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30年之美術館:以"現代"名義一種力量的勃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1-31 10:23:55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廣東美術館 左右逢源廣州三年展

  廣東美術館的歷史從1997年開始,但是廣東美術館建館的十餘年的時間恰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海內外,官方、與民間資本互相結合的最為迅猛的十年。官方美術與民間新潮美術看似兩條平行線共同前進互不干擾,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力量、人員互相滲透,暗地裏彼此並非表面上表現出的那樣涇渭分明。

  對廣東美術館頗有了解的中山大學設計與傳播學院設計系主任馮原分析説:“廣東美術館十年裏致力於民間和官方路線的平衡,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功不可沒,既樹立江湖地位,把大量的力量用到新潮美術上,也同時滿足官方美術要求,與官方美術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廣東美術館非常重視歷史研究,當然,這樣的歷史並不能與天時地利的中國美術館相提並論,廣東美術館著重於民國油畫的收藏,並注重中國共産黨早期的美術研究,表明瞭一個美術館自己獨立的學術歷史眼光。

  至今已有9年曆史的廣州三年展幾乎與廣東美術館同步,現在也成長為國內不斷涌現的雙(三)年展數一數二的優秀展覽。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首個“藝術”裝置展

  1996年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以藝術的名義”——中國當代藝術交流展(朱其策劃),就不能僅僅看成是對既往中外藝術史的認識和顛覆,倒更應該看成是對“藝術”這個字眼在當時語境中的一次正名。朱其回憶説:“當時上海油畫協會秘書長周長江和我一起去找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杜六行,杜是一位書法家,人很開明。周向杜保證這個展覽不會出現政治問題,就當一個畫展來處理,不要向文化局彙報,因為這種問題彙報的話,可能反而不會被批准。就假設這個展覽是一群畫家自費租場地,杜同意了。開展後還是很擔心有人來查。”

  來自北京、江蘇、廣州和上海當地等中國當代實驗性裝置藝術主要創作地區的16位藝術家邱志傑、陳少平、趙半狄、金鋒、周嘯虎、胡介鳴、張新、周鐵海等聚集于劉海粟美術館,從參展藝術家和藝術家的人數、地區和人員構成上看,這次展覽成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一次現成品裝置藝術展,此前舉辦的各種裝置展都限于地區性,標誌了中國一批富於探索和犧牲精神的前衛藝術家的平等合作的開端。

  成都上河美術館轉型時代的奇妙邂逅

  私立美術館誕生於1990年代前後,陳家剛的上河美術館是上個世紀在中國出現的首個地産商投資的美術館——從1998年開始,地産就與藝術奇妙邂逅了。同時期的民營美術館還有天津泰達美術館、瀋陽東宇美術館等。

  2001年,“代表1980年代向1990年代轉變”的“轉世時代——中國當代藝術展”在成都上河美術館進行,這是關於“美麗”主題的文化背景的總結,也是上河美術館最後一個有影響力的展覽。“我們怎麼看待這些漂亮、時髦的東西,我們的價值觀念怎麼轉變?我覺得選擇漂亮和選擇令人噁心的東西同樣需要勇氣。參展的作品更像私人日記,但把近十年人的心理的微妙變化細膩地表達出來。”策展人朱其這樣評價這一展覽。

  2001年,因為房地産經營失敗,缺乏資金支援,上河美術館最後宣告停館。即使房地産經營失敗,美術館給陳家剛依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財富,當時他以1-6萬元一幅不等收集起來的王廣義、方力均等人的畫作,到現在有的單幅已經飆升至千萬元以上,陳家剛的身價也自然過億,索性當起了專業攝影師。

 

   上一頁   1   2   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