對中國傳統傢具成功地繼承與發展,宏觀來説決定了整個行業的興衰,針對個體來説,則與每個企業的發展和利益息息相關。他呼籲紅木傢具生産企業必須以“借古開今、化古為新”的方式對傳統傢具進行改良與創新。其觀點獲得了與會代表的好評,對於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意義。本文是伍炳亮發言摘錄。

作者伍炳亮,係中國傳統傢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文人與傢具
· 中國傳統吉瑞圖案的寓意 祈福納祥慰藉心靈(圖)
· 袁運甫:談“中國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
· 傳統與程式(節選)
· 千文萬華 典雅富麗 中國傳統漆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