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創作的過程
畫工在壁畫上創作畫稿,“行話”叫做“攤活兒”(把工作攤開的意思),開始時,把繪製的故事,例如:“佛本生故事”、“法華經變”“普門品”等,用木朽子(一種用細柳條燒成的細炭條)直接在壁面上起稿,一手持炭條,一手持手帕,隨畫隨改,隨著畫師的豐富的想像力,把人物故事,一幕一幕的展開,攤完後,統觀一下全局,小有修改,就開始落墨。“落墨”即勾線,由高手畫工擔任這一任務,按照炭條的輪廓勾墨線,遇有需要修改之處,在勾線過程中改正過來。著色,行話叫”成活兒”,畫工有句諺語叫”一朽,二落,三成管”,用現代語説,就是第一步起稿,第二步勾線,第三步著色。著色的第一階段,由主稿畫師按照畫面情節規定整個墻面的總體構圖的佈局和色調,根據主題人物和情節的需要,決定色彩調子的安排。這一工序很重要,它是決定壁畫色調氣氛全局的關鍵,及整個壁畫的藝術效果的綜合。
壁畫內容浩繁,構圖宏大,一鋪大壁畫常常需要很多人同時參加繪製,基於這種需要,主繪畫師就要統觀全局,規定題材內容所應配備的色彩,把國面上的人物,註明著色“代號”便於使協助繪畫的畫工有所遵循。
所謂“代號”,是代表一種色彩的符號,譬如“紅”色用“工”字代替,綠色用“六”字代替,這些簡化了的符號是為了省去寫繁體字的時間。這些“代號”是:工紅,六綠,七青,八黃,九紫,十黑,一米色(米黃)、二白青、三香色(茶褐色)、四粉紅(玫瑰紅)、五藕荷(紫色)。主繪畫師按照不同人物地位的需要,用代號分別註明在已句好墨線入物上,例如畫中人衣服需要涂藍色,便注上一個“七”字,如是淺藍,注上“二七”(即稍淺的意思),再淺的藍,就注上“三七”(更淺的意思)。如果深綠注上一個“六”字,再淺注上“二六”,再淺注上”三六”,深紅注上”大工”,正紅注”工”字,淺紅注“二工”......,如此類推。助理畫工便可按照“代號”把各種不同的色彩分別涂上去,這樣免得每-部分或每一個人物的色調都去問師付,畫工們把這種辦法叫做“流水作業”。
民間繪畫的特點,是線條明快,顏色鮮明,看起來爽朗鮮艷,很少使用泥濘灰暗的調子,這一點和地理環境、欣賞習慣有關。基於此,民間壁畫使用的色彩,多用純色(即正紅、正綠等色),“間色”佔次要位置。由於這一需要,多采用平涂的手法,平涂後,在衣褶或其他紋理處略加烘染,用以表現物象的凹凸感,但這種“凹凸感”不同於油畫光暗面,它是在重“裝飾風”的,只要色彩能夠鮮明的襯托出主題的效果,“凹凸感”對於中國畫來説是次要的。衣褶經過烘染之後,再用“同類色”線上描上重勾勒一次,叫做“勒”,又稱“勾勒”。“勾勒”可以使物象更加爽朗、突出,增強形象的感染力。為了增強壁畫輝煌富麗的氣氛,還有“貼金”,“立粉”這一工序。
如武將的盔甲、武器,文官的玉帶,鞍馬儀仗的金飾部分,採用“立粉”,“貼金”的手法,更能增加富麗堂皇的效果。關於人物畫顏面的畫法,畫工們叫做“開臉”。古代壁畫中畫臉多用“斡染法”,技巧很有深度,費工的”面相”,有七開七染法,使面部有園揮逼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