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市藝術學校武岡絲弦班在此舉辦彙報演出,通過唱念、普通話、表演、形體、腰腿功、器樂演奏6個環節進行展示、比拼,集中檢閱武岡絲弦班學生的學習成果。
邵陽市藝術學校武岡絲弦班于去年10月17日開班。學生們通過彙報演出,以唱、念、做、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他們一年來的學習成果。老師根據他們在舞臺上的表現,對6個表演項目逐一進行打分。
首先進行的是男女分組唱念,身著鮮艷演出服的17位姑娘一字排開,在鋼琴伴奏下,聲情並茂地演唱了《前門情思大碗茶》、《洪湖水浪打浪》等經典老歌。統一的服裝、整齊的配合和優美的唱腔,把觀眾帶入了如夢般的聖境。接著,4位男生演唱了經典歌曲《這一仗打得真漂亮》。隨後,武岡絲弦班全體學生用武岡方言合唱了《雙下山》、《摘葡萄》、《獨對孤燈》等武岡絲弦曲目,活潑詼諧的語言、清新悅耳的演唱形式,讓觀眾充分領略到了武岡絲弦的獨特魅力。
第二個環節為普通話測試,測試內容是普通話過級的必選篇目。同學們捧著書本,字正腔圓地朗讀起來。第三個環節的表演,同學們不僅展示了傳統戲曲唱念表演,還演唱了《揮著翅膀的女孩》、《龍捲風》等流行音樂。第四個環節,學生們展示了“臺步”“圓場”“瞪眼”“轉眼”“戲曲扇”等戲曲形體動作。
最精彩的是第五個環節腰腿功展示,這考驗的是學生們的基本功。他們站在一根平衡木前,左手扶著平衡木,左腳微微彎曲,然後右手握住右腳掌,將其舉過頭頂。隨後,他們離開平衡木,做出金雞獨立、大鵬展翅等架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一位老師一邊手持竹竿敲打著地板,一邊喊著密碼。原來,老師正在為臺上表演腰腿功的學生們打節拍,正踢腿、側踢腿、劈叉、撐地轉等高難度動作。
最後環節為器樂演奏,使用武岡絲弦最為常用的3種樂器:三弦、二胡和琵琶,分組演奏了《陽春白雪》、《步步高》等經典曲目。他們端坐在凳子上,雙手嫺熟地上下游走,輕輕地撥弄著琴弦,美妙的音符從指尖緩緩地流淌出來。看到他們如此精彩的演奏,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誰也想不到他們大都是初學者。
劉坪今年17歲,初中畢業後,她報名參加了武岡絲弦班的選拔。她説,之前對武岡絲弦並不了解,但因為自己很喜歡音樂和舞蹈,抱著試試的態度報了名。經過一年學習,對武岡絲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於是慢慢喜歡上它了。“武岡絲弦的聲樂唱念都是用武岡話,雖然自己是武岡人會説武岡話,但有時候還是會轉不過來,可是我有信心能學好。”説著,劉坪眼神透著一股堅定。
18歲的王晉程是武岡絲弦班的4名男生之一,在武岡市富田中學上初中時,學過聲樂和舞蹈。為何要報名學習武岡絲弦呢?王晉程坦言,我文化成績不行,沒有把握能夠考上大學。聽説學好武岡絲弦,可以在家門口工作,他就報了名。“學習武岡絲弦最困難的就是腰腿功,如飛腿、側翻等技巧性動作,我做得很不到位。另外,唱腔的不適應也是一個難關。因為唱法的問題,被老師説唱得四不像。我一直學習的是美聲唱腔,跟唱戲不一樣,老師説我唱得不行,改了很久,才把唱腔改了過來。”王晉程自嘲道。王晉程主修的樂器是二胡,彙報演出時,在不看樂譜的情況下,他演奏的《小曲好唱口難開》技驚四座。
去年10月,武岡絲弦人才培養基地在邵陽市藝術學校掛牌。校長曾憲高介紹,該校與文藝院團合作,培養了一大批花鼓戲、祁劇人才,去年他們與武岡市文廣新局簽訂了培養協議,開辦武岡絲弦班,開啟了全新的“訂單式”培養非遺人才模式。
産生於明代的民間曲藝武岡絲弦,曲調輕柔婉轉,有宮廷音樂的雍容大氣、雅俗共賞,被譽為“仙樂”。2011年5月,武岡絲弦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近年來,武岡市文廣新局通過開展武岡絲弦進校園活動、舉辦培訓班、下鄉義演、編輯資料、成立武岡絲弦傳習所等方式,對這項民間藝術進行拯救、傳承和保護。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武岡絲弦缺乏專業的傳承表演人才和專業的表演隊伍。武岡市文廣新局局長劉虎雲介紹,武岡絲弦列入國家非遺項目後,武岡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其傳承和保護工作,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
邵陽市藝術學校、武岡市文廣新局抽調專人深入武岡市各個學校面試選拔藝術苗子,通過初選和復試,分3批錄取了20多人,由武岡市文廣新局與學生及家長簽訂就業協議書。他們決定今年秋季再招收5至6名學生,充實到武岡絲弦的傳承隊伍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選送至武岡市各個鄉鎮文化站或武岡都梁風歌舞團,從事武岡絲弦表演和傳承,通過培養這麼一批年輕人,讓武岡絲弦唱響省內、全國乃至世界。”劉虎雲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