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術教育須逐步改變“倒金字塔”現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31 09:58:39 | 文章來源: 光明網

提升國民文化藝術修養,首先得普及中小學藝術教育

在文化藝術教育領域,除了上述藝術高等教育與人民需求存在矛盾的問題外,還存在一個很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包括馮驥才在內的文化藝術界專家都表示應該扭轉現在藝術高等教育專業設置過多,畢業生數量過剩而基礎和大眾藝術教育薄弱的“倒金字塔”結構,夯實藝術的基礎教育,使文化藝術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藝術修養。

我認為要使藝術真正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藝術的基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藝術教育應該成為與語數外同樣重要的必修課程。因為“藝術教育是開發人的心智”!就舞蹈來説,它不僅是最好的審美教育,能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使孩子身心健康,精神愉快,氣質高雅!通過舞蹈基本功的基礎練習,可以使孩子的體型變得挺拔起來,身材變得優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覺得在基礎教育階段,舞蹈老師可以先教授各個民族舞蹈中動作簡單、節奏歡快、情趣豐富的舞蹈,如藏族舞蹈的“踢踏”,“果諧”,蒙古族舞蹈的“硬腕”、“硬肩”,維吾爾族舞蹈的“賽乃姆”;朝鮮族舞蹈的“安旦”,傣族舞蹈的“孔雀舞”,彝族舞蹈的“拍手舞”,佤族舞蹈的“木鼓舞”,苗族舞蹈的“蘆笙舞”;土家族舞蹈的“擺手舞”等等,諸多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不僅可以使孩子們産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得到舞蹈藝術美的教育和熏陶,而且還能使孩子們從中學習了解到中國民族舞蹈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就需要國家在基礎教育方面做更好的規劃與更多的投入!

要想作品深入人心有魅力,創作者必須立足生活有真情

藝術工作者最終是靠藝術作品説話的!藝術作品不僅是文藝工作者的成果,也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國家與人民需要好的藝術家來創作好的作品!那什麼是好的作品?我覺得好的作品不僅能夠歷久彌新,有生命力,也要與時俱進,充滿時代特色。

好作品首先必須立足於生活的基礎上,作品的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編導必須要有深厚的生活積澱,從生活中發現尋求獨特的美,這是很重要的。藏族三人舞《牛背搖籃》就是由此而來:當年我們進入藏區,看到高原牧區那種淳樸、單純、富有意境、獨具特色的生活狀態,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非常和諧、非常美好的生活關係,心中的一種感動,一種震撼,一種敬畏油然而生!也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是我們卻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把它呈現在舞臺上,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編導創作的唯一源泉。上周我剛從香港回來,應邀在香港舞蹈團排演了一場中國少數民族舞蹈晚會。藏族三人舞《牛背搖籃》依然在節目單上,上演以後同樣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不但香港舞蹈團的演員喜歡,香港觀眾也特別喜歡,香港舞蹈總會主席説:“在香港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樣原汁原味的作品了,非常感動!”。這個舞蹈是創作于90年代,17年過去了,我們自己現在再觀看,依然覺得還是那麼清新,那麼令人激動。

其次,好作品要有情,情是舞蹈的魂。離開情感就沒有了舞蹈,所以我們的創作要尋求特殊的情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與2010年的玉樹大地震之後,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生死別離帶給災區人民的無限悲慟,看到黨中央對災區災情的親切關懷,看到人民子弟兵救援現場的奮不顧身,看到全國人民支援災區的同舟共濟,我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舞蹈《廢墟上的讚歌》、大型民族歌舞劇《玉樹不會忘記》就是在情感強烈撞擊的情境下誕生的。我們每當創作這樣的作品時,都會被生活中的真情深深的打動,都是流著眼淚去創作的。首先震撼了自己,洗禮了自己,把自己真正融入那種情感當中去,去創造、去表達人世間豐富多彩的情感,最終作品的呈現才能達到我們所需要的,舞蹈藝術所具有的感染力和魅力。

再次,民族舞蹈的創作要牢牢把握民族特質,編導必須深入民族地區,融入該民族的生活,讀懂該民族的語言,培養民族情感,再用民族的語言和民族的情感去描繪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思想、表達他們的情操,才能得到民族的認可和喜愛,才具有生命力!如果僅從編導自己主觀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的生活,得不到民族的認可,這個作品肯定也是曇花一現,沒有生命力的。另外,社會在前進,時代在發展,藝術家要深入了解各民族人民群眾的新生活、新風貌,多創作接地氣,意境美,真感情的藝術作品來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