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也談市場反應過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11 16:07:22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金融動蕩帶來的藝術市場蕭條,在有的人看來卻是機會。比如上海張江當代藝術館館長李旭就認為,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一些商業性的藝術機構自顧不暇,讓非營利的藝術機構有機會做一些大牌藝術家的展覽。他還指出,中國非營利的藝術機構太少,所以會市場反應過度:許多展覽被取消,展覽的畫冊縮水,北京有的展覽居然要收門票等等。

其實,市場反應過度,在藝術市場最火爆的時候也是如此。當年,眾人追捧的大腕身價不斷刷新,新的畫廊與拍賣公司如雨後春筍,形形色色的展覽上各色人等摩肩接踵等等,現在看來都是過度反應。如今,隨著藝術市場的由盛而衰,市場又出現了另一個極端的過度反應。經歷得多了,人們就會看到,反應過度就是市場的本質——市場的本性,就是追漲殺跌的。

因此,許多人在危機造成的蕭條中看到的恰恰是機會,比如在李旭這樣的非營利性藝術館館長看來,那就是資本失語、學術發言的好機會。其實,目前的市場蕭條帶來的只是商業標準的失靈:許多“當紅”的作品身價大幅縮水,使憑藉價格判斷藝術品價值的人茫然失措,但在美術館依然活躍的展覽中,人們卻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多元的價值體系。與此相比,市場的商業標準其實只是一種流行風尚。在中國當前的市場基礎、文化氛圍與買家群體的文化素質的條件下,那些流行的價格遠遠不能反映藝術品的真實價值。

不過,李旭還是有他獨到的觀察,他指出,這與所謂“文化産業”的錯誤觀唸有關,把美術館、博物館統統劃入“文化産業”,這是有問題的。正確的説法,應該是文化事業或者創意産業。其中關鍵是要把文化當作非營利的公益性事業。這是文化藝術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他預期,政府對此會加大投入,因此,未來非營利性藝術機構會出現新的業態。

令人欣慰的是,在文化事業前景看好的同時,創意産業方面也孕育著新的變化:本版報道的“波特營”就是一個例子,在上海浦東建設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在創業板箭在弦上的當下,藝術與産業的結合也有著廣闊的前景。可以斷言,市場的過度反應只是暫時的現象。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金融危機下藝術品和古董成投資新寵
· 金融危機中的上海藝術園區:賠著鈔票守江山
· 金融危機,建築紙上談兵(圖)
· 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回望與商業地産的新創想
· 遭遇金融危機之劫 現當代藝術剔除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