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博物館應增強個性化服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2 11:57:4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當前,我國各類博物館、美術館蓬勃發展,一些博物館不僅有宏偉的外觀,其內部設施也直追世界一流。我們看到,很多博物館在藏品徵集與研究、辦好精品陳列展覽、履行公共教育職能、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縱向看,中國博物館事業近年來的發展進步毋庸置疑。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進博物館,感受文明、享受其中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博物館也面臨著新的期待和要求。從縮短排隊入館長度到維護展廳秩序;從提升展覽品質到豐富活動內容;從藝術審美需求到生活休閒需求無一不考驗著博物館人的專業水準和運營智慧。

多媒體時代,觀眾品位日趨多元化和個性化。現代網路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讓人們每時每刻都在體驗著資訊的爆炸,這種資訊接收的快捷化與多元化,不僅讓人們見多識廣,而且還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隨之而來的是在博物館裏,觀眾的欣賞水準和品位也在日益提高,觀眾個性化的需求愈發濃烈。

毫無疑問,每一個博物館的建設都是一個系統工程。相對於收藏、展覽等環節,公共服務看似缺少專業性,實則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推進博物館公共服務的個性化不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事情。面對觀眾量的不斷攀升,只有通過豐富個性化服務形式和手段,才能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和支援,這是提高博物館社會美譽度,實現博物館長效發展的有效途徑。

博物館個性化服務不是一個聽起來很美的概念,而是體現在與觀眾接觸的每一個具體的環節。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年3月初開始啟用新版門票,不僅票面尺寸變小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節省了成本,而且票面上還印有二維碼、參觀者的姓名和參觀日期。這種小變化體現的正是對個性化服務的追求。可以想像,對於很多第一次乃至可能是一生唯一一次來到天安門、國家博物館參觀的人來説,其中的紀念意義是多麼重要。這種傾注了博物館人精心、細心與貼心的“定制”門票,透過個性化的服務讓觀眾未進博物館,便已經産生對博物館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事實上,博物館個性化服務強調服務的靈活性和有的放矢,應根據觀眾的不同年齡、不同知識結構、不同興趣愛好等,對現有服務形式和手段進行整理、分類、重組、完善和改進。博物館個性化服務應該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首先,博物館服務要講究人性化。“人性化”是博物館個性化服務的前提和基礎,博物館個性化服務要求一切服務工作以人為本,一切服務工作符合人性、有人情味,從點滴著手,從小事做起,既要重視觀眾的個人尊嚴與價值精神,又能包容觀眾的缺點和不足,還要不斷滿足觀眾的個體需求和社會需求。比如有的博物館出於對文物版權的考慮,禁止觀眾拍照。而這種“禁止”時常流於簡單斥責、制止且並不奏效,甚而有時還會出現安保人員和觀眾之間的肢體摩擦,鬧得不可開交。在數位産品和智慧手機如此發達的時代,如何把“不準拍照”説的恰當、有效,同時滿足不同觀眾對於留念、學習等方面的個性要求,才是博物館應當思考的關鍵。

其次,博物館服務要具有針對性。當今時代,人們的個性得到極大解放,需求取向也不盡相同,博物館應通過對青少年、中老年、弱勢群體、黨員幹部等觀眾群體進行分類,努力分析不同觀眾的需求、個性特徵和行為習慣,對待特殊的人、在特殊的時間都要有具體的應對措施。服務無的放矢就會白忙一場,無人領情甚至幫倒忙。個性化服務追求的正是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服務,這種有的放矢的服務觀念應該貫穿到博物館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比如,現在不少博物館都配有不同語言的免費語音導覽設備,但我們發現觀眾的觀賞習慣並不相同,不少人還是願意跟著講解員參觀展覽。這就要求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講解口吻、講解形式和講解姿態來應對觀眾的不同需求,對待老人、學生、兒童等應該有不同的互動方式。

博物館服務要有豐富的情感投入。規範化、標準化服務並不等於擁有一流的服務、高品質的服務,推進個性化服務是博物館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專業化服務不是刻意地把原來簡單、輕鬆(實則粗放、低效)的工作複雜化、形式化,需要在與觀眾接觸的每個環節真正投入自己對博物館事業的熱愛之情。個性化服務不是讓員工被動地完成工作,在服務的互動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應能産生價值感和愉悅感。

博物館實施個性化服務不是玄而又玄,可以從很多細節入手,茲舉幾例。

博物館應建立完善的票務服務系統,開創多種領票方式。觀眾到博物館參觀第一步就是獲得門票,觀眾對博物館的第一印象也是從領票開始。因此建立一套高效完善的票務服務系統,實現多種渠道的門票預約是博物館個性化服務的重要舉措之一。博物館首先應改變傳統的人工撕票、發票的繁瑣流程,可以通過設立自助領票機等形式讓觀眾更便捷地獲取參觀券。此外,通過開通手機短信、電話預約、網上預約、微網志和微信等多媒體預約平臺也可以給觀眾帶來便利。

博物館可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導覽形式。加強網際網路多媒體技術在導覽服務方面的實踐應用是博物館個性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開發博物館導覽客戶端、加強二維碼技術、官方微信等的運用不僅可以加深觀眾對展品本身的認識和了解,也可讓觀眾感受到參觀過程中的輕鬆與自由。而通過網路技術直接推送給觀眾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訊也減少了觀眾長時間駐留在展廳內拍照的必要。

根據不同展覽和活動,滿足觀眾需求,適時靈活變通。根據展陳和觀眾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服務方式和內容,集中體現著博物館的個性化、人性化服務。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近期因舉辦重要外展,觀眾參觀熱情高漲,為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該館首次提出開放晚間專場,將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8點,此舉對於一向以安全為重的博物館來説,不僅意味著運營成本提高,更意味著安全風險增加,但這些舉措給觀眾帶來的便利和親切感顯然效果明顯。

參觀與體驗並舉,審美與休閒不誤。博物館是陳列展示歷史文化遺跡和文化藝術的高雅場所,同時也應該是供人們獲得知識、休閒體驗的家園。事實上,博物館公共教育從主導型教育向體驗型教育轉變是必然趨勢,博物館需要專屬的公共教育服務區,不僅可以讓觀眾深層次了解展覽內涵,獲得美好的博物館體驗,也可以拉近觀眾與博物館的距離,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