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術教育須逐步改變“倒金字塔”現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31 09:58:39 | 文章來源: 光明網

2014年北京各大藝術院校的招考已基本結束,可以説每年一次的藝術生大軍蜂擁北京城的火爆場面已經成為北京城開春兒的一大景象。按理説與充足的藝術新鮮血液涌動相對應的應該是國內文化市場的繁榮,但現實卻是,上自政府,下到百姓,都對文化與藝術的發展狀況充滿擔憂。兩會期間,各界代表與委員更是針對紛繁的文化現象表達了憂慮,提出了建議。為此,光明網邀請到國家一級編導、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教授蘇自紅就目前的藝術生就業、藝術教育與創作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鼓勵藝術畢業生到地方去做“雞頭”,不要擠在北京當“鳳尾”

曾經有媒體總結當下藝術教育的六大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考前市場火熱,考後就業困難”。的確,目前高校藝術生的就業形勢,就我了解的舞蹈專業來説就業確實不是很容易,我覺得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學生想到學校當老師,從事舞蹈教育工作。但現在高校、中小學校進人對學歷要求很高,必須是研究生學歷,本科生根本就沒有了機會。二是學生想到文藝團體當演員,可這些團體招聘名額是很有限的,只有極少數學生能進到文藝團體中去。三是學生想到文化企事業單位,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同樣這樣的名額機會也是越來越少,因為它不像演員行當更新換代那麼快。這幾個方面就造成了舞蹈專業的學生就業比較困難。

我想,面對這種局面,各個學校都會想辦法來幫助與促進學生就業。我們中央民族大學歷年來對學生的畢業就業工作都是十分重視的,並且採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舉措。比如説我們學校自2003年起每年都為應屆畢業生舉辦畢業彙報演出晚會和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全國各地有20-30多個用人單位前來參加。學生就業方向大概有六種:一是到文藝團體從事舞臺表演,比如説中央民族歌舞團,中國歌舞團,東方歌舞團,中國歌劇舞劇院和北京歌劇舞劇院,以及外地的一些文藝團體。二是到中高等藝術院校和綜合類大學從事舞蹈教育當老師;三是到文化館、少年宮從事群眾文化普及和教育工作;四是到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化藝術管理;五是報考研究生,這塊兒人數也是越來越多;六是北漂,或改行。

前些年我們學生就業率比較好,全國各地用人單位對我們民族舞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近年就業率下降較快,除了以上所説的原因外,很多學生不願意到外地去,都想留在北京;對工作地點、待遇要求也比較高;考研的人數在增加,但最終考上的也是比較少的,所以北漂的人逐年增加。我們學院歷來是鼓勵學生到外地、到地方去做“雞頭”,當學科帶頭人,不要在北京當“鳳尾”。另外,自中央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各文藝團體紛紛改企,包括反腐工作的深入,沒有了很多大型晚會的舉辦,雖然北漂生活對大多數畢業生來講已不是選擇的目標,但就業形勢確實更加嚴峻了。

藝術生培養: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演出機會

但這裡存在一個很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學習藝術表演的學生人數很多,就業壓力大;另一方面卻是人民群眾對文藝演出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好的文藝作品期待值很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實各大藝術院校每年的藝術創作成果並不少,其中不乏精品,但是在藝術創造成果與人民群眾生活之間缺少一個通暢的交流渠道。

我認為藝術院校藝術人才的培養與藝術成果的創造是齊驅並進的,藝術人才培養離不開藝術成果的創造。舞蹈藝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藝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大量的舞臺實踐,而舞臺演出實踐恰恰離不開觀眾的觀賞,這正好是藝術創造成果轉化與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雙向需求。打通藝術創造成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渠道,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關鍵在於藝術院校可以建立一個長效的舞臺實踐演出機制。

學生平時忙於學習和上課,不像以演出為主文藝團體那樣有大量的演出。但是學生可以利用節假日進行藝術實踐演出,走出校門,面向社區,服務社會,與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合作,我覺得應該多從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經常也會接收到很多單位的邀請,參加一些公益的演出活動,但這種演出畢竟是偶爾的,間斷性的。如果形成一種長期的演出機制,既不耽誤學生的上課與教師的教學,又能進行一些舞臺實踐,還能滿足人民群眾欣賞文藝作品的需求,這是很好的。

還有就是我們每年都會有畢業彙報演出,我覺得這種演出是可以對外公演的,這是一個方面;另外可以跟電視媒體合作,比如説我們與中央電視臺的合作,在《舞蹈世界》欄目播出我們畢業生的畢業彙報演出已經兩三屆了,通過電視媒體,廣大觀眾就可以及時欣賞到我們創作的新作品。這種形式效果很不錯的,收視率很高,觀眾反響特別好。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