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中美非遺保護的互動式探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04 10:31:0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由世界學術界享有盛名的美國高等研究院主辦的“保護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政策與實踐——中國與美國的比較”高級研討會日前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首府聖塔菲市成功召開。此次會議是中美兩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的一次高規格的交流活動。

美國高等研究院是坐落在文化名城聖塔菲的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它原是美國人類學以及相關社會、人文學科研究的重鎮,其支援的項目涵蓋了人類進化、歷史、印第安人藝術、社會文化保護和發展等各項重大課題。上世紀60年代以來,高等研究院更加強了與全球學者和研究機構的交流,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對話與合作,從而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研究機構之一。在過去20多年有廣泛影響的社科著作《寫文化》就是在這裡的研討會上誕生的。

“高級研討會”是這個機構很有特色的會議形式。這是一種規模小型但交流深入的研討會,在4天的時間裏只有10位發言人全方位地交流,除了後勤服務人員,沒有任何其他的人在會場出現,甚至在用餐的時候也只有這10個人邊吃邊聊。在會議的安排上,每半天只有兩個人發言,讓與會者有比較充分的討論。會議之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也是這10個人一起行動,把考察與交流融為一體。

會議的組織者從中國和美國分別邀請了5位代表性的學者和學者型的文化行政官員參與研討。其召集人是美國杜蘭大學人類學教授尼克·斯皮澤和紐約州立藝術委員會民間藝術和音樂項目主管羅伯特·巴倫博士。參會的中方官員、學者包括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馬盛德及田青、高丙中、安德明、楊利慧。除斯皮澤和巴倫之外,參會的美方代表還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伊麗莎白·彼特森博士,弗吉尼亞因特蒙特大學文化遺産研究和公共藝術系副教授傑西卡·特納等。

會議的主旨發言共分5組進行。第一組的議題為“傳統的保護和延續——歷史與現代的觀點”。高丙中教授指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極大促進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宣講、保護和傳承,讓國家、學者和大眾重新認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價值。斯皮澤教授發言題目是《從文化保護到文化對話:美國社會對文化延續性和創造性的記錄和展演》。通過介紹爵士樂、藍調布魯斯音樂、鄉村音樂等美國音樂和文化類型的歷史和演變,他指出,對多元地方性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和傳統在美國境內的碰撞和交融,正是美國文化延續和發展的根基。

第二組的發言圍繞“中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展示的問題和實踐”展開。巴倫博士發言題目是《美國公共民俗學研究的社區實踐和理論探討》。他指出,公共民俗學提倡通過對話的方式加強傳統社區民眾和政府代表、文化官員的交流,開展政府和民間的協作項目,增進社區自身文化交流和展演的能力。他也介紹了美國民間藝術的贊助機制、獎勵傑出藝術家和鼓勵傳統民俗傳承的政府項目以及公共民俗學促進社區傳統文化展演的方式。田青研究員以《從政府到百姓——“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為題發言。他指出,非遺保護順應了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為中國新世紀的崛起做好精神、社會和文化準備。

第三組議題為“國家政策和綱領”。在其《文化對話與文化交流》的發言中,彼特森博士分別從社區和研究機構的角度介紹了美國社區合作的項目以及民族志田野調查的方法。她指出,近年來美國檔案機構和民間社區的合作越來越多。在社區發展和規劃的過程中,美國國會圖書館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運用各種記錄工具和檔案管理方式,支援著以社區為基礎的文化保護和能力建設。馬盛德在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及保護工作》的發言中全面、系統和詳細地介紹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意義、項目與分類,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影響,非遺保護的國際合作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兩位演講者的發言清晰地展示了中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策和管理上的異同。美國的非遺保護工作以非政府組織和學者的力量為主,而中國則以政府為主導。但是,兩國官員和學者所關心和面對的問題非常類似。

第四組和第五組的發言探討了中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特點、經驗和不足。安德明研究員在其《非物質文化遺産帶來社區新繁榮:以中國西北的街子鄉為例》的發言中討論了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動機、實踐、策略以及不同保護主體的協商過程。他認為街子鄉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對於一個重要廟觀群及相關儀式活動的重建,是當地居民和政府重振地方經濟和文化的重要資源,這過程中也充滿了村落內外各方力量的衝突和協商。楊利慧教授《民間傳統的保護之路:以涉縣女媧信仰為例》的論文以河北涉縣女媧信仰的保護實踐歷程為個案,指出當代地方政府注重的是民間信仰的“附屬價值”,其熱衷於非遺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地方聲譽、促進旅遊發展,文化依然是“經濟唱戲”的配角,離文化自覺尚相距甚遠。

特納博士的報告《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管理和所有權的兩個案例研究:中國西南和美國弗吉尼亞州西南》通過研究公共藝術項目和公共經濟發展政策間的衝突,著重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大眾對文化財産的重新定義。

會議期間安排了一系列參訪活動。 聖塔菲市有一套行之有年且頗為完善的保護印第安人手工藝的體制。與會者參觀了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售賣手工藝品的中心廣場。陶藝、首飾、布藝等手工藝人自産自銷,在州博物館的廊下專屬銷售區經營,經濟效益比較好。對於傳統工藝的真實性鑒定,對於展位的分配,都有一套自治組織和州政府的立法相配合的機制,保證印第安人在激烈的旅遊品市場競爭中能夠較好地生存。這種個案對於中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具有借鑒意義。與會者實地考察了聖塔菲周邊西班牙裔和印第安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3個作坊,參觀了印第安人藝術博物館,了解了該機構收藏印第安人工藝品的歷史和主要收藏,對於新墨西哥州一帶的多民族手工藝作品有了豐富、生動的印象,尤其是對美國基層社區在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傳承上所發揮的作用有了更多認識。

中美兩國的與會者交流了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並分享了一些共同的理念,如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多樣性的人類文化也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在經驗交流上,與會者不僅看到了美國民間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和不足,也注意到了由政府主導的中國非遺保護的優勢和問題。美國政府沒有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這在2003年後的一段時間裏並沒有引起美國學術界的什麼反應,但從2006年以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做得有聲有色,中國學者們的相關研究也卓有成就,逐漸引起了美國同行的注意,他們希望借鑒中國的經驗,彌補美國政府對文化保護投入的不足。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在接到美方邀請後多次溝通,達成共識:利用這次機會向美方學者和文化官員推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中國實踐,同時也進一步了解美國社會從二戰後在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民俗生活項目與斯密森民俗協會博物館、各州及地方博物館、民間基金會在展示民族民間文化上所開展的大量創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