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淳樣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02 15:21:13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推進建設的“六項舉措”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項實實在在的事業。為了把實事做實,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建設的成果,得到“看得見、摸得著、享用到”的文化實惠,高淳採取了六項有力的舉措。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責任主體是政府,同時,還需要各領域、各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為了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合力,統籌協調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高淳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分管區領導為副組長、各有關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長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突破部門、行業、系統、地域等壁壘,協調文化系統及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統籌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和服務體系建設,使公共文化設施的佈局更科學、合理,使公共文化服務更普惠、均等。

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根據高淳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參照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蘇南)標準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東部)標準,高淳研究制定了符合自身現代化建設實際的高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技術標準、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標準,並按統一標準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和保障,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以均等化體現公平正義。

三是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高淳建立了公共財政對文化投入增長的相關機制,區、鎮兩級財政不斷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堅持做到財政文化事業支出增幅高於一般預算支出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從2011年起,區財政每年安排文化設施建設“以獎代補”資金1000萬元,用於支援鎮、村文化設施建設;設立文化事業發展資金1000萬元,用於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文化精品創作等。近3年,財政對文化投入保持了高於財政經常性支出2%的增幅。

四是完善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按照打造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同步推進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使區級文化設施成為城區文化新地標和市民重要的文化空間,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功能齊全,能夠做到免費開放,為群眾提供符合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務。

五是認真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針對群眾需求,認真實施文化資訊資源共用、“三送”(送書、送戲、送電影)、圖書借閱“一卡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組織各類文藝演出1100場以上,免費放映數字電影1600場以上,送圖書到基層1萬冊以上。全區公共圖書館每人平均藏書1冊以上,實現區、鎮、村圖書借閱“一卡通”。全區8個文化站均建有標準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

六是紮實開展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高淳積極開展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並以此作為重要抓手,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推動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快速發展。

探索形成的“六大特色”

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高淳十分注重探索和創新,在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寶貴的經驗。

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主體、享有主體、表現主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高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在文化設施建設的類型和佈局方面,他們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意願。在文化活動的策劃和開展方面,他們順應人民群眾的文化期待。在文化産品的生産和文化服務的提供方面,他們順應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他們培養和激發了全社會參與公共文化的熱情。全區每年社會力量捐助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的經費均在2000萬元以上,由群眾自發組織和參與的民俗表演、戲曲演唱等文化活動在800場以上。

二是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新型城鎮化有機融合。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高淳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新型城鎮化有機融合,以公共文化産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價值引領、智力支援、人才支撐。在農民市民化和“美麗高淳”建設以及融入主城區、實現同城化的進程中,都能看到公共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堅持提升城市現代文明與保護鄉村傳統文明並重。高淳地處“吳頭楚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未曾中斷的文化傳承使這裡保持了相對完整的鄉村傳統文明。高淳可謂江蘇民俗文化和村俗文化的“富礦區”,全區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1項、省級13項、市級21項、區級99項,幾乎每個村都有自己的“村俗”。高淳的“石臼與龍女”“卞和與望玉山”“伍子胥與浣紗女”“崔致遠與雙女墳”等傳説流傳千載。高淳有大馬燈、小馬燈、龍燈、跳五猖、踩高蹺、打羅漢、打水滸、蕩旱船、出抬閣、獅子舞、龍吟車、挑花擔、採菱舞、蚌精舞、花扇舞、賽龍舟、送春等近百種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多樣,為全國罕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高淳一方面注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高淳現代文明,一方面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傳統文明。他們建立了“江蘇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紮實做好固城鎮蔣山村、漆橋鎮漆橋村、椏溪鎮大山村3個民俗文化村建設和跳五猖、楊家抬龍、羽毛扇等12個重點非遺傳承基地建設,使得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相得益彰。

四是充分發揮古戲臺及其他文物資源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高淳有句俗話叫“出門山歌進門戲”,高淳人特別喜歡聽戲、看戲,全區有古戲臺100多座,區內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有4處是古戲臺。古戲臺係倣宮殿式磚木結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凸字形臺面,建築面積約160平方米,戲臺前可容納3000多人觀戲。其中劉家垅戲臺始建於元代,是江蘇最早的戲臺之一。高淳陽腔目連戲是古老的戲劇之一,也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每年正月或是舉辦廟會時,村民們都會自發地捐資、籌資請戲班子在古戲臺唱戲,京劇、越劇、錫劇、黃梅戲都有,有的一唱就是好幾天。為了滿足人民群眾聽戲、看戲的需求,高淳一方面對原有的古戲臺進行修繕,同時,又建設了一些新戲樓。新戲樓一般都建在自然村和居民比較集中的地方,為兩層,上面一層可以舉行一些戲曲演出和小型文藝演出,下面一層則作為文化活動室,設置棋牌室、乒乓室、圖書室、閱覽室等。他們採取邀請名團名家進村演出、鎮與鎮區域聯動、戲曲社團送戲下鄉、鎮村文藝團隊展演等措施,組織開展“唱響古戲臺”活動,使古戲臺成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此外,他們還加強了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與保護,並舉辦文化遺産保護知識諮詢活動、文化遺産展覽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活動、文化遺産知識競賽活動等,使文化遺産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

五是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建立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意見徵詢和活動開展情況反饋機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設立公眾意見箱、公開上級主管部門監督電話等形式,自覺接受公眾監督。

六是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政府效能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評價考核體系,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鎮黨政領導“千分”考核,做到獎懲掛鉤。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